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沈战役时,国民党军对于东野纵队所辖的兵力判断极不准确。无论是防守锦州的范汉杰,还是东进兵团第62军军长林伟俦都回忆称,南京方面临东野纵队实力的判断是相称于“一个独立师或加强师”。 而且因为此时国民党军已经恢复整编师为军,且东北方面的国民党军并未有过改编经历,所以这里所说的“独立师或加强师”是否指的是整编师还不好说。 好比林伟俦回忆老蒋在重庆号上召见各部时就说道,(这次东北野战军进攻锦州的部队)“最多有七个纵队,等于七个师的兵力”,国军从“沈阳出5个军、华北出2个军、烟台来1个军、原驻葫芦岛有1个军,共有9个军兵力,足够援锦之用”。 以其时国民党军一个步兵师的兵力来说,可在11000人到13000人之间,固然这是满编数字,实在大部分师达不到。 若以国民党军标准下的加强师计,则兵力自然在满编数据基础上还会略多些,可能到15000人左右。 固然,退一步讲,就算其判断兵力语境下的“师”指的是整编师。 其时国民党军的整编师兵力大部分为2万余人,就算是加强师的兵力也就3万余人。 而实际上其时东野的主力纵队的兵力已达4万余人,比国民党军一个军的兵力都只多不少。 我们因为了解到这些信息后自然知晓国民党军作战方案肯定是不行,不过回头想既然它对于基本情报都搞不明白,所以弄出上述的作战方略也就不稀奇了。 那么为什么国民党军对于我军纵队兵力的判断会这么离谱呢? 起首,我军的野战步兵纵队,确实会有2万余人乃至不到2万人,只有1万多人的情况吗? 答案是——会。 即以东北野战部队在1947年5月的情况来说,其时建成的5个野战纵队里,兵力超过4万人的没有,超过3万人的只有1个,其余4个纵队都在3万兵力以下,其中第3纵队、第4纵队兵力均只有2万人出头。 而在1948年“三大战役”的时间节点上,东北野战军的兵力已经大为增强,显然已经远超国民党军的估计。 不过其时就全局而言,我军确实还有不少野战步兵纵队的兵力,只有1万多人;倒是真的跟国民党军的“加强师”兵力差不多,不过这样的纵队主要在华北和西北战场。 以平津战役时的华北第三兵团为例,其时辖有第1纵队3个旅、第2纵队2个旅、第6纵队3个旅。 在1948年8月兵团刚编成时,全部的兵力就只有不到53000人。 兵团编成后即远进绥远作战,在转战期间各部又有不同程度的减员,到执行包围张家口作战任务时,第三兵团的兵力为45483人。 其中第1纵队兵力为14645人、第2纵队兵力为15115人、第6纵队兵力为13713人,其余为兵团机关和直属队。 从第三兵团所辖各纵的兵力数来看,倒是确实跟国民党军的“加强师”差不多。 不过在解放战争中,华北我军的野战部队规模不停都不太大,而就第三兵团所辖纵队来说则更是如此。 以第2纵队来说,虽然算是华北方面较早组建的野战纵队,但它其时只有两个旅的兵力。若按照正常的“三旅制”,兵力基本也能超过2万。 而第1纵队虽然名号靠前,但跟其他战略区番号第1的纵队不同,该纵队是1947年12月才建立的,所辖各旅由冀晋军区独立第1旅、第2旅、察哈尔军区独立第4旅合编而成。 很显然该纵队的组建时间较晚,部队构成主要是地方军,而且纵队组建时乃至不属于野战军序列,而是归北岳军区指挥,最初实际是个地方纵队。 至于第6纵队,也是1947年12月才组建的,由原察哈尔军区机关组成纵队机关,所辖各旅由冀中军区独立第7旅、第8旅以及多支地方部队合编而成。 因此,第1纵队、第6纵队在组建时的兵力就不太多。 到一年后参加平津战役时,兵力也没有太过充实,所以第三兵团司令员杨成武在张家口战役后就说道:特别是在东北四纵未到从前,敌我兵力相等,乃至数量上敌比我还占优势。 杨成武司令员所提到的情况就是包围张家口时的状态,其时经过外围作战歼敌万余人后,张家口的守军尚有54000余人;而执行包围任务的第3兵团只有45000余人,再加上共同作战的北岳集团(5个地方独立团)和骑兵一部,也没有敌人兵力多。 但就是在这种情况,华北第三兵团依然包围了张家口并在外围打造阻击阵地。待东野第4纵队星夜兼程抵达后,恰好赶上张家口守军突围。 敌人没想到我军兵力突然这么多,而且其步骑兵部署出现混乱,故而导致张家口战役迅速结束,我军总计伤亡900人,毙伤俘敌54000余人。 此战结束后第三兵团立刻动员解放战士,使得各纵队的兵力均增加到了2万人以上,这也算是后话了。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427A07FEC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