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长遭斩首后,俄军2枚导弹团灭一旅:报复不隔夜,战争逻辑变了 据乌克兰媒体报道,当地时间7月1日晚间,俄军用两枚“伊斯坎德尔-M”导弹袭击了古利艾波尔。 炮击持续了一整天,导弹精准命中乌军第110机器化旅指挥所,第110独立机器化旅旅长谢尔盖·扎哈列维奇,和该旅的其他人员阵亡。 这场袭击距离俄军第8近卫集团军,代理司令鲁斯兰·戈里亚奇金被乌军“风暴阴影”导弹斩首,相隔不到24小时。 俄军这种“报仇不隔夜”的狠辣作风,正在改写俄乌战场的战争规则。 互斩将领:从阵地争夺到“斩首竞赛”6月30日,乌军一枚巡航导弹击中顿涅茨克市内的俄军指挥所,代理军长戈里亚奇金上校当场毙命。 这是乌军初次成功斩首俄军高级将领,一度被乌媒大肆宣传为“战术庞大胜利”。 然而不到一天,俄军就用更猛烈的报复作出回应: 两枚伊斯坎德尔导弹不仅炸塌旅部大楼,还摧毁了周边通讯设施,现场画面表现整片地区已成废墟。 乌军第110旅旅长扎哈列维奇并非普通指挥官。 作为东线最活跃的旅级军官,他曾在多个战区担任要职,其领导的部队是乌军在古利艾波尔一线的防御核心。 俄军选择这个目标报复,显然经过精密算计:你斩我军长,我就端掉你一个旅的指挥中枢,这种“对等报复”的威慑力远超单纯的兵力杀伤。 伊斯坎德尔出鞘“伊斯坎德尔-M”导弹射程约500公里,命中精度达米级,可携带集束弹头或钻地弹。 从侦察定位到发射打击,整个流程在半天内完成,这种速度让乌军根本来不及转移指挥所。 更关键的是,俄军通过电子战系统压制了乌军的预警雷达,使得导弹突破时几乎没有遭到拦截。 相比之下,乌军的“斩首”举措虽成功,但后续防御准备不足。 乌媒仅承认旅长阵亡和30人受伤,却无法解释为何旅部核心地区会被精准摧毁。 有军事专家分析,俄军大概通过特工卫星或无人机提前锁定了乌军指挥所的坐标,甚至不排除有内线情报支持。 战争逻辑异变:从拼消耗到“斩首”这场互斩将领的交锋,暴露出俄乌辩论正从传统阵地战转向“指挥系统摧毁战”。 已往双方比拼兵力和装备数目,如今更注意瘫痪对方的“战争大脑”。 俄军此次举措不仅消灭了乌军旅长,更大概让整个旅的指挥链陷入瘫痪——没有了旅长和顾问团队,数千士兵将变成“无头苍蝇”。 这种战术变革或许受到中东战场的启发。 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的“定点清除”战术,曾通过精确打击摧毁关键人物和设施,而俄乌双方显然在鉴戒类似思路。 当战争进入第四年,双方都意识到:与其在战壕里消耗,不如直接“砍掉”对方的指挥中枢。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702A05P23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