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德黑兰上空被以色列战机撕裂,精确导弹划破夜色,接连劈向革命卫队与核设施核心。萨拉米与穆罕默德·巴盖里两位军方要员被“外科手术式斩首”,十余名科学家血溅实验楼,城市的哭声与警报混为一体,伊朗总统府则陷入罕见的沉默。 伊朗发动了传统意义上的“报复”——一百余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导弹可能尚在发射架上准备。但无论结果如何,局势已不再容得下“雷声大雨点小”的作秀。因为这一次,不止是军事上的挑衅,而是对伊朗整个战略错判的审判书,血淋淋、带署名、盖公章。 在以色列决定在德黑兰动手的那个夜晚,整个什叶派天下却阒寂无声:胡塞静默,真主党避险,叙利亚早已沦陷,伊拉克什叶派民兵组织正忙着与美军谈降。 伊朗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 昔日盟弧断裂,从“什叶牛耳”到“中东弃儿”假如回看五年前,中东的“什叶派之弧”曾是美国与以色列心头挥之不去的噩梦:也门胡塞导弹频仍打击沙特石油设施,黎巴嫩真主党火箭弹呼啸至以色列边境,叙利亚战场上,伊朗军事顾问穿梭于阿勒颇与大马士革,伊拉克南部什叶派武装举着哈梅内伊画像誓死效忠。 那时候,伊朗是不容忽视的年老,是轴心,是旗帜,是意识形态与实战并重的“什叶派堡垒”。 但自2023年10月,哈马斯发动对以色列南部的打击后,整个棋局崩盘。哈马斯被围剿至命悬一线,真主党频遭以军定点清除,阿萨德政府被外力逼退至“叙利亚北部安全区”——而伊朗,全程袖手观看。 即便以色列越境空袭伊朗境内,甚至斩首哈马斯外逃高层于德黑兰近郊,伊朗的回应依然停留在“誓言报复”的水平。 曾经一呼百应的盟友,如今各自为政,甚至连“情势上的声援”都不再。 一个看着盟友挨打却无所作为的年老,谁还乐意跟他走? 中俄伊三角的幻灭:谁先放弃了联络人?伊朗的战略疏离感,并不仅限于中东之内。 早在布热津斯基划出“中俄伊三角”作为美国全球霸权的潜在死敌时,外界对这一组合抱有不小的期望。但回看现实:中俄并未主动远离伊朗,而是伊朗一次次在关键节点自行后撤。 2024年叙利亚政局失控之际,俄罗斯力竭于东欧,中国在地理上鞭长莫及,本应出手稳定战局的伊朗,却选择了观望。结果阿萨德政府根基崩塌,伊朗在地中海门户的驻足点几近丧失,俄罗斯的多年谋划付诸东流。 更荒唐的是,《中伊25年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签订已满四年,代价高达4000亿美元,涵盖能源、基建、军事、医疗与金融合作。但伊朗国内亲美派执政团队却屡屡掣肘协议推进,甚至在多个公开场合责怪中方“不积极”。 值得注意的是,现任总统佩泽希齐扬曾公开质疑协议执行力度,但却从未对美国中止伊核谈判发出质疑;他本人至今未访中国,却已在多次内部讲话中表达“重返西方”的愿望。 中方本应迎来一次高规格国事访问,但等来的却是以色列的密集导弹雨。这或许是运气开出的账单,也是一份迟来的提醒:缺乏战略定力,最先撤退的往往不是敌人,而是盟友。 错握印度之手,刺伤了唯一的核兄弟更令外界错愕的,是伊朗在今年5月印巴冲突期间的一次战略“误判”:伊朗交际部长阿拉格齐赴新德里,与印度外长苏杰生共同签署《伊朗-印度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协议》。 那一刻,巴基斯坦正陷入与印度的空中与边境对峙,一线局势濒临失控。作为唯一有核的穆斯林国家,巴基斯坦本可成为伊朗最稳固的侧翼支持。但伊朗选择在冲突最烈之际,与巴基斯坦的“敌人”结盟。 这一“交际暴击”迅速引发巴基斯坦媒体和民间愤怒。巴外长紧急召见伊朗驻巴大使,抗议其“背信弃义”。民间舆论更不客气地称伊朗此举为“在兄弟的胸口插刀”。 而伊朗高层却以“发展对外多边关系”为由搪塞质疑,实则是将战略投向印度,希望通过印美之间的“亚太通道”获得某种“美伊缓和”的突破。 讽刺的是,这笔政治账至今未见分毫实利,反倒彻底撕裂了与巴基斯坦的战略互信。 “投美”幻觉与政权困境:谁在为德黑兰挖坑?如今的伊朗,不仅在战场上“身单力薄”,更在国际政治中四面楚歌。其战略主轴早已错乱,经济层面则危机四伏:通胀逼近历史高点、货币贬值剧烈、青年赋闲率飙升,国家信用几近崩溃。 情报系统因美以联合渗出而漏洞百出,多位核科学家接连遇害却查无结果,政权权威遭遇亘古未有的挑战。 而在决策层,一部分人仍对“伊核协议重启”“美伊和解”抱有幻想。他们高估了自身的战略代价,低估了对手的攻击意志,最终将国家引入如今这场“无人为其落泪”的孤战。 伊朗,正以一种近乎悲剧性的方式,完成自我减弱、自我孤立、自我背叛。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614A02VHY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