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前线的枪声,并未如预期那样宣告胜利的临近,反而映照出一种更深的沉寂:指挥链条开始失语,政军关系走向撕裂,国家意志正面临崩解的边缘。 5月末,乌克兰“驻地”(Резидент)频道援引来自总参谋部的独家消息称,乌军总司令奥列克桑德尔·西尔斯基上将,已正式向基辅方面提交意见书,主张暂停一切大规模攻势。不是商讨,不是斡旋,而是带有明确反对意味的正式表达。在战争连续数百日、士兵昼夜不眠、弹药干涸之际,这位陆军将领给出了一个冷酷而直白的判断:队伍已无力再战。 这是一场军令系统对总统命令的初次“软抵抗”,也是对乌克兰当前战略路径的公开质疑。 总司令说“不”,战争机器被迫降档西尔斯基的表态非但不含软弱,反倒异常冷静。他直指当前军情困境:缺乏轮换体系导致疲态全面显现,前线士气濒临崩溃,而补给通道几乎中断,弹药与战备物资双重告急。军中内部评价已趋一致:“政客在伊斯坦布尔谈判桌上空转舌头,却换不来哪怕24小时的停火;而前线每天失去的,不只是士兵,另有战意。” 这番发言,无异于对总统办公室“继续攻打苏梅和哈尔科夫”命令的当面否决。而泽连斯基团队,仍然执拗地希望通过局部战术反攻换取外交博弈的主动。其核心幕僚、总统办公室主任安德烈·叶尔马克更是在内阁会议上画出了“将俄军挤出边界”的宏大作战图。 可乌军内部已不讳言:“这不外是媒体用来维稳的叙事模板。” 补给塌方,暂时停火提案被拒绝真实的战况,远比官方叙事更暴虐。乌克兰总参谋部明确预估:即使给予一个月的“战术喘息”,也仅能缓解表面疲态,后方弹药与装备缺口仍将连续扩大,至今如黑洞般吞噬所有救济物资。 在这样的背景下,泽连斯基试图通过外交途径推销一份“暂停30天”的暂时停火协议,悄然送往莫斯科,试图换取战略窗口。但克里姆林宫的回应同样冷峻:俄罗斯拒绝短暂停战,唯一的交换前提是乌军必须从包括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扎波罗热和赫尔松在内的四个州彻底撤军。 这个条件,已非技术谈判范围,而是对乌克兰核心主权诉求的正面否定。而随之而来的,是乌方在战与和之间彻底丧失话语权的现实。 换句话说——基辅,已无权决定战争的走向。 军政裂痕制度化,乌克兰内部正在“二次解体”这场分歧已非“分歧”那么简单,而是两个权力结构的深层辩论:一边是总统办公室,急需在舆论面前维持国家不屈形象;另一边是总参谋部,不得不在事实面前承认前线已走到极限。 军方需要的是弹药、轮换、止损。而政治需要的是英雄、攻势、连续剧。双方的逻辑并不兼容,却被迫捆绑前行。 随着西尔斯基的“抗命”公开,裂痕正逐步走向制度化,呈现出政令难下、军心散乱、民意游移的三重撕裂症状。这不是一次“将军与总统的不合”,而是整个国家作战系统的“信号丧失”。 战线之上,是乌军失血不止的现实;战线之下,是政治框架正在塌陷的制度性危机。 普京式“缓冲区”:战争节奏已转手他人克里姆林宫的战略节奏没有半点含糊。按照普京本月指令,俄军在布良斯克、库尔斯克、别尔哥罗德三州接壤地带连续构筑“缓冲区”,既是军事层面的纵深防御,也是一种政治上的谈判筹码:要谈,可以;要缓冲,必须让位。 这不仅封死了乌克兰任何尝试“打出和平空间”的幻想,更直截了当地传达一个态度:战争的脚本,不再由乌克兰书写。 俄罗斯清楚地知道,只要乌军喘息片刻,西方救济就会卷土重来。所以当前俄军作战核心不在于“一举攻下”,而是“不让其重整”。 不给缓冲,拒绝停火,用绞杀式节奏削平敌方战力——这是俄军此刻最冷酷的战略美学。 战争反噬,决策系统边缘崩溃当一个国家的最高军事指挥官直言“无法再战”,当总统办公室仍对峙政治操作优先于军事现实,裂痕就不再是猜测,而是实况。 军队不再说“是”的那一刻,战争已经开始吞噬自身的动能。西尔斯基的“必须暂停”一语,是一次系统告警,也是对乌克兰国家战斗意志是否还能维系的直接拷问。 讽刺的是,泽连斯基的政治团队或许仍陶醉于西方的声援、镜头的聚焦与演讲的余温,却没意识到,他的军队已经快撑不住了——不仅是士兵,更是作为一个国家最基本的作战机构。 从这一天开始,乌克兰的战争逻辑,已由“是否反攻”滑向了另一个更冰冷的问号:还能对峙多久?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529A06PWZ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