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俄乌局势急转直下,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的抵牾也日益显着,据美国媒体《星条旗报》报道,北约一把手——美军欧洲司令部司令格林克维奇刚上任,就迫不及待地声称,预计在2027年,北约将同时与中俄在欧洲、太平洋两个方向“发生冲突”,这意味着留给美欧“备战”的时间,仅仅剩下了18个月。 美国大手一挥要欧洲买单,欧洲各国非常不满 这不是北约高层头一次炒作这类叙事,就连每次找的借口都差不多,比如十分欣赏特朗普的北约秘书长吕特,就曾炒作称一旦中俄联手,同时发起打击,那么北约完全无力拦截。 吕特和格林克维奇能够如此“默契”,原因也并不复杂,表面上看是为美欧的“安全”而感到“担忧”,现实上是为了推动北约军费飙升不择手段。 就在不久前的北约峰会上,会后的联合声明中提出:要将军费提高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这一重要“成果”。 这个目标由特朗普政府提出后,遭到了欧洲国家的激烈反弹,吕特和格林克维奇作为特朗普的“得力干将”,自然要塑造出一个更大的“威胁”,掏空欧洲的“钱包”。 眼看“俄罗斯威胁”不敷吓人,吕特和格林克维奇立刻默契地搬出了“中国威胁论”,而且手法更加粗暴:直接把中国与俄罗斯“捆绑”。 不丢脸出,这纯粹是人为制造“两线作战”的恐慌,强行把欧洲的安全与美国在亚太的战略利益深度绑定。 军费飙升至5%,意味着欧洲各国,要从本已紧张的社会福利、经济复苏、绿色转型预算中,硬生生再挤出大笔资金,塞进美国军火巨头的口袋,其本质上就是使用欧洲的安全焦虑,进行一场赤裸裸的财政绑架。 弹药产能跟不上,美欧只能干着急 在特朗普政策的“忠实推销员”口中,似乎上涨军费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但一个致命的软肋已经摆在北约面前:真打大仗,他们的弹药根本不敷用。 比如美国退役上校麦格雷戈就表现,一旦大规模的冲突开始,美军某些关键弹药库存,只够撑8天。 也就是说,在短短18个月的时间里,北约国家至少要生产出足以打一场大规模冲突的弹药储备来,才有资格渲染炒作中俄的“威胁”。 但现实是残酷的,以俄乌冲突为例,2025 年第一季度,俄罗斯包罗导弹、炮弹在内的弹药产能,约莫在320万枚左右,而北约整个2024年生产的弹药,也不外280万枚左右。 也就是说,北约1年的弹药储备,甚至比不上俄罗斯一个季度的生产水平,为什么产能差距这么大?根源在于美国军工复合体的运行逻辑。 过去几十年,美国追求的是高利润的“高端精确制导武器”,对于看似“低端”但消耗量惊人的通例弹药(炮弹、火箭弹等)产能严重忽视,生产线老化、供应链脆弱。 而乌克兰战场就像一面照妖镜,彻底暴露了这种问题,在长期大规模的消耗战中,精准弹药固然重要,但通例武器同样不容小觑。 北约现在才慌慌张张要扩产,但重建产能谈何轻易?这不是光砸钱就能立刻解决的,需要时间、产业链重构和技术工人。 在这个背景下,北约高层嚷嚷“同时应对中俄”完满是不切现实的,想想看,仅仅在欧洲方向顶住俄罗斯的钢铁洪流,其弹药消耗将是天文数字;再在太平洋方向上,与中国如许拥有完整国防工业体系的大国进行高强度对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北约所谓的“双线作战”,在弹药和后勤的现实面前,就是一个一戳即破的肥皂泡,真要“赶鸭子上架”,结果只能是迅速耗尽储备,然后要么认输,要么被迫动用核武器——把全人类拖入深渊。 美欧不再是一条心,霸权衰落成为一定 通过上述分析,不丢脸出北约内部门歧严重,美欧之间不再是一条心,美国歇斯底里地炒作“中俄威胁”,冒死勒索欧洲涨军费,也难以掩饰其战略焦虑,以及对西方霸权体系风雨飘摇的恐慌。 近年来,美国已深陷乌克兰、中东、红海等多重危机,战略资源被严重透支,四处拱火再“救火”,导致美国既不想带头压制俄罗斯,也没有把握在亚太对抗中国。 对于这种情况,欧洲国家全都看在眼中,德法等国追求战略自主的声音从未消失。美国强行捆绑“中俄威胁”、勒索天价军费,只会加深不满和怀疑。 北约这个组织,诞生于暗斗时期,却不停生存到了今天,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依赖于不断寻找和塑造“敌人”,在这个时代,已经是不合时宜的做法。 北约高层炒作“中俄军事威胁”,却选择性地忽视了中方明确的防御性国防政策和劝和促谈的努力。 同时,强推不切现实的“军备比赛”,也将严重透支欧洲的经济社会底子,引发更强烈的内部反弹和社会撕裂。 最终,这种基于恐惧和勒索的“团结”,不仅无法加强北约的实力,反而会加速其内耗和衰落,病急乱投医的“猛药”,往往毒性更强。 北约若真关心欧洲的“安全”,最该做的是反思自身扩张政策的恶果,停止在全球煽风点火,尊重他国核心利益与发展权利,而不是沉迷于编造“狼来了”的故事,逼迫盟友为一场基于幻想的军备比赛买单。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721A06B3B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