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华这个名字,如今提起来,不少年轻人可能觉得陌生了。但在二十多年前,她但是央视响当当的台柱子,跟倪萍齐名。 她主持的《曲苑杂坛》,一到点儿,“相声、小品、把戏、杂技”的片头曲一响,家家户户都守着电视看。 可后来,这节目突然停了,汪文华也像人间蒸发一样,从电视上消散了。 大家伙儿都纳闷:这好好的大名人,怎么就淡出视野了呢? 传得最凶的说法,是她得罪了相声大腕姜昆,让人给“封杀”了。 这事儿是真是假?她后来到底咋样了?咱就聊聊汪文华这一起。 汪文华这人,骨子里就带着一股不平输的劲儿。 1955年生在河北保定一个穷人家,三岁那年母亲又意外残疾了,日子更难了。小小年纪,她就得学着懂事,帮衬家里。 生活苦,但收音机里的评书、相声成了她唯一的乐子,也在她内心埋下了向往舞台的种子。她就觉得,那些在台上说学逗唱的人,活得真带劲儿! 14岁那年,她拼了命考进武汉空军文工团。后来演了个小话剧,把团长都震住了。 18岁那年,她迷上了评书,认准了大师袁阔成。 人家是大腕儿,哪能轻易收徒? 汪文华不管,一次不行就两次,凭着一股子“轴”劲儿和真诚,硬是打动了袁阔成,成了他的徒弟。 这师徒情,对她的前程太紧张了!于是汪文华天不亮就练功,别人休息她啃书,愣是从文艺兵磨成了肚里有墨水、嘴皮子利索的行家。 1988年,她从部队转业,端上了大家羡慕的“金饭碗”。可坐在办公室里,汪文华浑身不得劲儿。内心那团对舞台的火,烧得更旺了。 熬了三年,她做出了让四周人都惊掉下巴的决定:放弃铁饭碗,调到中央电视台! 她要去追那个更大的梦。 进了央视,汪文华算是找到了发挥的地方,恰逢央视创办《曲苑杂坛》,她一头就扎了进去。 这活儿可不好干,她几乎是一个人扛起了一个节目组:主持人、制片人、策划、联结员……全包了! 为了请动那些身怀特技的老艺术家,她全国各地跑,挨家挨户上门请。为了请恩师袁阔成,她坚持每周手写一封信,整整写了仨月! 可功夫不负有心人,《曲苑杂坛》一播出,火得一塌糊涂! 在那个娱乐节目不多的年代,它就像一桌大餐,评书、相声、杂技、把戏、戏曲……啥都有,男女老少都爱看。 节目火了,汪文华也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嘴”,亲切又知性,跟倪萍齐名,奖拿了不少,是她最风光的时候。 可人红是非多,节目太火也惹麻烦。 《曲苑杂坛》的成功,反而点燃了她和相声界大腕姜昆之间的一场看不见的“战争”。 说白了,就是俩人想法拧不到一块儿。 姜昆当时是相声界的领头人,眼看相声不景气,急得不行。 他就希望《曲苑杂坛》这个全国性的大平台,能多给相声倾斜,多推相声演员,甚至想开相声专场,特殊是推刚兴起的网络相声。 他是想靠这个节目“救”相声。 但汪文华不这么想。她是《曲苑杂坛》的总舵手,她以为这节目的魂就在一个“杂”字上。 各种传统曲艺百花齐放,各有各的观众,如果光捧相声,把别的都挤没了,节目不就变味了? 这不就等于砸自己招牌吗?她得对得起所有爱看差别节目的观众。 一个想“专”(专注相声),一个要“杂”(保持多样),都是倔性情,都是为艺术好,但谁都说服不了谁。 终极矛盾越积越深,传言就出来了。 有人说姜昆公开品评《曲苑杂坛》搞得不伦不类,“误人子弟”。 这话传到汪文华耳朵里,像刀子扎心。 更火上浇油的是,据说有一次姜昆没打招呼就冲进录制现场,把流程搅乱了。 这下汪文华彻底火了。后来有报道说,她在一次采访里情绪激动地责怪姜昆行为“令人发指”,甚至有人说她气头上当众揭了姜昆“托关系走后门”的短儿。 这话一出来,可炸了锅了!紧接着,相声圈的大佬们,像马季、刘兰芳等,据说联合向央视反映,指出《曲苑杂坛》片头曲有“倒字”题目(唱词发音不准)。 这看似是个小题目,但在当时候,更像是整个相声界对汪文华施压。节目后来改了片头,但这个梁子,算是彻底结下了,裂痕补不上了。 许多人都说,汪文华后来消散,就是得罪姜昆被“封杀”了。 这说法流传广,听着也戏剧。但说实话,把一档红火了二十年的节目停播,全赖个人恩怨,可能把事情想简单了。 2011年,《曲苑杂坛》在播了二十年后,停了。 不可否认,和姜昆等大佬的理念辩论、内部纷争,肯定伤了节目元气,带来巨大压力。但更关键的缘故原由,是时代真变了。 那几年,电视行业翻天覆地,各种新潮、明星扎堆的综艺节目像雨后春笋,抢走了大批观众,特殊是年轻人。 《曲苑杂坛》那种传统、节奏慢的“拼盘”节目,在新潮娱乐面前,显得“老”了,跟不上趟儿了。 收视率下滑,是老牌节目都逃不过的坎儿。观众口味变了,电视生态变了,这才是《曲苑杂坛》落幕的根本缘故原由。 对汪文华个人来说,节目停播是古迹上的重击。但另一方面,她的生活重心也确实在变。 丈夫长年在日本工作,她一个人在国内,又要拼古迹,又要管孩子、照顾老人。 镁光灯下她是女强人,回到家就是个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平凡女人。 她也累了,厌倦了纷争。以是,她的脱离,有被时代推着走的无奈,也有她自己想通了、主动选择放下的释然。 她选择了回归家庭,去弥补亏欠家人的韶光。 从那以后,汪文华彻底淡出了公众视野。她拒绝了所有商业活动和采访,过起了平凡退休生活。和结束外洋工作的丈夫团聚,养养花州草,享受平静。 但她没放下热爱的曲艺。她自己掏钱着力,办了“中华曲艺社”,给同样热爱传统曲艺的人一个交流、传承的地方。 她还常去社区、学校,给孩子们讲评书、说段子,用最朴实的方式,播撒曲艺的种子。 她在用另一种更安静、更接地气的方式,守护着爱了一辈子的东西。 如今,快70岁的汪文华在黄山一个乡村戏曲节上露了面。照片里的她,头发白了,有了岁月的痕迹,但眼神清亮,气质从容。 看着她,许多人感慨:她的人生,像场大戏! 有过高朋满座、掌声雷动的顶峰,也经历过曲终人散、转身离场的落寞。 但如今,远离了名利场的哗闹,在另一个安静的“舞台”上,教教孩子,养养花草,和老伴儿相伴,活得安闲。 这或许,对她来说,就是最好的下半场了。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705A04V3Y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