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印度与巴基斯坦的5.7空战在环球军事航空界引发高度关注。 外界讨论多聚焦于巴军歼-10C与霹雳-15E组合对印军“阵风”加“流星”导弹的绝对上风,却忽视了更关键的核心——巴基斯坦空军此战的胜利,本质是中式作战体系的全面胜出,涵盖预警机、侦察装备、电子战系统等多维度协同。 巴空军副参谋长5月9日消息发布会上披露的两个细节,揭开了双方电子战能力的巨大差距。 其一,巴方完整录下了印军飞行员空战通话,包括友军被击掉队的绝望呼叫。 这一“细思极恐”的信息,暴露了印军通讯漏洞:按常理“阵风”配备加密数据链,却未使用,反而依赖非加密公共频率。 缘故原由可能是印军“万国牌”装备(法、俄战机与以制、国产预警机)缺乏统一数据链,或加密链路被巴方干扰,甚至飞行员无保密意识。无论何种缘故原由,都直指印军在电磁频谱对抗中毫无章法。 其二,印军“阵风”战斗机的雷达告警机(RWR)全程失效。从飞行员对话可知,他们完全未察觉被巴军雷达(歼-10C或预警机)锁定,直至被霹雳-15E导弹命中爆炸。 此前被法印媒体吹嘘的“阵风防护系统”(SPECTRA)电子战系统,包括红外/射频/激光传感器及干扰装备,在此战中彻底失效。 推测缘故原由为巴方使用有源相控阵雷达(歼-10CE、预警机)具备低可探测性,导致“阵风”告警系统无法识别威胁。 对比来看,解放军空军早已实现“无电战不起飞”,除歼-16D等专用电子战机外,各型战机均可挂载电子战吊舱,长航时无人机也参与电子侦察与对抗,形玉成面电战能力。 巴基斯坦在中方指导下,电子战气力显著提升,此次冲突中已能运用“体系内弹性打击节点模型”。尽管巴方“枭龙”“歼-10CE”挂载电子战吊舱的画面未公开,但其将三架达索“猎鹰”公务机改装为电子战机的动作,已表现体系化电子战布局。 反观印度,依赖多国采购的“大杂烩”装备,看似齐全却无法形成体系。 “阵风”此战表现拉胯,实则是必然结果。 现代空战趋势已从20世纪末的“平台+武器”对抗,转向21世纪中叶的“体系对体系”多域融合——“制空权”正从传统空域控制,拓展为“频谱控制”“数据优先权”“指令链自治”的多维博弈。 印巴5.7空战不仅反映两国空军技术差距,更暴露了空战体系构建中的认知断层。 现代电子战需两大核心能力:一是持续监测敌方频谱、收集通信/雷达/电子战信号,通过AI分析更新数据库(印度无此意识,未更新“阵风”数据库,更无能力搜集巴方频谱情报); 二是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底层硬件,如FPGA、RFSOC及高速ADC/DAC、DSP芯片(仅中美具备全套生产能力,其他国家难望项背)。 简言之,电子战领域,环球仅中美处于“餐桌”,其余国家不外是“食材”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519A08VHF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