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已止,鼓声仍响。5月14日,据《印度时报》等多家印媒报道,印度国防情报局局长拉纳在新德里向70多个驻印交际使团通报了“朱砂行动”的战果,直截了本地表示:“我们打赢了巴基斯坦。” 与此同时,印度国内早已铺开了胜利庆典的红毯。莫迪政府宣布天下进入为期10天的“战争胜利纪念周”,各级官员齐上阵,媒体通稿齐发力,社交平台上一片“阵风”翱翔的荣光。然而,这场胜利,来得匆匆、退得更急,乃至连征战两边的疆域火线都未彻底拉平,就急于盖棺定论。 这份自大溢出国门,溅到了不愿配合剧情的国家——中国、土耳其与阿塞拜疆,成为被“胜利者”惩戒的对象。 对中国:“不动刀枪,也得受罚”中国没有介入印巴辩论,也未在战时向巴基斯坦提供任何武器援助。但中国媒体对巴方空军表现的持续关注却令印度极度不满,尤其是在几架“阵风”战机疑似被击落的消息被广泛传播后,印度交际部门指责中方报道“未经核实,散播虚假信息”,乃至以此为由对新华社与环球时报的X(原推特)平台账号进行封锁。 5月14日,封锁措施正式落地,一时间引发轩然大波。但此举并未持续太久,几小时内中方账号即被规复,反转之快,几乎令人来不及截图。显然,在“惩戒中国”和“惹怒中国”之间,莫迪政府仍有些分寸感——他们想“出气”,却不敢“破局”。 这场“封号风波”或许也恰恰说明了一点:中国的媒体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印度政府的掌控力。 对土耳其:“兄弟情”触怒莫迪相比之下,印度对土耳其的“反制”就显得粗暴且直白。来由也更为明白——印方认定,土耳其在战争期间向巴基斯坦提供了实质性军事援助。 印媒援引卫星照片和机场监控称,多架土耳其军用运输机在辩论爆发后飞抵伊斯兰堡,疑似搭载包括无人机系统与弹药在内的大量军备。土耳其方面未公开置评,但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却在社交平台发文感谢埃尔多安的“坚定支持”,并称对方为“酷爱的兄弟”。两人还在辩论中期通话,谢里夫明白表达了对土方援助的感激。 这些“间接证据”被印度一口咬死,当作土方援助的“实锤”。可在官方层面,印度不敢对土耳实在施交际制裁,只能退而求其次——宣布将“无穷期暂停赴土耳其旅行”。 这一操作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意味深长。旅游禁令的真实对象并非土耳其,而是印度的平凡民众;真正受损的,也不是土耳其经济,而是印度政府的理智。 对阿塞拜疆:“舆情支持,也要拉清单”阿塞拜疆的“上榜”,则更加出人意料。该国既未参战,也无任何援助记载,仅仅因为社交媒体上存在大量支持巴基斯坦的声音,就被印度政府划入“敌友分界线”的另一侧。 印媒称,阿塞拜疆民众在辩论期间为巴方祷告、为巴军战果叫好,而这股网络舆论潮令印方极度不满。于是,和对待土耳其的操作如出一辙,印度宣布“今后不再赴阿塞拜疆旅行”。 这场“舆情报复”自己既无实效,也显得极其吝啬。面对一个仅凭态度就被纳入打击名单的国家,印度政府的信心显然没有宣传中那般笃定。真正的敌人巴基斯坦倒是没人提禁令,倒是边缘国家、非征战国一个个被划上了红线。 讳莫如深的战果,胜利的“灵魂拷问”在莫迪政府大张旗鼓宣传“朱砂行动胜利”的同时,印度国内的反对党却发出了两个问题:
国大党明白指出:人民党正在利用战争叙事,为即将到来的选举造势。这场“胜利”看似高举高打,实则雷声大雨点小,除了媒体与政府联手打造的战时叙事,并没有足够事实支持其“压倒性胜利”的说法。 更讽刺的是,巴基斯坦宣布停火的动因可以逻辑自洽:避免持久战拖垮国家;但印度主动退军的来由至今没有交代。在军事层面,印度空军损失多架主力战机,而地面部队尚未投入大规模推进,“速战速决”的剧本反被现实戳破。 在外征战与话语战上狂奔的印度政府,最终打出了一套“内宣组合拳”——胜利靠嘴说,敌人靠旅行禁。 印度没有在战场上击垮巴基斯坦,却在地图上划出了一个“话语敌国群”。把舆情、援助、点赞统统归为“敌对行为”,最终落脚在取消旅游、封锁账号上,这不但暴露出莫迪政府的玻璃心,更反衬了他们对真正战果的心虚。 而对环球70多个国家“通报胜利”的举动,像极了在没拿到奖杯前就开始举行庆功宴。真打赢的人,不需要这么费力解释;需要到处强调“我赢了”的,通常只是在向自己证明。 胜负已定与否,或许不是看谁先说,而是看谁敢不说。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515A0560G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