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牙的北约峰会上,泽连斯基的发言像一把手术刀,直接剖开了俄乌战争背后隐藏的全球供应链网络——无端点名中国公司是俄罗斯战争机器的“帮凶”。 这话绝非临时起意——乌克兰正试图用最锋利的方式,把欧洲的安全焦虑和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角色捆绑在一起。这场指控的本质,是基辅在弹药与资金双缺的绝境中,对西方阵营的一次精准道德施压。 (图1) 泽连斯基(如图1)的指控清单很有讲究:俄罗斯、伊朗是明面上的“邪恶轴心”,而中国公司被单列出来,暗示的是另一种更危险的合作模式——不是直接输送坦克导弹,而是通过机床、微芯片、化工产物这些“军民两用”物资,让俄罗斯的军工生产线保持运转。 基辅声称20家俄军工厂依赖中国质料,这个数字未必精确,但戳中了西方的痛点:制裁网已被钻得千疮百孔。更微妙的是,他特意提到“台湾部分”和欧美企业也在链条中,便是把所有人都拖下水,谁也别想独善其身。 中国的否认在意料之。一架俄罗斯无人机里可能有深圳的电路板,一枚导弹的推进剂或许来自山东的化工厂,这些商品在海关单据上永久不会标注“军用”。 西方官员过去一年不断放出风声,说发现中国企业的“间接援俄”,却迟迟不敢全面制裁,恰恰袒露了他们的两难:既要打击俄罗斯,又没有确切证据,甚至还怕彻底得罪全球制造业中枢。泽连斯基此刻把这事端上北约台面,就是要逼欧洲在中国和乌克兰之间二选一。 (图2) 乌克兰的战术非常清晰——把自身存亡和欧洲安全画上等号。 有意思的是,泽连斯基还开始说俄军(如图2)正策划对北约国土动手,这话情报含量存疑,但恫吓效果拉满。 当他说“摧毁俄罗斯幻想”的唯一方法是堵截所有援俄链条时,潜台词是:你们欧洲人本日省下的每一欧元军工投资,明天都会酿成射向基辅或华沙的导弹。这种话术在2022年可能被看作危言耸听,但在俄军拿下阿夫杰耶夫卡、前线乌军天天炮弹短缺的本日,欧洲政客们不得不掂量其中的代价。 俄罗斯的战争经济学正是这套逻辑的镜像。普京把石油收入酿成炮弹的生产线,伊朗提供无人机技术,再加上通过迪拜或阿拉木图转运的中国细密仪器——这些拼图组合成的,是一个比2014年克里米亚危急时坚固得多的战争机器。 泽连斯基特殊提到俄军装备里发现了北约成员国零部件,这记耳光打的是欧洲自己的虚伪:制裁令下,德国机床商可能只是“不警惕”卖给了土耳其中间商,法国芯片企业或许“没注意”最终用户是莫斯科郊外的兵工厂。当他说“每个部件都在延长战争”时,海牙会场里的欧洲代表们恐怕如坐针毡。 (图3) 北约的应对之策袒露了更大的结构性抵牾。泽连斯基呼吁各国把军费提到GDP的5%,这数字比现有2%目标翻倍还不止,但现实是连德国这样的领头羊都在为是否批准金牛座导弹(如图3)纠结半年。 欧洲的困境在于:既要维持福利社会,又要武装到牙齿;既想摆脱对美国军火的依赖,又没本领短时间重建自己的国防工业。 乌克兰提出的“联合生产无人机”看似双赢方案,可当泽连斯基说他们年产800万架无人机的潜力因缺钱闲置时,袒露出的是西方援助的致命短板——给现成武器比投资生产线更容易通过议会表决。 说白了,为何泽连斯基在海牙一直点名中国,他其实也知道这没有证据,但照旧玩了一场高风险的心理游戏——用公开指控倒逼欧洲堵截所有援俄渠道,包括那些隐形的技术走漏。 简言之,这场演讲的真正听众不是北约官员,而是柏林的企业主、布鲁塞尔的官僚。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625A06DSS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