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乌克兰的夜空不再属于沉睡者,而属于雷鸣般划破天际的预警声。从北到南,从东至西,乌克兰全境防空系统全面拉响。一场自冷战结束以来前所未有的空中攻势,正在悄然又剧烈地上演。 6月9日,周一凌晨03:03起,乌军指挥部的调度台再度陷入极限负荷状态。第一波情报来自北部布良斯克州,数枚导弹已飞越切尔尼戈夫州边界,正朝基辅州方向逼近。随后,在不到40分钟的时间内,俄罗斯从同一方向连续发动七轮导弹袭击,每一轮相隔不过5分钟。 03:04,导弹掠过切尔尼戈夫北部;03:06,警报确认目标为基辅州;03:10至03:20,三轮导弹密集发射,覆盖范围从切尔尼戈夫至日托米尔一线;03:23再现导弹波动,未有停歇迹象。至03:45,乌方确认俄罗斯战术航空兵仍在东北方向高强度活动,所有前线州“面临航空武器全面威胁”。 这不是一场战术打击,而是一场节奏精准、持续递进的战略空袭演练。导弹腾飞点的重复与节奏的机械,显示出举措的“预编程”特性,更像是在模拟某种更大规模的攻击路径。 “达尔尼茨基的火光”:无人机雨中那栋办公楼而就在导弹“编队式掠空”的同时,乌克兰空军监测到境内多个方向出现大量无人机目标,尤其是苏梅州与基辅上空。在空军司令部发出“导弹正在飞越基辅州、朝日托米尔移动”的同时,自杀式无人机“沙赫德”再次袭入基辅城区。 基辅达尔尼茨基区的一座办公大楼在夜色中冒出火光——那是“沙赫德”带来的回礼,也是乌克兰城市在无人机战争中的又一次真实注脚。 Telegram频道“尼古拉耶夫的瓦涅克”引述现场目击者称:“整个夜空像是被发动机声层层剥开,一层是米格-31K战斗机划出的长音,一层是图-22M3的重型轰鸣,而最深处,是图-95MS的低频轰鸣,像从苏联坟场里爬出的亡灵。” 这并非比喻,而是究竟:俄罗斯当晚出动了包罗图-95MS、图-22M3轰炸机以及米格-31K在内的重型空天气力,后者具备搭载“匕首”高超音速导弹的能力。 国家上空无眠:防空系统的极限拷问面对导弹与无人机的双重打击,乌克兰防空系统经历了一场堪称“生存测试”的极限考验。这不仅是空军雷达屏幕上的紧急交汇点,更是整个国家防务能力被层层剥开的瞬间——任何一处失误,都将意味着城市中心被点燃、工业区瘫痪、政府机构再陷瘫痪边缘。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打击中,导弹袭击并未采取“饱和打击”式猛烈轰炸,而是“低强度、高频次”的精确牵制:目标明确、节奏紧凑、弹道一致、起点统一。这种模式的出现,可能预示着俄罗斯在筹备一场新的空中战略转向:用“持久震荡”取代“集中毁灭”,意图在不完全摧毁对手基础设施的前提下,拖垮其防御资源与精神状态。 普京不需要“决战”,他只要乌克兰持续防空如果说导弹是“夜间奏鸣”,那么无人机就是这场演出的第二乐章。当“沙赫德”在基辅陌头坠落,导弹又在五分钟后自布良斯克腾飞,这场攻击的节奏,几乎可以构成一套完整的心理战模型。 一位西方情报界人士曾私下表示:“普京不需要打赢一场决定性的战争,他只需要让泽连斯基每晚必须守在防空监视室,等着红点在屏幕上跳动。” 乌克兰,正被逼入一个长期维持全国戒备、但又难以还击的循环。而这种“压而不死”的压力,才是最致命的战略设计。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609A05UTF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