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俄军在赤军村、库普扬斯克等方向集结了约16万大军,准备发起大规模进攻。这可能成为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最关键的一场战役。 与此同时,美国和欧洲在援乌问题上的分歧渐渐显现,而中国则坚守中立立场,明确拒绝给普京打电话。多方博弈下,这场冲突的走向充满悬念。 俄军的军事集结引发了外界对大决战的猜测。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更换了国防部长,并强化征兵力度,以确保战时动员的高效性。 双方均在为可能的决战做最后准备,然而胜负仍未可知。 尽管欧美在对乌援助上保持一致立场,但内部矛盾渐渐浮现。 北约秘书长吕特访美时承诺,欧洲将承担购买美国武器的费用,但这一亮相在欧洲内部引发了强烈不满。 多个欧洲国家政客质疑,为何总是欧洲承担高额成本。 这种分歧在俄乌冲突的关键时刻显得尤为突出,甚至可能影响援助的持续性。 而美国方面,特朗普提出的“50天最后通牒”并未对普京产生实际影响,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布鲁斯表现,对未来局势发展“无法预判”。 在国际社会的施压下,中国的态度备受关注。北约秘书长吕特试图要求中国、印度、巴西三国打电话向普京施压,促使其回到谈判桌。 然而,中国外交部明确回应,拒绝这一要求,并表现中国不会担当任何情势的威胁。中国的中立立场不仅是对俄乌冲突的审慎态度,也是在中美博弈中的一种战略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在战场局势日益紧张的背景下,普京的体现却非常冷静。 据报道,他近期视察了俄罗斯国内钢铁厂,与年轻工人交流未来发展问题。 这种反常的举动引发了外界的广泛猜测。 分析人士以为,普京的冷静可能是为了降低外界对俄军举措的关注,同时为战场布局争取更多时间,也可能是一种心理战术,迷惑对手。 当前,俄乌冲突不仅是战场上的较量,更是国际格局重塑的关键节点。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一年多,战火带来的伤痛仍在延续。希望这场冲突能够早日结束,天下重归和平。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719A04PJG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