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已经进入7月底,还有1个多月的时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阅兵运动,就要在都城北京举行了。这一次的阅兵运动可谓看点多多,在之前的节目里已经讲过,但那只是相当有限的一部分,更多的信息在当时仍未公开。 然而最近,谷歌地球进行了一次图库更新,其中一张拍摄于6月11日的卫星照片引起了一些军事媒体和观察家的注意,是的,这就是关于本次阅兵运动地面方阵的卫星图。图中出现了大量先进武器系统,包括新一代地面装甲力量和弹道导弹系统,不过这些都不是本日的重点,本日的重点,仍旧是无人机系统。 在这张卫星图中,我们观察到了总共9架无人机,能够勉强辨识出型号的(均为疑似),有最右侧的两架攻击-11隐身无人战机,右上第二架的翼龙-2(也可能是彩虹-4或彩虹-5)中空长航时察打一体无人机,以及中间的1架正在组装中的无人机,动力网站认为是“清晰可见的”BZK-005中空长航时无人侦察机。 剩余的,外形倒是能辨识了,但完全无法与已知的我军现役空中无人系统对应上,加上之前的官方消息中,明确表示本次阅兵展示的都是现役装备,这可能会成为一次不小的惊喜。这批新型号无人机当中,采用无尾计划的有4架,这里面有2架采用菱形三角翼,2架为cranked-kite构型,这个放后面细说。另外1架,则是采用比较通例的主翼+尾翼布局。 无垂尾+菱形三角翼构型,我们已经很熟悉了,成飞的“南六代”歼-36就是这种构型,由此被推测具备较强的超音速飞行性能。三角翼这种构型本身就具备比其他通例构型更强的超音速飞行能力以及潜在速度上限,这紧张是因为三角翼构型具有的大后掠角能够有用控制激波阻力,并且这种翼型的结构相对更加稳固,能承受相对更高的速度载荷以及高温,同时增大的翼面积也在客观上增加了油箱容积。 如果飞行器的速度指标要求达到2马赫以上,那么这种大三角翼构型就是一个合理的选择,由此也能推断,图中2架菱形三角翼构型的无人机,可能也具备优秀的超音速飞行能力,无论是执行侦察还是执行打击任务,速度都是必要的机动性优势之一。 说到这里,我必须提一个已经进入我军服役且比较典型的例子,无侦-8隐身高速无人侦察机,它的外形就是大后掠角三角翼+翼梢小翼,其极限速度有说法称可以达到8马赫,这个数据目前争议比较大,也有说6马赫的,可以确定的该机速度能达到3马赫以上,这个数据虽然相比较于8马赫是很“保守”的,但这已经是“黑鸟”的极限速度了,而“黑鸟”SR-71的翼型也可以大抵分辨为三角形。 现在,我们再来说说什么是cranked kite翼型。这个英文的直译就是“曲柄风筝”,众所周知,美国人在搞军工的时候总喜好整一些新词来体现他们的创新能力,可实际上你看到他们的实际产品之后,就会发现他们确实有创新,但不多。比如这个“曲柄风筝”翼型,我们国内还有一个翻译,叫双后掠构型,我国的彩虹-7以及美国的X-47B就是采用的这种翼型。 要具体讲这种翼型的优势劣势,那必须先聊一聊“飞翼”翼型和“风筝”翼型。“飞翼”好理解,B-2以及B-21,还有我国的某新型巨大无人机,就是“飞翼”翼型。这种翼型的典型优势就在于隐身性好,并且大展弦比也能让飞机在亚音速域飞行时拥有更好的升阻比,但该翼型显然不能进入超音速域,这显然不符合将来战斗机的计划需求。 而“风筝”翼型,典型案例是美国的X-47A,它依附更大的后掠角,激波阻力小,可以满足超音速飞行需求。同时这种翼型也必然会导致机身相对较长,这与“飞翼”翼型正好相反,这就会导致翼面后缘的各种控制舵面远离重心,增大了飞机的控制力臂,更方便进行纵向的配平和控制,而在飞机进入超音速域后,这些控制舵面也会比其他翼型的飞机,距离气动焦点更远,该状态下的配平力矩仍优于其他翼型。但这种翼型的劣势就在于,展弦比较低,在亚音速域没法给飞机提供比“飞翼”更好的升阻比。 那么我们如果把这两种翼型结合起来,是不是就能把两者优点结合起来呢?双后掠翼型的中间部分,就是“风筝”翼型的气动特点,而两头,则是“飞翼”翼型的气动特点。