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炅也没想到,互联网考古风,竟然刮到了自己身上。 从十四岁时的演讲比赛、模拟女团找镜头,到见证内娱各种名场面、喜提“险恶栀子花”称号,在层层考古中,网友逐渐发现何炅穿越了一个个综艺周期,成为娱乐圈常青树。 而他,似乎天生就是吃主持这碗饭的。 高中时勇闯电台讲故事、大学时兼职电台主持人、登央视舞台主持少儿节目、后被湖南卫视挖走成为一代台柱子。三十年的主持生涯中,他见证了娱乐圈的风云变幻。 随着“何炅考古风”,一同咆哮而来的,是那些搞笑不失真诚的“老综艺人”和“老节目”。 好比,那档停播四年的《快乐大本营》。虽早已谢幕,但它承载的集体影象,却难以磨灭。节目辉煌时期,每周六晚,80后到00后“死守”电视机前,只为等一句“快乐大本营,天天好心情”。 “快乐家族”五人组伴随着节目走向巅峰,共享着节目标辉煌,同时得到事业上成功。节目停播后,往日在镜头前嬉笑打闹的明星主持们,渐渐收敛锋芒,走向新的事业轨道。 如今,综艺市场进入了快节奏时代,综艺类型不断迭代,碎片化、模式化节目层出不穷。与之相伴的,优秀主持人的身影也越来越少,主持人渐渐沦为广告口播员。 但何炅却差别。 如同一根定海神针,他身边的搭档换了一波又一波,主持的节目换了一批又一批,他仍然站立在主持位,时刻救场,时刻保持绿叶的姿态,保持专业,温柔待人。 如此,当下的怀旧,不但是对老牌主持人魅力的反复咀嚼,更是对那段综艺“黄金年代”的一场情感回望。 何炅,无疑是这场集体回望中,最鲜明的存在。 近日,在一档综艺节目中,何炅再现了自己14岁时的演讲比赛片段。 那是1988年,他参加长沙中小学诗歌朗诵比赛,戴着黑框眼镜、站姿笔挺、吐字清晰,满身透着少年的发达朝气。网友锐评,“何老师小时间就是何老师了”。 何炅演讲比赛片段 从去年起,考古的风,就一直围着何炅吹。 他早年在各类综艺节目中的诸多搞笑片段,如今也被一一翻出来,乃至有人戏称他为“内娱史官”,因为载入综艺名场面的关键时刻,何炅几乎都在现场。 好比,2014年《快乐男声》中,海清深情告白“你是我的神”,欧豪露出复杂神情,何炅和他的同事汪涵站在一旁,面无表情地见证了全过程。 何炅(右一)站在一旁,目睹“你是我的神”全过程 再往前,2007年《快乐男声》突围赛上,混乱现场仍然历历在目。王栎鑫弃票、张远抢话筒、观众席惊声不断。在“混战中心”,话筒看似在张远手里,实则被何炅紧紧攥着。 何炅(右一)紧紧握住话筒 还有何炅在舞台上模拟女团表演时,为了找镜头360度“眼神扫射”的片段,更是成为当下最热的表情包之一。 何炅在节目中模拟女团“找镜头” 当然,讨论度最高的是“险恶栀子花”。 这一称号来自《向往的生活》,何炅面临黄磊的做饭成果,哪怕菜品已挑战味蕾极限,也总是无条件地“连连夸赞”。 在何炅的一句句“好吃”声中,黄磊自信飙升。后来黄磊因为喜欢做“黑暗料理”频频“翻车”,网友以为何炅“功不可没”。 《向往的生活》中,何炅“夸赞”煮老的豆角 其实,何炅的这种捧场,并非专为黄磊“独家定制”,他曾在《炅炅有神》一书中描写过相关心理: 朋友为你设席,亲自下厨炒了好些菜。 面临朋友热情而等待的脸, 品尝之后哪怕咸得你舌头抽筋, 你也只能说“好吃!好吃!我正好口味重!” 换个角度看待,“险恶栀子花”,或许只是网络文化下的一场趣味解读。 这层戏谑的外壳下,是何炅多年不变的职业本能与处世哲学——他习惯维持体面,习惯给别人提供一种被看见、被肯定的安全感。 