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国家武装首次用高超武器:胡塞颠覆中东格局,中国能否稳住局面? 7月22日,中东局势再度升级,也门胡塞武装发射一枚“巴勒斯坦-2”型高超音速导弹,精准命中以色列特拉维夫本-古里安机场。这是人类战争史上首次由非国家行为体使用高超音速武器攻击大国核心设施。更令人震惊的是,72小时内,胡塞武装接连发动三次空、海、陆立体打击,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战术重创以色列经济命脉,并搅动了全球经济格局。红海危急愈演愈烈,中国的独立护航举措则为局势注入了新的变量。胡塞武装的“不对称战争”如何改写中东规则?中国方案又能否成为破局关键? 胡塞武装的首次导弹袭击突破了以色列“箭-3”防御系统,乐成瘫痪特拉维夫机场。高超音速武器因其超过6倍音速的飞行速度,极难被现有防御系统拦截,这是胡塞武装在军事技能上的重大突破。此外,胡塞还改装无人机发动“蜂群式”攻击,重创以色列南部港口设施。以色列的“铁穹”系统在此次攻击中拦截率不足,暴暴露头对低成本饱和攻击的防御短板。2024年以色列军费开支飙升65%,却仍难以遏制胡塞的渗透。 与此同时,胡塞武装公布封锁红海航道,对与以色列相关的船只全面拦截。这一举措不仅使以色列南部经济陷入瘫痪,还引发了全球范围的连锁反应:苏伊士运河收入锐减,保险费上涨约250%,航线延伸造成成本增长10–20%,美国东海岸的货物运输被迫改道;联合国3.7万吨小麦滞留红海,也门1700万人面临饥荒。红海作为全球能源与货物运输的战略枢纽,危急的外溢效应已经波及全球。 更具深远影响的是胡塞的心理战与舆论战。每次袭击后,胡塞都会发布导弹发射视频与沉船画面,通过社交媒体制造舆论压力,乐成削弱美欧在中东的威慑力。7月12日,美军“艾森豪威尔”号航母在探测到50枚反舰导弹锁定信号后连夜撤离红海,而欧洲护航舰队的拦截效果也乏善可陈。胡塞武装的举措不仅打击了以色列,更让全球意识到非国家行为体在现代战争中的潜力。 面对红海危急,中国的独立护航举措成为破局的新变量。中国水师第46批护航编队以“非联盟、非对抗”的姿态进入红海,明确表示仅保障国际航道安全,不参与西方军事联盟。同时,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在安理会点名胡塞武装,要求其停止对商船的袭击,并将红海问题与中东宁静框架挂钩。这种辩证头脑与西方的单纯谴责形成鲜明对比,为解决危急提供了新的思绪。 胡塞武装通过“不对称战争”改变了中东地缘政治格局,而中国的介入则为红海风暴注入了新的大概性。未来局势如何演变,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724A07ULH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