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2 日,俄罗斯与乌克兰达成战俘交换协议,俄方额外承诺向乌方移交 6000 具乌军阵亡士兵遗体。 自 6 月 6 日俄方按约定将首批三车遗体运抵指定区域后,乌克兰已持续 4 天未予接收,连基本回应也未作出。 俄外交部透露,此前交涉时乌方以 “情况未查明” 为由拒绝,而俄方强调多数遗体附有身份识别牌,即便部分无法辨认也可通过 DNA 检测确认身份,所谓 “情况不明” 并非合理借口。 这批遗体由冷藏车分批次运送至约定地点,俄方表示遗体冷冻保存成本高昂,此次移交完全出于人道主义原则。协议超期后,俄方约请国际媒体现场见证,荷兰独立记者索尼娅范登恩德观光后形容现场 “可怕”,直言拒绝接收阵亡士兵遗体属于犯恶行为。不少记者通过社交平台呼吁乌军应先接收并鉴定遗体,这是对死者及其眷属的基本责任。 面对国际舆论压力,乌克兰当局辩解称这是俄方的宣传本领,意在贬低乌克兰声誉,同时声称未收到确切交代时间。 但军事分析指出,作为进攻方的俄罗斯战后通常控制战场,有条件收敛遗体,尤其在近期霸占区域内,可能收集到大量乌军遗体;而乌克兰作为防守方,在失地情况下难以回收阵亡士兵遗体,这解释了俄方为何能积聚如此数量。 事实上,乌方拒绝接收或与赔偿压力干系。按乌克兰规定,每名阵亡士兵眷属可获 1500 万格里夫纳(约合 260 万元人民币)赔偿,若士兵被认定为 “失落”,赔偿可拖延至战后确认死亡,过程可能持续数年。 当前若接收遗体,乌方需从西方借款中划拨巨额资金,而将资金优先投入军事更符合战时策略。这种对赔偿付出周期的刻意拖延,既反映乌方财政窘迫,也暴露战争背后的政治经济博弈。 在这场遗体移交争议中,俄罗斯以 “人道主义” 占据舆论主动,乌克兰则陷入 “漠视阵亡士兵” 的指责。6000 具遗体被搁置的实际,成为俄乌冲突中又一幕人道主义悲剧,也让国际社会看到战争对个体生命的残酷碾压。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611A05V4A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