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帖子
织里资讯 首页 新闻资讯 查看内容

联合国大裁员:美国不付钱,中国还要为联合国的多边主义买单吗?

2025-6-3 10:04| 发布者:admin| 查看:125| 评论:0

摘要:据路透社5月29日披露,联合国秘书处正在酝酿一项前所未有的紧缩计划:整体预算将减少20%,约6900个岗位面临裁撤。这一决定源自联合国内部发布的一份题为“UN80”的改革备忘录,该计划要求各部分在6月13日前提交具体

据路透社5月29日披露,联合国秘书处正在酝酿一项前所未有的紧缩计划:整体预算将减少20%,约6900个岗位面临裁撤。这一决定源自联合国内部发布的一份题为“UN80”的改革备忘录,该计划要求各部分在6月13日前提交具体的减少方案,并将于2026年新一轮预算周期开始时正式生效。

“这是一次雄心勃勃的努力,旨在确保联合国能够胜任支持21世纪多边主义、减少人类痛苦、为所有人创造更美好生活和未来的任务。”
——联合国财务官员 拉马纳坦

尽管联合国财政事件负责人拉马纳坦强调此次改革旨在“为21世纪多边主义创造未来”,但这场剧烈的减少行动事实上反映了联合国现在所处的财政逆境。当前联合国预算中,美国仍是最大出资国,占比22%,但近年来不仅多次减少资助,还累计拖欠近15亿美元会费——这一缺口成为秘书处改革的直接诱因之一。

与此同时,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公开简报会上表示,联合国或将通过“合并机构、调配资源、裁撤重复职能”等方式推进组织架构调整。联合国维系全球治理的运作体系,正在一场看似技术性的“预算优化”中寂静松动。

特朗普对联合国做了什么?

作为联合国常规预算的最大出资国,美国承担约22%的会费。但近年来,美国不仅持续拖欠法定会费,还大幅减少自愿性捐款,使联合国的财政基础陷入系统性不稳定。“一边减少、一边拖欠”的双重战术,正在深刻侵蚀这一多边体系的实行能力与政治信誉。

这种财政性施压策略并非偶然,更非始于今日。早在特朗普初次执政期间,美国便接连对联合国系统采取财政性施压措施,包括宣布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退出世卫组织步伐、大幅减少对巴勒斯坦人道项目与多边援助资金。在联合国维和与常规预算中,美国也频频提出减少资助的预算建议。彼时,其核心逻辑已初现表面:通过财政工具重塑全球治理的权力配置,迫使国际组织“重新向美国靠拢”。

2025年,特朗普重返白宫后,这一政策逻辑不仅得到了延续,而且可以说是变本加厉了。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签署第14155号行政命令,宣布美国再次退出世界卫生组织,并暂停所有相关资金支持。2月4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宣布美国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并制止对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的资助。特朗普政府在2025年5月发布的2026财年预算提案中,提出了对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资金支持举行大幅减少。财政手段已不再只是外交工具,而演变为一种结构性削弱战略,将联合国推入前所未有的生存性危急之中。

但问题不止于此。联合国并非只是一个功能性的多边平台,它更是战后国际秩序的象征性锚点。当这一组织无法维持日常运作时,所失去的不仅是具体项目的实行能力,更是全球协作机制本身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从“去政治化”到“去中心化”的多边秩序滑坡

财政危急进一步迫使联合国向少数具备支付能力的国家倾斜,潜伏地加剧了治理结构的地理偏移与政策方向的碎片化。事实上,当联合国不得不依赖少数国家或区域集团的捐助以维持根本运转,它的议程设置、资源分配和政治立场,便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出资者的显性或隐性影响。

这首先带来“功能上的去政治化”:为避免触及出资国的政治敏感议题,联合国在议程制定上往往趋于保守与技术化,更倾向于开展“中性”、“项目型”的活动,如灾害应对、卫生干预、基础教育等,而对诸如气候正义、政治问责等本应由其主导的规范性议题逐渐回避或降级处理。

