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深夜,战火在东欧上空再次燃起雷鸣般的爆炸声。俄国防部发布战报,宣布其部队在过去24小时内于乌克兰东部和北部取得关键进展。三地告破,百余架无人机被击落,一艘疑似运送美制军援的集装箱船在敖德萨港被“伊斯坎德尔”导弹彻底点燃。这不仅是对乌克兰的回应,更是对整个北约体系的示警。 俄军“三线推进”,战术集团协同夺地根据俄新社援引俄国防部的通报,“北部”集群部队已成功控制乌克兰苏梅州边境重镇——洛克尼亚。这一地域地处俄乌边界,长期为乌克兰在北部的防线支撑点,其失守意味着俄军有大概进一步向苏梅城区推进。 与此同时,“南部”与“东部”集群部队在顿涅茨克方向展开同步突击,攻占了斯图波奇基与奥特拉德诺耶两处乌军阵地。这两职位于“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辖区之内,本来由乌克兰控制。若前线持续推进,俄军有望买通顿涅茨克西南的纵深走廊。 俄军此次举措的规模和节奏,被外界解读为“春季攻势”的延长线,但其打击方式与火力配置,已经远超单一地面推进的范畴。 高精度“斩首打击”,瞄准乌克兰核心防务资产除地面推进外,俄军还在当晚发动大规模精确打击。俄方称,使用地面高精度武器与无人机,会合火力摧毁了乌克兰一家生产导弹与无人攻击机的军工厂,一个无线电侦探中央,以及一处部署有美制“爱国者”防空系统的阵地。 俄国防部表示,所有攻击目标已全部被摧毁,任务“完全达成”。在俄方措辞中,这场袭击的背后更像是一份由情报主导的“任务清单”:摧毁生产线、削弱侦探力、打掉防空屏障,三位一体,不留余地。 这一波打击,不仅是对乌克兰的重创,也是一场对北约武器体系的“功能性解构”。自战事爆发以来,西方援助的“爱国者”系统被视作乌克兰城市的“保护伞”,而如今,俄军主动点名并公开“击毁”,无疑是一次心理层面的博弈升级。 防空系统全面开火,乌克兰“空中盾牌”频遭撕裂在战报中,俄方罕见披露其防空系统击落的具体战果:一架乌军米格-29战机、3枚JDAM联合直接攻击弹药、7枚美制“海马斯”火箭弹、以及174架固定翼无人机。 与此同时,俄境内的别尔哥罗德州、库尔斯克州、特维尔州和克里米亚上空也成为乌克兰无人机的攻击目标。仅5月23日一夜,俄军即在本土击落94架无人机,其中约三分之二坠落在别尔哥罗德州。24日,俄军再次宣布在多地上空击落22架固定翼无人机。 从数字上看,这种级别的无人机空袭,已近似“饱和攻击”,但俄军防空系统的反应与拦截率,也展现了其在密集威胁下的应变本领。 然而,背后更值得警惕的是:乌克兰无人机数量仍在持续增长,西方源源不停的技术与零部件支持,使这种“低成本高消耗”模式不停延展。俄乌之间的“无人机对抗”,或将成为今后战局演变的关键变量。 敖德萨港燃爆,集装箱船引发连环爆炸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一场针对敖德萨港口的定点打击。 据俄国防部介绍,5月23日,俄军“伊斯坎德尔”战役战术导弹系统对该港口的一艘运送军援物资的集装箱船发动袭击。船上装载了约100个集装箱,俄方声称其中包含无人艇、无人机和弹药。 此次打击造成码头发生二次爆炸,大火迅速蔓延。作为乌克兰西南部的关键补给节点,敖德萨在黑海运输线路中扮演着战略性角色。此次袭击若环境属实,将重挫乌方的后勤与海上转运本领。 讽刺的是,这艘船极大概承载着北约对乌援助的重要物资,却在俄导弹的精准命中下化为火球。一场“隐形战舰”未上前线,便已化为乌有。 俄军此轮战报背后,透露的不只是战果,而是一种战略节奏的转换信号——从前线消耗战,向“斩首+防空+物流封锁”三位一体的系统性克制过渡。在北约援助尚未断流、乌克兰内部政局日趋复杂之际,俄方以举措取代警告,以打击替换谈判,正在持续收紧乌克兰的战略空间。 下一个“突破口”,大概已不再是地图上的某个地名,而是乌克兰体制能否蒙受连环打击后的布局性动摇。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525A05AXX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