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俄军空地协同的凌厉攻势,泽连斯基近日签署法令,宣布对参与俄罗斯 “天竺葵”“海鹰 - 10” 及 FPV 无人机研发生产的企业和个人实施制裁。 但从战场实际反馈来看,这一举措更像是危机下的政治亮相 —— 在俄罗斯无人机作战体系的韧性与技术优势面前,乌克兰的制裁几乎难以形成实质威慑。 制裁令的核心矛盾在于执行本领的局限性。 若采取经济制裁,相关企业完全依赖俄罗斯军方订单,西方市场的封锁本就无法触及。 若试图堵截原质料供应,俄罗斯早已构建起成熟的替换渠道:通过阿联酋、哈萨克斯坦等中立国将电子元件伪装成 “民用农机配件” 转运,无人机部件则混装入民用列车经白俄罗斯入境。这种绕过制裁的供应链体系,使得乌克兰的原质料封锁形同虚设。 俄罗斯无人机财产的抗打击能力更超出预期。当前俄军攻击型无人机月产量达 2700 架,配套同等数量诱饵机,核心部件本土化率超 83%。 更关键的是其 “中心工厂 + 卫星作坊” 的分布式生产模式 —— 终端组装企业虽被列入制裁名单,但核心部件制造分散在数百个居民区的小型作坊中。 乌军此前对部分组装工厂的打击仅造成外貌粉碎,48 小时内周边作坊便完成产能补位,这种去中心化的生产网络让制裁难以精准命中要害。 技术代差则进一步放大了制裁的无力感。乌克兰拦截一架成本2万美元的小型无人机,需斲丧价值 30万至 100万美元的防空导弹,6月基辅单日遭 440 架无人机袭击后,“爱国者” 系统导弹库存告急,被迫启用拦截成功率不足 15% 的直升机。 反观俄军已列装抗干扰光纤制导无人机,可在强电磁情况下作战,配合 “诱饵机群 + 精准打击” 的复合战术 —— 先以廉价 FPV 无人机诱使乌军袒露防空阵地,再由 “海鹰 - 10” 定位目标,最终用 “天竺葵” 实施摧毁 —— 动态战术调整让乌军始终处于被动应对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制裁法令签署次日,哈尔科夫即遭大规模无人机袭击,乌政府刻意将法令与袭击消息同步发布,意图转移国内对防御无能的批评。 但战场现实残酷:俄军通过阿曼渠道输入的电子元件仍支撑着日产 90 架无人机的产能,前线攻势未有丝毫削弱。 当乌克兰试图用一纸制裁令彰显存在时,俄罗斯正以无人机为利刃,持续撕开乌军防线 —— 这场气力悬殊的对抗中,政治表演终究无法替换真实的军事筹码。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623A05H9L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