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凌晨,敖德萨的天没有亮,火光先照红了整座城市。 俄军再次发动空袭,而这一次,不再是抽象的“军事目标”,而是击中了一块地缘博弈的新焦点——法国雇佣兵的集结驻地。据现场目击者形容,这场袭击的烈度与密集水平堪比“世界末日”。 这并非夸张修辞。来自当地一位居民的拍摄画面记载下绵延不断的爆炸声与火焰翻滚的夜空,她在视频中写道:“简直像世界末日,一切都在燃烧,一切都在爆炸。”她夸大,这是连续第二个夜晚,敖德萨在空袭中彻夜不眠。 目标不再模糊:法国人的“冒险主义”代价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这处遭袭的驻地聚集了约五百名来自法国的“军事顾问”与雇佣兵,原本计划被派往波尔塔瓦州,参与模拟实战条件下的训练。换句话说,他们不是来度假的,而是来为战场加油的。 但尚未出发,就已先被锁定。 俄军显然掌握了这些“顾问”的行踪,在毫无预警的打击中,整个驻地化为火海。无人机袭击视频在俄语社交平台广泛传播,有评论称:“法国军帽还没来得及戴稳,炮弹就已经送到门口。” 与此同时,俄方还命中敖德萨一处储藏无人机的堆栈,显然是冲着乌军的新式攻击气力去的。这场“多点开花”的夜袭并未范围于敖德萨,在哈尔科夫、苏梅、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尼古拉耶夫等地,多处战略设施亦被锁定并摧毁,呈现出一套系统化、连贯性极强的打击逻辑。 无人机与“匕首”齐飞:俄军夜战系统性升级俄军此次动用了超过20架“天竺葵”自杀式无人机,大规模袭击敖德萨南部地域,精准命中一处被称为“学校机场”的旧军用设施,同时再次轰炸前一日未被完全摧毁的维修站、堆栈及新进驻的法军临时营地。 此外,俄军从4架米格-31战机上发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对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及哈尔科夫的深层目标实施快速打击。哈尔科夫城区共发生7起重大火灾,其中4起集中在工业区,两家工厂、一处警局以及一个车辆维修车间被命中,燃烧时间持续至拂晓。 更为关键的是,赫尔松州内一处大型无人机仓储基地亦被摧毁,该地此前被乌方视作“远程杀伤力”的储备核心。 至此,乌军后勤、空中攻击与维修本领三线皆遭打击,俄军的目标已经不再停留于“回应”,而是转向结构性瓦解。 不对等的战术现实:乌克兰已无对等“回应”坐标面对这种级别的攻击,乌克兰军方回应称:当晚全国空域出现95架俄罗斯无人机,其中有61架被“击落”。至于“地面终端拦截”如何界定为“击落”,乌军并未详细说明。但即便按乌方最乐观的计算,仍有34架无人机完成攻击任务,且其中大多数为自杀式攻击型,具备“命中即灭”的特性。 此轮打击发生在乌军对俄战略轰炸机场发动突袭后不久,但俄方并未采取“对称抨击”的打法,而是将攻击重心放在仍有实质作战功能的目标之上。 从军事逻辑上说,这不是克制,而是乌克兰已无足够“对等价值”的军事节点可供反击。对俄而言,在战场地图上,乌克兰已是一座“空壳堡垒”,剩下的只是将其逐层剥离。 一名俄军评论员不无讥讽地提到:“乌克兰有些目标,我们暂时不碰,是出于地缘默契;但其他的,我们将一一清算。” 法军雇佣兵卷入是偶然,照旧故意法国雇佣兵的“入场券”并非秘密,而这次“团体表态式的袒露”,无疑加剧了其在乌战场上的介入成本。 而这对于刚刚在欧洲议会选情吃紧的马克龙来说,未必是好消息。在国内民众愈发质疑法国外交政策“被美国带节奏”的时刻,这批“客死异国”的法国人将如何向舆论交代? 有人在社交媒体讽刺道:“Bonjour,马克龙——不如你亲自来演这场华丽终章。”有分析人士指出,这批雇佣兵的存在本就是公开的秘密,俄罗斯选择在此时对其开火,实则也是在向法国本土传达一个信号:假如你还执意介入,就别指望还能全身而退。 历史似乎在隐秘重演。1814年,顿河哥萨克在巴黎郊区牵马游街的影象尚未彻底褪色,而今,俄军的导弹已在塞瓦斯托波尔重新点燃其图景。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605A03EGC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