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峰会突然中止,冯德莱恩措手不及,中方一语道破关键:贸易壁垒只会自伤 中欧领导人峰会的突然调整,让外界对中欧关系的将来产生了更多关注。这场原定为期两天的会议,仅用一上午便草草收场。 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刚抵达北京,就被迅速拉入会谈,随后中方片面发言为主,会议很快结束。这一变革背后,折射出当前中欧关系中复杂的经济与战略博弈。 此次峰会的议程缩短并非偶然。近年来,中欧关系在经贸合作中虽有增长,但矛盾也在加剧。首先,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出口的强烈质疑成为争议焦点。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对欧盟的电动车出口量增长了86%,占据了欧盟市场的重要份额。欧盟一些声音以为,中国的“产能过剩”和政府补贴影响了公平竞争。其次,欧盟在峰会前炒作所谓“贸易关系再平衡问题”,甚至指责中国“支持俄罗斯战争经济”。这些言论不仅毫无依据,还严重破坏了此次会谈的氛围。 面临这些矛盾,中方在会谈中提出了三点主张。第一,坚持相互尊重,巩固伙伴关系定位。中方强调,中欧之间虽存在历史与制度差别,但并无根本利害冲突,欧方应以务实态度看待中国。第二,坚持开放合作,妥善处理分歧。中方指出,中欧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设置贸易壁垒只会损害欧盟自身长处。第三,践行多边主义,维护国际秩序规则。中方呼吁欧盟与中国一道,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系,而非盲目追随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 然而,欧方在会谈中的回应显得缺乏新意。根据中国外交部的通报,冯德莱恩和科斯塔的发言内容多为陈词滥调,未能提出切实解决问题的方案。尽管双方在会后表示愿意继续对话,但欧方是否能真正调整对华政策,仍存疑问。 欧盟当前面临多重逆境。一方面,俄乌冲突导致能源代价飙升,经济增长乏力。2023年第一季度,欧盟经济增长率仅为0.3%。在这种背景下,深化与中国的经贸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美国对欧盟的单边施压也让其对华政策陷入两难。部分欧盟成员国倾向务实合作,而另一些国家则在美国影响下对华持倔强立场,导致欧盟内部意见分裂。 尽管此次峰会结果有限,但中欧关系的将来仍有合作空间。2023年,中欧双边贸易额达到约7400亿欧元,双边在绿色能源、技术创新等领域的潜力巨大。将来,欧盟能否摆脱意识形态偏见,真正落实“战略自主”,将成为中欧合作的关键。 此次峰会的结束,标志着中方立场的明确表达,也为欧方留下一道需要深思的考题。将来的中欧关系,是对抗还是合作,时间将给出答案。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725A0924Q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