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布鲁塞尔传出一则令人意外的消息。欧洲议会在其官网发布通告称,中国方面已正式解除对欧洲议会及其部分成员的制裁。更值得玩味的是,通告中明确提及,与中国“打仗和对话”才是处理双边关系的“最佳方式”。 外貌上看,这是一次外交松动。但在全球格局板块反复位移的今天,每一次“解冻”的背后,都不仅仅是“和解”这么简单。 冰封四年,因何解冻?这场制裁的起点,是2021年。彼时,欧盟基于所谓“人权问题”对中方部分官员与实体实施制裁,中国迅速反制,将欧洲议会部分议员和机构列入制裁名单。这一比武直接导致中欧《投资协定》被搁置,中欧关系迅速进入寒冬。 如今四年过去,世界已变得今非昔比。 制裁的解除,更多是现实考量的产物。中方并未主动宣布“撤制”,而是由欧洲议会率先放出消息,措辞中的“最佳方式”亦透暴露玄妙转向——从对抗走向打仗,从审视走向合作,欧洲议会这一次,罕见地收起了傲慢。 欧洲转向的三个动因其一,是美国的战略透支。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大西洋两岸再度陷入政策失衡。在关税、补贴与对华打压问题上,特朗普政府连轴加码,却并不与欧洲探讨。欧盟不愿再为美国的“零和博弈”买单,尤其在电动汽车、绿色能源与关键矿产范畴,中美猛烈竞争已波及欧洲焦点财产链。 其二,是中东欧“逆潮流”的声音。 西班牙、匈牙利、塞尔维亚等国正加速推进对华合作,“十七国+中国”框架虽已缩水,却未崩溃。中欧班列持续扩张,欧洲内部早已不再铁板一块。若再坚持“政治正确”,欧盟自身将面临裂变风险。 其三,是经济上的“避雷”本能。 2024年,欧盟对华出口总值达4800亿欧元,创历史新高。在美国步步封锁的背景下,中国市场成为欧洲财产链的重要支撑。而中方对欧洲企业并未展开“系统性反制”,反而在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医药合作上保持开放,这种“克制”形成鲜明对比。 中方的沉默,是战略选择在当前国际博弈中,中国并不急于恢复某种“幻想中的友谊”。制裁解除,是形势所趋,而非立场动摇。中欧之间若想真正修复互信,需从根本利益出发,而非靠某几份声明粉饰平静。 比起“外貌解冻”,中国更在意谁能在关键时候“靠得住”。如果欧洲议会这一次的表态,只是临时妥协的烟雾弹,那么中方的回应也不会超出务实的范围:不添堵,不激化,不激动。 但倘若欧方愿意从“意识形态优越感”走回现实主义轨道,中方将不吝合作。 岑寂看待世界格局演变“成为负责任的一极”,这句出现在议会声明中的表态,或许才是今天最值得推敲的部分。 在华盛顿挥舞“脱钩”大棒,莫斯科陷入战争泥潭,德黑兰反复爆雷的当下,谁还有资格在全球事务中自称“一极”?欧盟想成为稳定全球秩序的支点,却又总在关键节点上陷入分裂、自我否定与战略模糊。 中方从未指望欧盟“站在中国一边”,但中国显然期待欧洲能够在多极世界秩序中,少些摇摆,多些自持。 统一战线,不仅是中国在外交上的灵活战术,更是对世界格局演变的岑寂认知。谁能被连合,谁值得拉拢,谁必须果断斗争,已不再是情绪问题,而是结构问题。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501A05VBL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