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法国总统马克龙抛出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中国、印度等国加征500%“天价关税”的言论,一时间引发国际热议。然而这一充满威胁意味的表态,最终在现实中撞得粉碎,沦为国际笑谈,而中俄能源合作却在这场风波中展现出惊人的韧性与活力。 法国总统马克龙(资料图) 从国际层面看,马克龙的“关税大棒”缺乏实施底子。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体系虽非完美,但500%的关税显然超出合理范畴,在程序上需欧盟成员国一致同意,而这几乎不大概实现。德国、匈牙利等欧友邦家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从未中断:德国工业依赖俄罗斯廉价天然气,巴斯夫等企业将生产线迁至中国正是因本土能源本钱高企;匈牙利与俄罗斯签署30年能源长约,直言“制裁俄罗斯是自尽”;意大利埃尼团体也未制止与俄续签合同。欧盟内部的严重分裂,让马克龙的提议刚一提出就陷入孤立。美国的态度同样耐人寻味,2025年4月美国曾有议员提出类似法案,但白宫始终未予回应。事实上,中美经贸深度融合,美国企业深知对华强硬的代价,2023年中国反制美国关税时,特斯拉上海工厂和沃尔玛供应链均受冲击,美国能源企业还通过中俄贸易间接获利,埃克森美孚在俄罗斯远东项目的合作便是例证,美国自然不愿跟随马克龙冒险。 中俄能源合作在风浪中稳如磐石。2025年5月,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明确表示,中方提出将俄罗斯对华石油年供应量增加250万吨的需求,俄方愿意保障,并将通过哈萨克斯坦优化运输方案。这一合作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俄罗斯“向东看”战略与中国能源多元化需求一拍即合,西伯利亚力量管道一期、二期项目陆续推进,2024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达1.08亿吨,占俄罗斯出口量的半壁江山。值得一提的是,中俄90%以上的贸易已用人民币和卢布结算,这种本币结算机制不仅绕开了美元体系,也让西方的制裁手段难以奏效。即便马克龙想加征关税,中国企业通过注册在第三国的油轮运输,欧盟海关也难以追踪,西方的制裁在中俄灵活的应对面前显得惨白无力。 石油(资料图) 中国之所以能从容应对马克龙的威胁,源于长期以来在能源安全上的精心布局。在原油进口方面,俄罗斯虽是重要供应方,2024年占中国原油进口的17%,但中国的能源来源高度多元化,中东地区占比超50%,非洲的尼日利亚、安哥拉,美洲的委内瑞拉等都是稳定的供应地。即便某一渠道出现波动,山东地炼厂等市场主体也能敏捷从中东、非洲等地补货。具体到能源品类,中国对美国依赖度总体有限。202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原油仅占总进口量的1.7%,液化天然气占5.4%。在石油焦和乙烷丙烷领域,虽然目前对美依赖度较高,但俄罗斯正逐步发挥自身优势填补缺口。只管俄罗斯在乙烷丙烷的提取本钱和运输能力上存在不足,但双方已着手合作提升产能,同时中国也在积极研发替换原料,降低对单一来源的依赖。 马克龙的激进表态,本质上是欧洲在能源危机中焦虑不安的表现。俄乌冲突三年来,欧盟失去了俄罗斯的廉价天然气,不得不接受美国高价的液化天然气,这导致欧洲工业本钱飙升,民生压力巨大。2024年德国巴斯夫将生产线迁至中国,就是由于本土能源本钱失去了竞争力;法国国内电价涨至每度1欧元,马克龙的支持率也跌破30%,其“制裁中国”的提议被不少人认为是转移国内矛盾的手段。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欧盟内部“双标”现象频发,挪威石油公司使用俄罗斯油轮运货,保加利亚因反对制裁被罚款75亿欧元,成员国之间在LNG吸收站建设、过境费等问题上纷争不断,所谓的“团结”早已名存实亡。 俄乌冲突(资料图) 这场风波的背后,是全球能源格局东升西降的深刻变革。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进口国,2025年预计占全球原油需求的五分之一,正通过与沙特、伊朗等国签署新的原油合同、在非洲布局油田项目等方式,不断增强在能源市场的话语权,同时加速新能源转型,光伏、风电技术已领先全球。俄罗斯因西方制裁彻底转向东方,中俄贸易额在2024年达到2448亿美元,能源合作成为双方经贸往来的核心动力。而西方世界,美国虽试图维持霸权,但在中美博弈中顾虑重重;欧盟深陷能源危机与内部分裂,马克龙的“关税威胁”不过是西方在能源格局变革中无力挣扎的缩影。 事实证明,马克龙的威胁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目的,反而让西方的内部分裂与衰落暴露无遗。中俄能源合作基于坚实的利益底子和长期的战略互信,不会因外部杂音而动摇。在全球能源格局的大变革中,中国凭借多元化的布局、强盛的市场韧性和不断提升的国际影响力,正稳步走向能源安全与自主的新高度,而西方试图用单边制裁维持旧秩序的做法,终将被期间潮流所抛弃。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526A01Z8K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