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表明中国立场,让伊朗没了后顾之忧,伊高层:不怕跟以军拼命 近来几天,以色列驻华官员,欧盟官员,都对中国喊话,希望中国施压伊朗,让伊朗签下核协议。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7月2日表示:“近期中东发作严重辩论,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很清楚。中方希望实现持续、有效的停火,推动中东地区恢复和平稳定。” 这番话恰似给德黑兰送上定心丸,直接消解了伊朗“怕经济挺不住”的后顾之忧,也让伊朗高层敢放出“不怕跟以军拼命”的倔强信号。 伊朗的双重枷锁:军事短板与经济绞索伊朗在伊以辩论中始终面临“两难困境”: 军事上,防空系统老旧、先进战机匮乏,只能靠导弹威慑; 经济上,遭美西方制裁多年,财政命脉被原油出口牢牢绑定。 这种脆弱性被以色列精准拿捏。 停火期间,以方联合欧盟施压中国,妄图通过切断中伊石油贸易迫使伊朗放弃核计划。 更阴险的是,以色列清楚伊朗若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不仅会切断自身原油出口,也会影响对华供油,因此笃定德黑兰不敢彻底摊牌。 数据印证着伊朗的经济焦虑: 2023年伊朗原油出口量中,中国占比高达89%;2024 年,中国入口的原油总额约为3,200 亿美元,是伊朗石油的最大买家,占伊朗总出口的约五分之一。 一旦失去中国市场,伊朗不仅无法购买武器装备,连民生基本物资入口都将难以为继。 这种“经济绞索”比军事威胁更让德黑兰束手束脚,也解释了为何伊朗此前对以色列的暗杀举措隐忍多时。 中国表态的战略意义:打破“以油逼降”的阴谋中国外交部的回应暗藏三层深意: 其一,点明伊以辩论中伊朗“自卫反击”的正当性,驳斥以色列“先发制人”的借口; 其二,明确拒绝充当西方施压工具,强调中伊正常贸易不受外部干预; 其三,通过维持原油入口,实质为伊朗提供经济缓冲。 这种“不选边站队但服从原则”的立场,让伊朗得以卸下“经济崩溃”的生理包袱。 伊朗武装部队总参谋长穆萨维,随后的表态颇具象征意义:“若敌人再次侵略,将做出毁灭性回应。” 与此同时,伊朗关闭西部和中部领空的实战准备,与此前“犹豫是否封锁海峡”的迟疑形成光显对比。 正如德黑兰智库分析:“中国稳住了原油贸易,伊朗就有了跟以色列耗下去的底气。” 这场博弈的本质是能源与地缘的双重较量。 中国用“不施压”的中立姿态,既服从了国际法原则,又悄然打破了西方“以经济本领胁迫小国”的霸权逻辑。 当伊朗不再担心“没钱打仗”,当美国发现军事威胁难以奏效,中东格局可能迎来新的力量平衡。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703A06FRY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