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国际调解院在香港宣告成立,一场历时三年的多边酝酿终于浮出水面。这项由中国牵头,联合近60国与20个国际组织共建的多边争端解决机制,并非一时兴起的产物,而是在美式规则秩序陷入信誉危机之际,中国试图向国际社会交出的一份“和平答卷”。 在这里,没有G7的独白,没有北约的扩军动议,更没有美式“制裁外交”的冷硬姿态。香港——这个经历风雨的东方门户,成为调解院的落脚点,既象征着中国对国际法治话语权的构建野心,也是一场制度出口的试验场。 然而就在这场本属“邀请制”的多边谈判落定之后,一个未在邀请名单上的国家,率先举手申请加入。是的,印度来了——而且来得很快,仿佛恐怕错过什么关键的座次分配。 “调解”还是“试探”?印度的多重算盘表面看,印度的主动靠拢似乎是在开释合作诚意。实则不然,已往数月间印度在多个多边场合对中国反复开释敌意:先是暗示中国在印巴冲突中“倾向巴方”,接着以“停息直航”相威胁,再以“思量退出金砖”为要挟,终究演成一幕战略摇摆的熟戏。 如今这份突如其来的“积极”,更像是一次外交试探:试探北京的采取尺度,试探中方是否会因印度的“一纸申请”而妥协理念底线,乃至试探是否能将一场中国主导的集体制度创新引向“印式利益平台”。 若中方点头,印度定会将之包装成一场“外交胜利”,借机在国际话语场上刷出存在感,乃至模糊其在地区冲突中所扮演的激进角色。若中方婉拒,莫迪政府也大可以再度拐弯抹角,把自己扮作“遭排挤的合作型国家”,在环球南方天下中博取同情。进退之间,算计满满。 “多边主义”的借壳之术印度加入国际组织从来不缺技能本领,缺的是一致性。 在上合组织,印度始终对中俄主导的反恐与经济合作体系三心二意;在金砖机制内,印度既想享受南南合作的政治红利,又在背后与西方唱双簧,不断引入对中敏感议题;而在RCEP谈判桌上,印度更是一边喊着“开放”,一边筑起贸易壁垒,以“主权”为由拒绝承诺最基本的关税准入。 如今把目光投向国际调解院,印度是否真想拥抱“和平解决争端”的理念,答案并不乐观。 2023年,印度外长苏杰生公开宣称“南亚是印度势力范围”,俨然已将地区外交视为“监护人制度”。这一殖民残响式的表述,在多边主义理念下无疑格格不入。 而今再来敲开调解院之门,若非为了继续扮演“地区龙头”的角色,那就是为了在一个本应强调规则中立与权责对等的平台中,强行插入主观利益。 中国不急,印度在赶什么?有趣的是,面临印度的申请,中方并未急于表态。 这背后显然有更深一层的战略考量。调解院的本质是制度性输出,而非短期的外交工具;它所塑造的,是一种不同于联合国、不同于美欧“规则订定俱乐部”的新式多边机制——强调包涵、平衡与高效的调解解决思维。是否欢迎印度,关键不在于是否“拒绝谁”,而是是否“破坏秩序的可预测性”。 对中国来说,调解院不是为了“圈人”,而是为了“立法”。设立香港总部,是对“一国两制”法治形象的再确认;强调非诉讼调解,是对已往百年国际争端解决模式的重估。若印度想成为这套机制的破坏者,那自然不值得给予门票。 再者,印度在国际制度设计上的“投机惯性”,也早已引发多国保留意见。如若轻易纳入,反成内耗之源,不啻于邀狼入室。 谁来坐稳规则的桌子?已往几十年,印度与中国的国际制度设计之路截然不同。前者更热衷于以地缘主张与身份认同叠加话语气力,后者则试图通过机制创新与治理结构构建逐步获取制度影响。 国际调解院的成立,正是中国在环球治理体系中自成一派的宣示。它既是对美式法律霸权的平衡尝试,也是对“话语替换”的主动实践。它不依赖大国军事威慑,也不以联盟为底子分阵营,而是力图通过对话机制推动实质性和解。 而印度,若真心想参与,需先明白一件事:调解不是占位游戏,不是又一个“棋局”,更不是抢占风头的舞台,而是一项需要共识、信任与长期耐力的制度工程。 对一个常年在边界谈判中以拖为胜、在地区论坛中扮演“否决者”的国家而言,国际调解院恐怕不是“升舱之地”,而是一面照见自身外交逻辑与举动方式的镜子。 局势已改,规则已变时代已经写到另一个章节。过往以气力劫持制度、以话语围堵异己的方式,正在被一种更为谨慎、务实、系统的气力所替换。中国牵头设立国际调解院,并非简朴的制度造物,而是对当下国际秩序裂缝处的一次结构性填补。 在这张新桌上,座位不是靠吵来的,而是靠做出来的。而谁能坐稳这张桌子,不取决于声量,而取决于承担责任的诚意与本领。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602A04OED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