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刚谈完,拉夫罗夫48小时内现身北京,王毅接连见美俄:要敲定哪件大事? 7月13日,在中美外长结束会谈的48小时内,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便迅速访华。这一连贯的外交动作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深意?环球局面正处于深刻的调整期,而中国在中美、中俄、美俄“三角格局”中的枢纽角色愈发显现。 告急的国际博弈中,中国如何均衡多方关系?拉夫罗夫此行又有哪些紧张议题? 7月11日,中国外长王毅与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马来西亚举行了一场罕见的会谈。会后,双方均使用了“积极、务实和建设性”这一表述,表现出美方态度有所缓和。这与比年来中美关系的高压对抗形成光显对比。 美方此次认可了中方提出的“管控分歧的同时,探索扩大合作”的思绪,表明美国可能意识到,单靠制裁和封锁无法有用应对中国崛起。然而,只管会谈释放了积极信号,中美在地缘政治和经济竞争中的核心分歧依然存在。特别是在亚太地区,美日军事同盟、奥库斯安全协议的强化,仍旧对中国构成战略压力。 仅仅两天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从朝鲜飞抵北京,开启访华行程。虽然公开行程是加入上海合作组织外长聚会会议,但更深层的目的显然是为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访华做准备,同时与中方就乌克兰问题和亚太局面睁开深入沟通。俄乌冲突持续至今,中国提出的和平方案被俄罗斯称为“迄今最明确、最合理的方案”,拉夫罗夫此行显然希望进一步和谐中俄立场,为乌克兰危机寻找出路。此外,亚太局面也是双方关注的重点。近期,俄朝高层互动频繁,朝光显确表态支持俄罗斯在乌克兰的举措,而美日在亚太的军事动作持续升级,中俄如何共同应对这些压力成为关键。 当前国际关系正发生结构性变革,中美俄之间的互动构成了新的“三角格局”。美俄关系虽然因乌克兰问题降至冰点,但近期也出现试探性接触,例如特朗普声称将发表对俄重高声明,鲁比奥与拉夫罗夫在马来西亚的会谈等。中国则处于这一格局的枢纽位置,既要避免被美俄任何一方利用,又需在多极化历程中发挥稳定作用。 拉夫罗夫此次访华的时机与议题,清晰展现了中俄关系的战略深度,也反映了环球多极化趋势下的外交博弈。中国在中美竞争中需稳住局面,在中俄合作中深化伙伴关系,同时推动国际秩序的多极化调整。这场大棋局中,每一步都至关紧张,而中国的每一个动作,都将深刻影响未来的国际格局。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714A078NA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