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织里资讯 首页 新闻资讯 军事新闻 查看内容

伊以刚停火,加沙就炸翻了以军装甲车:7人阵亡打脸“战略转向”

2025-6-25 18:26| 发布者:admin| 查看:27| 评论:0

摘要:6月24日,本来是以色列对外宣布“重新聚焦加沙”的迁移转变点,但几小时后,这场转向就被一场突袭炸得体无完肤。一辆以军“美洲豹”装甲运兵车在加沙南部忽然爆炸,7名以色列士兵当场死亡。这是停火生效后首个重大致

6月24日,本来是以色列对外宣布“重新聚焦加沙”的迁移转变点,但几小时后,这场转向就被一场突袭炸得体无完肤。一辆以军“美洲豹”装甲运兵车在加沙南部忽然爆炸,7名以色列士兵当场死亡。这是停火生效后首个重大致命袭击,不但震惊了以方,也让所谓“战略收缩”显得格外讽刺。

据以色列媒体援引军方说法,当天下午,哈马斯武装在以军工兵车体上安装了简易爆炸装置,随后远程引爆。事发地点位于汗尤尼斯地区,是加沙地面冲突最为激烈的区域之一。更令以军尴尬的是,爆炸后随即展开的救援行动也遭遇伏击,现场一度陷入混战。

事后,以色列国防军花了数小时才确认牺牲者身份。以军称,这些士兵均为工程兵部队前线人员,负责排雷与清障,是以色列推进地面战最倚重的技术力量。以方承认,这波突袭造成至少7人死亡,是近几周来最严重的一次单点损失。

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的现场视频中,起火的装甲车残骸持续冒烟,周围以军士兵仓皇应对,远处还传来爆炸回声。这不是一次孤立的袭击,而是经过部署、具有反侦察本领的战术行动,显示出哈马斯残余力量的生存韧性。

以军攻势停滞,加沙战线反成破口

以军原筹划趁“伊以停火”之机重新部署加沙战线,然而从行动结果看,停火带来的并非安全缓冲,而是一次情报真空。哈马斯并未在停火中选择退让,相反,其地下网络似乎在这一阶段获得喘息,并迅速恢复了对前线以军部署的掌控力。

根据以色列官方数据,自2023年10月加沙地面战役爆发以来,以军已有约800名士兵死亡,其中400余人死于加沙战区。而最新这起伤亡,恰恰发生在以方宣布调整部署后不久,极具象征意义。以媒直言,这是“以军再一次误判战场节奏”,显示其进攻动能正在枯竭。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以色列军方此前对加沙全境的打击可谓“炮弹犁地”——医院被炸、民宅被毁,几乎无处幸免。联合国与多家国际组织早已提出严重警告,称加沙人道局势“全面崩溃”。而如今,被轰炸千百次的地带,却成为以军最危险的伏击点。

这无疑暴露了以色列长期以来对“军事胜利”的路径依赖与战略盲区。在对手拥有强盛军事后援时,重型火力或可阻断其补给;但面临哈马斯这种具备深度渗透本领的地面武装,传统压制手段远远不足以压垮其组织根基。

援助点成“死亡陷阱”,联合国发出警告

在这场突袭引发的讨论之外,加沙地带的平民处境也日益恶化。联合国人道事件协调厅(OCHA)当天发布数据,自5月27日以来,即美国与以色列接管部分援助分发职能之后,已有至少410名巴勒斯坦平民在救援物资发放点附近被以军击毙。以军辩称存在“人员混入”“恐怖分子伪装”,但事实是,救援线索频频停止,死亡数据不停上升。

半岛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称,多数伤亡发生在临时食物分发点或医疗站周边,而这些地点本应是“掩护优先区”。如今却成为以色列重点警戒与打击的交错火力地带。这种“人道援助军事化”的策略,正是联合国机构公开批评的焦点之一。

耶路撒冷邮报则在评论中指出,哈马斯袭击的精准与隐蔽,说明以色列长期依赖军事压制所取得的“控制区”正渐渐退化为“暴露区”。对巴勒斯坦平民而言,这种战场转变的代价是可见的——他们不是被炮火毁灭,就是在排队等饭时中弹身亡。

战术反转之下,以军为何转攻为守?