入行三十年,他仍然活跃在主持舞台上,这种“常青”并非运气使然,而是出于对舞台的极致热爱、对观众的深刻理解,对专业的高度自律。 如此,他得以穿越一个又一个综艺周期,从电视时代到互联网时代,仍然稳稳站在主持第一梯队。 他几乎零差评的主持生涯,不只是专业素养的体现,更是人格魅力的沉淀。前辈赞他敬业、子弟将他视为“何老师”、同行称他稳重。 每年他的生日,半个娱乐圈纷纷聚集在微博评论区,为他送上生日祝福。 娱乐圈里人来人往,何炅已然成为中国娱乐生态的独特“常数”,保护着娱乐行业的那一点人情味、活人感。 早在20年前,鲁豫曾经给何炅做过一个统计,想看看他最繁忙的时间,到底是怎样的工作强度。 “同时主持7档节目,一周之内有近30个小时在飞机上度过,每天睡觉不超过5小时。” 2005年,何炅最繁忙时的工作强度 如今,51岁的何炅,虽不如年轻时日夜奔波,但仍然活跃在各大综艺节目与晚会现场。 光是过去一年,他就录制了52期常规综艺,几乎是周更不断档。此外,他还主持了跨年晚会、中秋晚会等在内的15场大型晚会,是实打实的节目“定海神针”。 这样的常驻频率,在当下主持圈并不常见。 和何炅同时代的主持人,有的像李湘早已离职创业,转战直播间,成为带货能手。有的像金龟子“刘纯燕”已经退休,伴随家人、享受生活。 曾与他竞争“湖南卫视一哥”的汪涵,也开始退居幕后,减少出镜频率。 何炅与汪涵 何炅也曾动过“休息一下”的念头,他希望给年轻人更多舞台。但现实却是,湖南卫视主持人青黄不接,许多新人主持虽然热情满满,却难以独挑大梁。 每当这种时间,何炅便是第一个被想到的,能够救场的人。 这一切并非偶然,而是与他自身的成长经历有关。小时间,他就展现出了过人的语言本领与舞台天赋。 1992年,还是高三学生何炅,常与挚友龙丹妮在学校搭档排练末节目。偶然间,他们听说湖南经济广播电台的一档校园节目正在招募学生主播。 彼时的何炅,没有任何主持履历,凭借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热情,直接走进了节目制片室。 当时他们给主持人讲述了一段校园趣事。对方饶有兴致地听完,随即让二人参加当晚的直播节目,把刚才的故事讲给听众讲一遍。 何炅与龙丹妮合作表演小品 那成为了何炅主持生涯的一个“引言”。 第二年,何炅被保送到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身处北京,各种锻炼机会也多了起来。 从大二开始,何炅便在北京交通广播电台担任兼职主持人。电台工作节奏快、要求高,而他总是能以超出年龄的稳定与灵活,精准把控节奏,也逐渐积累了主持履历。 之后,何炅迎来了事业上的三连跳。 1994年,20岁的何炅开始与电视结缘。 在中央电视台大学生毕业生晚会上,他和同砚自编自演了小品《渗透》,内容新颖、节奏紧凑,表现力十足。最终,该小品夺得一等奖和最佳剧本奖,何炅本人也荣获最佳表演奖。 何炅与同砚表演小品《渗透》 稳健的现场台风、出色的语言表达,生动的表演风格,让年轻的何炅深受央视喜爱。 1995年,央视正在筹办少儿节目《聪明屋》,需要一位形象亲和、表达力强的年轻主持人,金龟子“刘纯燕”向何炅发出了邀请。 最初,何炅以“大拇哥”的卡通形象示人,后来角色调解,酿成了更具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