然而,在一个理想的世界中,联合国的作用不应该只范围于项目实行机构,更应该是全球规范的制定者与提倡者(如《世界人权宣言》、可持续发展目标等)。当其功能性工作“去政治化”后,这种提倡和创造国际法律与政治标准的能力就会被削弱,其效果是,联合国本来作为全球代价秩序建构者的角色被弱化,逐渐退化为一个“服务供应平台”

与此同时,“方向上的去中心化”也在发生。随着资金来源集中化、任务分派外包化,以及实际实行转向更低成本的地区(如将项目从纽约、日内瓦迁往亚的斯亚贝巴、曼谷或内罗毕),联合国的战略和谐能力被削弱,整体政策趋于碎片化。不同机构、不同地区办事处依据不同资金流与政治压力各自为政,使得“联合国”日益表现为一组疏松和谐的实行单位,而非一个具有整合能力的全球治理主体。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这种财政驱动的重构趋势并未通过协商达成制度共识,而是在紧急财政约束下被动推进。因此,它不仅削弱了联合国制度架构的凝结力,也损害了全球南方国家对联合国“作为多边制度中立平台”的信任。长此以往,联合国大概仍在形式上存在,但其作为制度性权势巨子的内核正渐渐空洞化。

在这一背景下,“UN80”改革计划看似是一场追求组织效能的现代化工程,实则更多是财政紧缩压力下的制度退守。在“节约”与“重构”的名义之下,联合国计划将部分职能移出北半球,转向成本较低的地区实行,同时合并机构、精简编制,期望通过重组重修公信力。但在缺乏新的政治共识与财政保障的前提下,这种改革更像是一种被动收缩而非能力升级。

“责任”还是“野心”?中国角色的重塑与挑战

在联合国预算危急的背景下,中国是否应进一步“弥补真空”,承担起更大的财政责任,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议题。作为联合国第二大会费出资国,中国现在已承担约20%的预算份额(按ICAEW地区分布计算),在多个维和、人道主义项目中也表现出日益积极的角色认同。从国际公共品提供者的角度看,中国完全有理由通过提拔财政贡献与制度到场度,进一步争取联合国制度中的话语权与制度塑形权。

联合国《2025年常规预算分摊比例》;图表由注册管帐师Martin Wheatcroft绘制,Sunday设计,英国特许管帐师协会(ICAEW)于2025年2月14日发布。

区域

占比

美国

22.0%

中国

20.0%

EU & EFTA国家(如法国、德国等)

24.0%

日本和韩国

9.3%

英联邦国家(含英国)

11.6%

其他世界地区

2.3%

俄罗斯

2.1%

拉丁美洲

4.3%

中东国家

4.4%

然而,“弥补美国留下的财政空位”并非没有风险。在当前西方媒体与政治舆论中,任何中国的“结构性存在感提拔”都容易被标签化为“尚有所图”。一方面,中国的制度贡献可能被解读为“输出威权模式”;另一方面,对国际组织的财政援助也可能被政治化为“战略收买”,加剧中国在国际话语场中的信任赤字。

这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公共品悖论”:中国若袖手旁观,将被批评为“搭便车”破坏多边主义;若主动承担责任,却又容易被质疑为“另起炉灶”破坏规则在这个意义上,中国面临的不只是财政选择,更是一场关于制度角色定位的深层战略抉择。

此时的关键,大概不是简单的出资增减,而是如何将制度到场与国际法原则相毗连,通过透明、规则导向的方式推进改革诉求,通过法律语言而非政治语言介入机制改革:比如推动步伐正义、透明治理、合规审查机制等方面的制度创新。真正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落着实多边场域中。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531A07GEO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广告位
    新闻推荐
友情链接
关闭

站长推荐

关注织里资讯微信公众号
关注织里资讯微信公众号
关注织里资讯微信公众号

查看 »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