以色列国防部长约阿夫·加兰特曾在5月中旬宣称,加沙军事行动“即将进入决定性阶段”,言下之意是哈马斯已被压缩到“残存阶段”。但这场突袭打脸来得太快。事实表明,在炮火覆盖之下并未摧毁哈马斯的关键作战网络,而是激化了其生存性转化。

此次伏击的地点——汗尤尼斯南部,正是以军4月宣布“完成清剿”的区域。以方原定渐渐撤出该区,将重兵调往加沙北部与黎巴嫩边境防线,却在所谓“清剿区”遭遇毁灭性反击。这暴露出两个致命问题:一是以军缺乏维持霸占区治安的持久本领;二是其对哈马斯“武装复生”本领的评估严重失误。

而以军从进攻转为防守,也不但是战术退让,更反映了整体战略目标的萎缩。原先“彻底根除哈马斯”的口号,如今已被一线士兵的求生本能所取代。在多次内部舆论风波后,以色列军方似乎已默认“控制不了全部加沙”,只能通过设防、伏击与高精度打击维持有限边界安全。

这种转向已非偶尔。根据路透社援引以军官员分析,自3月以来,以色列在加沙地面行动中的推进速率明显放缓,而6月中旬停火开始后,以军撤出部分战线,改以远程监控、定点打击为主。这种“战略缓冲”试图为外交谈判腾出空间,但其代价是:前线失控,武装复苏,平民伤亡激增。

停火只实用于“外交叙事”,实际冲突未减反升

此次以伊之间的停火,并未涵盖哈马斯与以军的直接战场。这一“停火错位”本质上是一场国际舞台的舆论操作:美方希望通过调停德黑兰与特拉维夫的对抗,来维持自身中东地位;而以色列则在外交层面让步的同时,在加沙继续推进军事目标。

但这套“分区停火”模式,很快就被实际击穿。哈马斯并非德黑兰可随意调遣的代理军,它有自身组织生存逻辑、战术判定和区域网络。这也是为何停火一签,突袭随至。在哈马斯眼中,以色列的停火并不具备实际诚意,更不意味着战场压力减轻。

此次爆炸事件也凸显出美以之间的停火共识,实际上并未在战地落实。美方虽然通过社交平台和“空投人道物资”展示宁静姿态,但并未真正推动地面冲突降温。特朗普政府在停火前后始终未对以军加沙军事行动提出明白限制,这让所谓“停火协议”在哈马斯看来更像是一场地缘战略上的敲诈。

与此同时,联合国与红十字会等机构也表达了失望。援助组织表示,自“停火”以来,加沙地区的医疗通道并未恢复、援助门路依旧受限,且死亡数据反而上升,显示冲突未止。

“控制区”正在退化为“反弹区”

当以色列对外宣称掌控大片加沙地带时,其实早已暴露出控制力的严重不足。突袭发生后,以军第一反应是“重新评估前线安全态势”,实质等同于承认该地区虽被军事霸占,但并未真正完成稳定。

这种“看似掌控,实为裸奔”的状态正在广泛伸张。以军现阶段主力并未设置在加沙,而是调动向黎巴嫩边境与约旦河西岸,力图分担北线压力。这种“多线调理”使得以军无法维持全面清剿行动,也无力阻断哈马斯组织碎片的重组。

而在平民眼中,控制区的存在并未带来生活改善,反而制造更多风险。援助点接连遭袭、医疗资源被切断、无人机轰炸持续进行,加沙已进入一个无人区与平民混合共存的模糊空间。而正是在这种“控制空白”中,哈马斯找到了生存缝隙与出击路径。

军事办理无法终结冲突

回首整场战役,从“10·7事件”到如今,以色列仍未能消灭哈马斯,哈马斯也未能迫使以军撤离。唯一得到系统性破坏的,是加沙地带数以万计的平民生活。

哈马斯的反击本领得以生存,并非源于外部古迹,而是以军战略重心错位、战场认知失调的连锁反应。而此番突袭之后,以色列又将面临两难:若不反击,将被舆论视为软弱;若继续扩大打击,又必然增加对平民的误伤与国际谴责。

这正是战役陷入僵局的写照:无胜者、无终局、无出路。美方主导的“分层停火”模型,实际充斥着虚伪与选择性;联合国的援助机制,则在失去实地控制力后沦为数字统计工具。加沙人民的死亡,并未止于“停火线”,反而开始于停火宣布的下一刻。

一场由“停火”引发的反攻突袭,说明白什么?

当以色列国防部长在电视镜头前誓言“我们将回应”,这句话与三个月前、六个月前并无二致。哈马斯的袭击是否成功,其实不但是看炸毁了几辆装甲车、炸死了几名士兵,而是看它再次撕开了西方主导秩序下的“宁静假象”。

停火无法阻止战场上流动的火药,也无法拦截哈马斯手中的引爆器。真正的停火,绝不但是高层声明的游戏,而是对战役逻辑的系统否定。但显然,这一切距离实际还很遥远。

而如今加沙的空气中,仍然弥漫着血与硝烟的味道。停火令的墨迹未干,战死者的尸体已在泥地上堆起一排。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625A0646Z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图文热点

  • 黄色预警!
  • 市领导开展“七一”走访慰问

热门推荐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