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后期国民党军开始组建青年军,最初打算是编练10个师,实际则编成9个师,分别为青年军第201师到第209师。 原定的青年部队伍是采取驻印军编制,兵力数目和武器装备都是高配标准;但由于美械武器的数目并没有富余到覆盖青年军,所以后来实际配发的武器大为缩水,也并非是全美械队伍。 不过这其中有一个师比较特殊,即青年军第207师,该师以第5军抽调的骨干,加上新28师的架子和留用普通兵为基础,再征召青年兵编成。 因为不久即以第5军系统的罗友(又)伦任该师师长,所以第207师基本可看做是杜聿明系统的队伍。 当时同为杜聿明系统的新6军从印缅战场调回国内,但是只有第14师(该师为陈诚系统)和新22师,所以便将青年军第207师划拨到新6军,使得该军亦可指挥3个师。 但是青年军的系统比较特殊,第207师保持了相当的独立性,所以虽然由新6军指挥,不过人事上另成一系。 抗战胜利后,第207师也跟着新6军到了东北战场,而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该部在杜聿明、廖耀湘的关照下,得以换装美械。 到1946年12月时,青年军第207师的实有兵力为10632人。 因为青年军系统的队伍也要参与整编,关内的青年军各师合编成5个整编师;而第207师则独立扩编为二旅四团制。 不过青年军的整编师兵力不及普通的整编师,当时一个师的编制兵力为12766人,所以第207师此时还有部分缺额,甚至实际上根本还是之前三团制的实力数,尚未完成扩编后所需的兵力数。 而在武器装备方面,该师则是全美械阵容。 其中步枪有6248支、轻机枪有310挺、重机枪有66挺、冲锋枪有1048支; 还有14门战防炮、30支战防枪、182具枪榴弹筒、21具火箭筒、36具火焰喷射器; 别的还有12门山炮、90门迫击炮。 就这个武器数目,再对比整编第207师的实有兵力数,可见该师的武器配备水平之高,可以说连辅助兵基本上都有步枪、冲锋枪之用了。 这很显然是驻印军标准的武器配置数目,虽然青年军各师在组建时筹划就是采用驻印军编制,但真正得以实现的只有这个第207师。 当然,因为所配发的武器极多,所以在扩编成二旅四团制后,实际上不用再给第207师额外发放武器。 因为驻印军编制体系的枪械武器,本就配备过高,在有美军为其确保运输和弹药保障的环境下,其武备高的特点能够发挥;到国军自己保证的话,就驱使不动了。 如此大量的辅助兵力亦携带武器,却没有足够的汽车运送,弹药方面也不如先前使用通畅,那肯定便不能发挥战力。 即以上述第207师的环境来说,补足2000人的缺额并不难办,而以该师当时的装备数目,无需再多发放武器,其实也足够使用了。 比如12门美式山炮,这是一个标准的师属山炮营的数目;而青年军所属旅并不下辖普通旅那样的直属队,所以不配山炮。 90门迫击炮,平均到4个团12个营里,则平均每个营有7、8门炮可用;当时的迫击炮分81毫米和60毫米两种,以后者居多;平均每个步兵连可分得2门60炮,每个营则可得2门81毫米炮。 以该师实有炮数计,虽略有缺少,倒也基本满编。 再以重机枪计,以每个步兵营机枪连装备6挺计,可配备11个步兵营,也基本能够满编。 轻机枪方面,310挺轻机枪对应36个步兵连,平均每个连亦可配备8、9挺,基本能够配备到班。 再以冲锋枪来说,可以为每个步兵班配置2支,别的还有富余可装备到警卫、炮兵分队中。 而步枪实有数超过6000支,平均每个团可分得1300到1400支,每个步兵班则有1具枪榴弹筒使用;剩余的步枪可装备到师、旅直属队中,也基本够用。 至于还剩下的14门战防炮、30支战防枪、21具火箭筒、36具火焰喷射器,如果平均到4个步兵团里,则每个团可有至少3门战防炮、7支战防枪、5具火箭筒、9具火焰喷射器可用。 其中战防枪炮显然也够一连之数,而火焰喷射器也可编为一连,作为步兵团中的特殊单位。 当然,在实际中火焰喷射器估计由师属工兵营掌握,作战时配属下发使用。 所以1946年12月的青年军第207师可以说是武器相当精良,而该师在随后又相继扩充为二旅六团制、三旅九团制外加炮兵团,全师兵力在1947年秋膨胀到了35000人之众,这就是后话了。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517A05MLM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