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深夜,尚未走出轰炸阴影的德黑兰刚刚熄灭硝烟,以色列本土便骤然拉响空袭警报。来自伊朗的三轮打击波次,在不足24小时内砸下了300枚导弹,覆盖特拉维夫在内的以色列全境,震动了整个中东。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迅速发布声明,称这是“答应-3号”行动,是对以方前一夜空袭的“精准、有力回应”。 声明直指以色列此前对伊境内实施军事打击,造成包括高级军官、科学家与平民在内的多重伤亡,尤其提及儿童死难。伊朗方面强调,此番导弹打击瞄准了以军多个空军基地及作战指挥节点。 以色列防务体系遭受严重冲击。国防部大楼被命中,防空体系在短时间内被迫全线启动,特拉维夫上空火光闪烁,炮弹与爆炸交织成一张焦灼的战网。 “抵抗之弧”南北齐动,自杀无人机多线压境伊朗并非独自行动。就在导弹打击发生前的一个小时,也门胡塞武装率先向以色列西岸发射弹道导弹,并精准命中目标。该组织未遭严重空袭或高层渗透,成为“抵抗之弧”中最为稳固的前线力量之一。 与此同时,戈兰高地、内盖夫戈壁、以色列北部多个地区接连响起警报,外界一度误以为伊朗已派出100架沙赫德-136无人机发动饱和打击。伊朗军方随后予以否认,确认这批无人机是由伊拉克什叶派武装发射,体现出“抵抗之弧”网络在伊朗指挥下已实现多点同步打击。 面临海陆空多线威胁,以军出动AH-64直升机从地中海方向拦截来袭无人机,但面临数量密集的低成本自杀式打击系统,以色列高耗损的防空资源显得捉襟见肘。 能源要道遭警告,霍尔木兹与曼德海峡并提更令西方警惕的是伊朗释放的另一重信号:不排除关闭霍尔木兹海峡与曼德海峡的可能性。 伊朗方面明确表示,当前局势已经严重危及中东能源枢纽的安全,假如以色列连续发动进攻,伊朗及其盟友或将实施区域封锁。霍尔木兹海峡是全球石油航运的命脉之一,掌控全球约五分之一的原油流畅;而曼德海峡则是亚欧货运通道的咽喉,与红海、苏伊士运河形成关键链路。一旦这两条海峡遭遇封锁,将导致全球能源市场剧烈动荡。 此番威慑,无异于在军事回应之外,加上了经济战争的筹码。 地下工事尚存,反击空间仍在只管伊朗遭遇了以军空袭后的严重装备损失,包括导弹发射车、防空系统等核心硬件,但反击能力并未全线瘫痪。关键在于,伊朗在长期对抗中已将大量导弹系统与武器储备转移至地下设施,这些“深井系统”成为当前维持抨击能力的战略支点。 目前为止,纳坦兹核设施地面建筑已被炸平,但导弹部队未现根本性崩溃,体现伊朗尚有较强的弹道火力储备。问题在于,以军凭借F-35I等第五代战机的隐身优势,对伊朗构成压倒性空中威胁,而伊朗在情报战与反渗透能力上的弱点亦被彻底暴露。多起爆炸打击均可见“内鬼”或技术监听痕迹。 只管如此,以色列并不具备对伊朗发动地面战的战略条件,其战略仍限于空袭与代理打击,目的在于以有限空中压抑迫使伊朗屈服。但若伊朗选择“胡塞模式”,服从阵地、分布火力、持久消耗,局势将难以短期收尾。 谁的代价更高?对抗升级的战争经济学眼下的战场已不仅是军事力量的比拼,更是国力、产能与战略意志的较量。 伊朗方面故意将反击战转为“高价值打击+长线消耗”策略,锁定以色列电站、军用基地等关键设施作为目标。一旦其导弹系统突破以色列“铁穹”防空网络,对以色列本土底子设施的打击将成倍放大其损失。 以色列虽技术先进,但空袭一次成本高昂,且作战节奏严重依靠美制战机及外部补给。伊朗则将军工体系地下化,一方面可规避空袭,另一方面维持弹药产出,实现持久作战能力。 伊朗高层也表态:“若战争升级,将全天候发动远程火力打击,以消耗方式压垮以方防线,打到其系统瘫痪。”此话虽硬,却道出当前战略僵局——无法速胜,则需拖垮。 局势的钟摆,重回同盟与对峙以色列虽在初轮空袭中取得战术战果,但战略形势并未从根本上改写。中东地区被击碎的地缘板块正在重新凝聚,曾被肢解的“反以同盟”,在这场“伊朗本土战役”中出现重构迹象。 而伊朗,若能维持“多方向火力+能源要道威慑+地下弹药维持”三线战略,其对以色列的牵制力将成常态化,不再是阶段性抨击。这也意味着,战争本身将进入一种“高频度、低强度、长期化”的灰色模式。 对伊朗而言,真正的胜利,不在于回敬了多少导弹,而在于:能否在残破中,锤炼出下一轮“反压轴心”的组织化结构。而对以色列而言,防空火光再璀璨,假如无法遏制对方战略弹道产能,其自动性终究会在消耗中一点点流失。 这是一次不到24小时的复仇,但远不止于此。它不是某一场空袭的终结,而可能是一个周期的开启。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614A02T61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