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胡爱旌,洪宇星 2025年7月初,马斯克的一则交际媒体帖文搅动了美国政坛。他高调宣称要组建“美国党”,并自诩要代表“中间80%的选民”,打破民主、共和两党的长期垄断。这位以特斯拉、SpaceX和推特(现“X”平台)闻名于世的科技大亨,突然进军政坛,其背后的动机和大概的影响,引发了舆论的强烈关注。 从“白宫座上宾”到“政治搅局者” 2025上半年,马斯克还是特朗普执政时期白宫的常客,是其政策红利的受益者。无论是太空军计划、减税措施,还是放松羁系的市场导向改革,都为马斯克的贸易帝国提供了巨大支持。然而,随着特朗普推动“大而美”财务刺激法案,主张高赤字开支,并撤销对马斯克密友的提名,两人的关系急剧恶化。 在公开场合,马斯克批评该法案“荒谬而令人作呕”,斥特朗普“不知恩义”。特朗普则反击称马斯克是“脱轨的火车”,动机不过是“私人利益受损”。两人的口水战迅速占据新闻头条。 几日后,马斯克高调宣布将创立“美国党”,声称要为“中间80%的选民发声”。他还发起网络投票,获得压倒性支持。尽管该政党现在并未明确纲领,也无基层组织网络,但其象征意义已经超出了一个“政治新品牌”的范畴,其举动更像是一场策略性的政治测试。 “美国党”的政治功能:不是执政,而是搅局 那么,马斯克真的想搅局两党政治吗?他真的打算让“美国党”成为一个实质性的政党组织吗?从现在来看,答案大概是否定的。 马斯克组党外貌上看似“改写政治版图”的激进之举,但从其现在发布的言论来看,更像是一场“注意力政治”的实践。“美国党”的现实目标,并不是“胜选”而是“干预”。马斯克作为企业家,更关注羁系政策、财务取向、太空项目等能直接影响其贸易帝国的议题。通过制造政治势能、构建话语场,他有大概在这些核心议题上对共和党施加压力,乃至获得交易筹码。 这是一种典型的“以党为器”,用舆论操控影响制度的策略。“美国党”在短期内未必有选票,“美国党”亦不一定存在于投票纸上,但已成为共和党无法忽视的变量。马斯克创建的“美国党”在短期内更大概充当政坛的“催化剂”和“搅局者”,而非真正代替两党之一成为执政党。它欺压主流政党在政策上作出妥协,也大概为马斯克赢得更多政策豁免和资源支持。 阻碍重重:马斯克“美国党”突围有多难? 制度层面,美国并非一个对新政党友好的制度环境。每个州对政党注册的要求不一,动辄成千上万的签名门槛,繁杂的联邦推举委员会财务申报制度,以及“赢家通吃”的推举人团制度,使得第三党在全国性推举中几乎没有胜算。对于一个尚未明确政策纲领、缺乏组织底子的新党而言,这几乎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即便马斯克拥有巨大的财力和影响力,也不意味着他能够绕开制度的约束。 即使“美国党”具备初步的建立资格,但地区布局策略、合格候选人招募、基层动员执行、选区特性研究等诸多挑战亦亟待解决,新党的成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推举现实层面,美国选民已长期处于“次优选择”模式中:不是支持某人,而是反对另一方。即便心中支持第三党理念,在实际投票时依然会回归主流候选人。这是一种“投票理性”,也是第三党难以突围的布局性困境。从历史经验看,罗斯·佩罗(Ross Perot)1992年以独立候选人身份拿下18.9%普选票,但最终无缘白宫。自由党和绿党近年来的努力,也未能打破两党格局。 舆论层面,马斯克的个人政治形象也颇具争议。马斯克近年来在政治上频繁表态,但态度模糊:时而力挺,时而痛批特朗普,也曾与极右翼账户互动,使得他难以树立稳定可信的政治形象。同时,虽然他试图打出“反体制”旗号,但作为超级富豪和科技巨头,马斯克本身就象征着“建制精英”,很难获得真正底层选民的广泛信任。其在交际媒体上的过激言论、阴谋论传播、挑衅性举动等对自身形象也形成反噬,低落了他作为政治领袖的公众形象分数。 马斯克为何敢“搅局”?制度变迁与民心变动 马斯克敢于“搅局”,不仅仅是个人的财力与影响力支撑,更在于他准确捕捉到了当前美国两党政治的“失效区”。 首先,美国两党政治的“看门人”机制正在瓦解。过去,民主党和共和党掌控着候选人提名、政策筛选的权力,是制度运行的守门人。但随着初选制度的松动,以及交际媒体的崛起,这一权力渐渐转移到民意与算法手中,使得一些极端态度、政治素人也能快速蹿红,乃至当选总统。 特朗普的成功,就是这一变局的典型产物。而如今,马斯克也正在用类似逻辑进军政治。他并不依赖政党,也无须传统的地面组织,只需通过交际媒体,就能激活粉丝、塑造话题、引发轰动。 其次,美国政治极化加剧,已经脱离了理性政策讨论的轨道。两党之间的较量,渐渐演变为一种道德仇恨。大量大众不再把对方当成“政治对手”,而是“国家仇人”。这种极端化的氛围使得政策推进极度艰难,哪怕一项对民生有利的法案,也常常因党派对立而难产。 再者,大众对两党制度的幻灭正在蔓延。多项民调显示,超过60%的美国人希望出现新的政党。尤其是在年轻选民中,越来越多人标榜自己为“独立派”,并不是中立,而是由于不信任任何一个现有政党。这种情绪在2024年大选中已经初露端倪,而在2026、2028年推举周期中,大概会演变成新的政治力量。 美国政治的未来:制度改革还是继续扯破? 如今,美国政党政治的演变有两个大概方向。一是继续在民粹化、极端化和个人化的道路上走下去,让政治沦为争取注意力和金钱的竞技场。另一个大概的方向,则是制度性的调整,比如恢复多席位选区、推行排名投票制度、控制竞选资金、重建政党组织力,从而为更多元的声音打开通道。 但现实是,在当前两大党掌控制度的情形下,推动这种布局性改革的大概性非常渺茫,改革不符合他们的直接利益,改革的呼声也往往被“妖魔化”或边缘化。在这种情况下,“马斯克们”的尝试,尽管不一定成功,但却是真实社会情绪的一个反映:人们正在寻找新的政治代表形式。 未来美国政坛的走向,或许不再只是“两党对决”,而是科技、资本、舆论、平台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复杂博弈。 我们是国际关系领域的青年学人团队,关注全球治理、贸易风云、社会文化,旨在促进国际理解,让天下各地的彼此听到。欢迎腾讯新闻的读者们持续关注我们的作品! 本文独家发布于腾讯新闻 图片来自于网络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711A05TXD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