5月7日凌晨,印度发动代号为“信杜尔”的军事打击,跨境空袭巴基斯坦境内与克什米尔实控线一侧的九处目标。印度国防部称,此次袭击针对的是“与伊斯兰极端组织有关的可怕分子据点”,而非巴基斯坦军方办法;作战方式“克制、精准、非升级性”。 但这样的“克制”,依然令局面失控。 巴基斯坦防务部迅速回应称,印方战机在试图进入巴控空域时遭到猛烈反击,共有六架印度战机被击落,其中包括三架法制“阵风”(Rafale)、一架苏-30以及一架米格-29。与此同时,印军声称其境内有三名平民死于巴基斯坦炮火,双方边境交火在多个地点同时发作。 一夜之间,克什米尔再度从争议国土,回到了火线最前沿。 “信杜尔”背后的血账“信杜尔”在印地语中意指“朱砂”,是印度教传统中已婚女性用于额头之上的红痕,象征婚姻与守护。而莫迪政府给这次行动命名为“信杜尔”,意图也并不遮掩:回应4月22日克什米尔枪击事件中遇害的26名印度平民,大多数为北方邦前去当地朝圣的印度教徒。 印度国防部指出,这起恐袭由“克什米尔抵抗组织”(The Resistance Front)策动,而该组织被印方认定为巴控激进派“虔诚军”(LeT)旗下变体之一。 据印方军情转达,此次空袭目标包括巴哈瓦尔布尔的“穆罕默德军”(JeM)总部、穆里德克的“虔诚军”营地,以及多少训练基地。社交媒体上流传的大量视频显示,夜间爆炸火光冲天、民众仓促出逃,但这些片段尚未被独立媒体核实。 而巴方说法却直指印军轰炸目标为“清真寺和民用区”,至少已致8人死亡,35人受伤,另有2人失踪。所有被袭地点“均为非军事目标”,包括宗教场所、居住区及教育机构。巴防长阿西夫在接受Geo电视台采访时亮相:“这不是反恐,而是蓄意的战争寻衅。” 空战之后:军力与话语权的角力此次冲突的空战部分,是2019年印巴空战后的最大规模交火。而彼时让印军颜面尽失的俄制老旧战机,如今已被法制“阵风”替代。“阵风”配备超视距“流星”导弹,是印军重点倚重的新式主力。而对面的巴基斯坦,则早在2022年引进中国歼-10C战机,并配备PL-15远程导弹,应对态势可谓针锋相对。 除战机升级外,印巴双方也相继引入战略级防空体系。印度引进俄制S-400防空导弹体系,巴基斯坦则由中方提供HQ-9体系,性能上虽略逊,但已足以对抗常规空袭。 然而,火力的比拼,遮掩不了一场更深的比力——信息与叙事战。 印方主动释出战果声明,称“此次行动正义得以伸张”,是对平民死亡的“须要回应”。巴方则将其定性为“寻衅行为”,并强调“将以果断行动维护主权”。据官方电视台PTV报道,巴总理夏巴兹·谢里夫已召开紧急国安集会,称“巴方的坚定回应已在进行中”。 区域反应:全球盯着南亚的火星印巴交火立刻触动周边国家与大国神经。 阿联酋外交部长阿卜杜拉·本·扎耶德率先发声,呼吁两国“保持克制,制止局面进一步升级”,并强调“通过对话维护南亚稳固,符合地区和全球和平利益”。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称,白宫正“密切关注”,并与两国政府保持沟通。他引用特朗普稍早前的话表示,希望这场危急“尽快结束”。 航空方面,印航(Air India)、IndiGo、SpiceJet等多家印度主要航空公司紧急停飞相关航线;卡塔尔航空也宣布暂时中断飞往巴基斯坦的航班。南亚上空,已进入准战时状态。 宿怨难解:从1947延伸至2025两国因克什米尔争端而发作的大规模战争,历史上已有三次:1948、1965、1971,此外还有无数次边境冲突。而随着双方自1990年代以来相继成为核国家,克什米尔成为全球公认的“核引爆点”。 印度坚称克什米尔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巴基斯坦则强调克什米尔穆斯林生齿“应获得自决权”。每一次恐袭、空袭、交火,表面是短时军事事件,实则都是长期政治死结的再一次爆裂。 自2024年起,克什米尔地区袭击频率骤增。包括2024年5月印度游客遭枪击、同年6月朝圣巴士坠谷事件、11月市场投掷手榴弹事件,直至2025年4月的26人死亡事件,皆被印度归咎于“巴控极端组织”。而巴方始终否认,反指印方试图以反恐为名行压迫之实。 信杜尔的红“信杜尔”,是印度教寡妇额头上不再涂抹的红。它原本象征着庇护、承诺与丈夫尚在,如今却在印度空军的命名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烈火与复仇。 可如果克什米尔的血,成了权力的染料;如果寡妇的朱砂,只为遮掩国家机器的冷酷算法;如果烈火烧过的,不只是营地与清真寺,而是整个南亚将来的和平概率——那么“信杜尔”这两个字,便成了南亚大陆最危险的隐喻。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507A01XI2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