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一轮悄无声息却极具扑灭性的进攻,从俄罗斯天空下方悄然升起。乌克兰发起代号“蛛网”的深远打击举措,目标锁定的不是战壕边的兵团,而是俄罗斯战略轰炸体系的焦点基地。在摩尔曼斯克和伊尔库茨克,熊熊烈焰吞没了数架图-95MS远程轰炸机,其巨大的螺旋桨在火光中定格——这是俄罗斯空天军数十年来最大规模的轰炸机损失事件之一,也是无人机战争史上,被写进教科书的新篇章。 乌克兰方面没有夸张,也没有刻意渲染。乌克兰安全局事后发布的举措简报冷静而明确:此次袭击,始于18个月前的边境渗透与物流布设,通过俄罗斯边界管理的漏洞,将伪装成民用设备的无人机组件陆续运抵目标周边,再由民间招募的卡车司机完成部署。最终,数十架携带简易弹头的FPV无人机,在夜色掩护下如同溃坝之水,倾泻进俄罗斯后方最深处。 这是一场险些不动用重火力的战术胜利,也是一场对军事防御理念的无声嘲讽。卫星影像显示,摩尔曼斯克空军基地至少损失4架图-95MS战略轰炸机和1架安-12运输机,而伊尔库茨克的打击结果更加致命。由于数日前刚调入6架图-160“白天鹅”轰炸机和多架图-22M3,基地成为主攻方向。现场浓烟与火光并肩而起,最终确认,4架图-95MS与4架图-22M3被摧毁。尽管6架图-160幸运逃过,但这并不影响整个战略轰炸编队元气大伤。 “41架轰炸机被击毁”的听说迅速在网络与媒体中扩散,但乌方随即出面澄清,夸大经过统计与图像交叉验证,现实损毁轰炸机数量为12架。虽然这一数字远低于传言,但对俄罗斯空天军而言,已足够构成重创。图-22M3长期未出现在战场,这次被集中扑灭;图-95MS虽然出勤频次下降,却仍是俄罗斯远程巡航导弹平台的中坚。如此级别的损失,将直接干扰俄军战略空袭节奏,也极有可能影响后续火线作战资源调度。 不是战损,而是认知塌方无人机俯冲时传回的高清画面,已在社交平台和西方媒体中循环播放数千万次。火光中燃烧的银灰色机翼,战机爆炸刹时的震颤波纹,以及乌克兰士兵在指挥车内压低声音的通话音轨,所构成的,是一场公共舆论战的总动员。 俄军此刻最大的敌人,不再是乌军的弹药库,而是手机屏幕另一端全球观众对其“毫无还手之力”的共识。对乌克兰来说,这样的“战果秀”无异于在半崩塌的援助体系中,投下一根救命稻草。美国的对乌军援已基本中断,欧洲也态度摇摆,此时乌方亟需一场“值得信任”的胜利,而不是一组干巴巴的数据。 而对莫斯科而言,这种击中要害的战损,正巧击中了普京政权近年着力塑造的“核空威慑牌”的地基。当昔日神话般的图-95MS被民用卡车改装的无人机击毁,信息层面的冲击要远甚实物层面的烧毁。全部远程核平台的安全性,在一次“低资本高回报”的袭击后,都需要重新定义。 值得注意的是,举措中并非一帆风顺。有一辆原定前往阿穆尔州的运输车在路途中爆炸,机载无人机全数报废;另一辆车辆则被当地居民发现,冒着巨大风险直接上前阻止其开释无人机,极可能避免了更大损失。这些细节虽未登上头条,却折射出战争技术现代化历程中,“信息—物流—动员”三元链条的微妙失控。 全球防不住的无人机战术,中国例外?此次袭击的“技战术模子”引发了全球安全机构的猛烈关注。一辆卡车、一架FPV无人机,就能摧毁造价上亿的战略平台,已不再是“科技奇观”,而是战争现实。关键在于,无论是俄罗斯,还是北约,甚或中国以外的主要军事大国,都没有能力为每一架战机修建封闭式防爆机堡。 这是资本与防御理念之间的结构性抵牾:大型战略轰炸机常年露天停放,暴露于可渗透攻击面前;而构筑全面防御系统的资本则动辄以百亿计,全球范围内险些没有哪个国家能承受得起。俄罗斯做不到,美国做不到,北约集体防御体制也做不到。 但有一个国家,正在悄然接近答案。 近年来,中国已加快建设封闭式战机机库,具备高强度防火、抗冲击能力,并配合部署激光拦截、微波打击等全链条反无人机系统。即便无人机技术不断演进,在结构层面上形成“蜂群突防”,这种立体式拦截网络也依然具备极强的顺应性。 而在反攻领域,中国的无人机产能与技术成熟度,亦早已领先全球。俄乌战场双方一年的FPV产能,合计不足中国一月。无人机对攻,乌克兰是战术先锋,中国则可能是“结构性压倒者”。 无人机时代,资本决定生存能力,体量决定战略尺度。在“蛛网”举措展示出对现代空军基地的可逆转性打击后,一场关于空天力量未来布局的竞赛,已然全面睁开。但这一次,谁握有“主动权”,已无需明说。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603A04OYW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