这种计划也确实结合了“飞翼”“风筝”两种翼型的优点,也就是高升阻比+较长的控制力臂,这使得其成为了新一代飞行器的气动计划思绪之一。 不过这种计划也带来了一个缺点:双后掠角必然会在机翼前缘造成肯定角度,虽然使用这种计划的飞行器基本也没有垂尾计划,但机翼前缘角度的存在也必然会降低其隐身特性,这就必须通过大量风洞和RCS试验,结合实际需求进行取舍了。最后那款疑似通例布局的无人机,能讲的点实在不多,其外形比较像之前早就已经公开的无侦-7(“翔龙”)无人机,但毕竟是不是,还得等到阅兵当天才能揭晓。 以上,就是从这张卫星图中能够辨识出的加入阅兵的解放军空中无人作战新质力量的一部分了,涵盖了侦察、作战、通信支援等多方面,而这些新型装备的亮相,也意味着我军空中无人作战的理论与实践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话已至此我们得先树立一个共识:在近将来的军事行动中,只会出现有人+无人协同的作战场景,那种完全无人化的作战场景仍旧很难出现,而且这里面还带有“要不要把杀戮权限完全交给AI”的伦理问题,由这个问题带来的极端风险没有任何国家能够承受。所以我们现在讨论的无人作战形式,无论是海上、空中还是陆地,都是有人与无人协同的形式。 而这次卫星图曝光的,可能即将受阅的新型无人机系统,也被推测有部分就是新型的“无人僚机”,我个人猜测那些菱形三角翼机型和双后掠机型,就是“无人僚机”。这种新概念空战武器我们说过很多次了,其定义绝非简简单单地给双座版歼-20S这种五代半战机当“打工仔”,而是开启第六代空战的一把“钥匙”。 从这些无人机的翼型就能得出一个结论:它们大多具备优秀的超音速飞行能力,且无论是菱形三角翼还是双后掠翼型,都会拥有相比通例布局更大的内部空间,内置弹舱的容积也会相对更大,速度能跟上超音速歼击机,内置弹舱也足够大,这就是无人僚机的最基础的能力:伴随有人机协同作战,并挂载数量足够多且种类足够多样的弹药,在解决隐身战机载弹量不足、提升有人驾驶长机的生存能力的同时,还能实现整个编队的多用途作战,也就是电子对抗、反辐射作战、对陆对空对海打击我一个编队全部搞定。 另外,足够大的内部空间也会让这些无人僚机携带先进侦察与数据链设备,成为一个个分散的信息节点,实现分布式作战,不仅能让编队内形成互联互通的数据通信网络,编队与编队之间,编队与预警机之间,也会存在这样的链接,这会让传统意义上的“火线”“后方”这两个概念的边界,在战术层面变得模糊,说人话就是:不光能摸清仇人的核心节点在哪并给予致命一击,还能让仇人摸不清我方核心节点在哪。 这种作战形式不仅能强化有人驾驶的长机的态势感知能力,也会在本质上,让长机飞行员的角色,从传统的“驾驶员+武器操控手”,转变为“任务指挥官+决策者”,结合“1拖N”的编队形式,提升战场覆盖范围和控制能力,催生出全新的空战概念和编制。 除此之外,那些专门的中高空长航时侦察无人机,其任务性质则会更偏向于战略侦察,使用高空高速优势直接刺入仇人的防御纵深,使用先进数据链和卫星通信实时回传仇人大后方的战略动态,同时,我方侦察无人机在仇人防御纵深“来去自若”,本身也是一种威慑,咱们就往最简单的方向去理解:这些无人机的极限速度,抛开那些争议极大且不靠谱的数值,基本都可以达到3马赫以上,可我军的高超音速武器系统的定义门槛就有5马赫,两者也都具备不同水平的机动能力,如果仇人拦不住我们的高速侦察无人机,那也就拦不住我们的高超音速武器。 总之就是,我们不知道将来空战毕竟会发展成什么样,这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但我们知道,更先进的无人系统,结合更先进的有人驾驶超音速歼击机,必将成为将来第六代空战的表现形式之一。而这一次阅兵将要展现的我军空战装备,证明在这方面,我军正在加速完成从并驾齐驱者,到领航者的角色转变。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729A05FQR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