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央视军事首次公开报道,中国歼-20隐身战斗机成功飞越对马海峡。 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国际关注,对马海峡作为连接朝鲜半岛与日本九州的重要水道,战略位置十分敏感。 歼-20无声穿越这一地区,展现了中国隐身战机的技术上风,同时释放了猛烈的战略信号。 歼-20的举措再次验证了其“全向隐身”的性能。日韩方面虽长期部署美制F-35隐身战机和多种反隐身雷达系统,但对这次举措毫无察觉。 这背后是歼-20在雷达波吸收质料、红外特征抑制以及电磁压制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早在几年前,歼-20便曾飞越巴士海峡,此次穿越对马海峡进一步展现了其隐身技术的可靠性和实战能力。对解放军而言,这不但是一次技术展示,更是对战时打击链条的一次“实战演练”。 未来辩论中,歼-20完全可以在第一时间摧毁敌方防空雷达、通信枢纽和指挥中心,为后续队伍打开空中通道。 不但技术领先,歼-20在数量和生产能力上也展现了强大上风。据央视报道,目前中国已列装超过300架歼-20。 相比之下,美军现役F-22战机仅有约184架,且生产线早已关闭。 虽然F-35产量较大,但全球范围内供货不足、故障频发的问题始终难以办理。 与此同时,中国还在加速推进下一代隐身战机的研发。中国正在同时推进至少两款六代机计划,包括空军版的重型六代机歼-36和海军版的舰载六代机歼-50。 与之形成光显对比的是,美军的NGAD六代机项目屡屡跳票,原定于2024年亮相的样机至今仍未公开。 预计美军在2030年前形成战力仍面对预算高企、技术分歧等诸多现实难题。 歼-20的规模化部署背后,是中国空军战略升级的体现。从最初的“尖刀队伍”定位,到如今的“全战区部署”,歼-20已从高端隐身战机转型为空军的“主力机型”。 目前,南部战区、北部战区已全面完成歼-20换装,东部战区更是早早实现了3个旅的全员接装。 与传统依赖少数“王牌队伍”的模式不同,中国空军的装备策略更注重标准化、规模化和体系化作战。 通过多节点、高冗余的部署方式,歼-20正在成为“常态化突击力气”,这种战略思路远比单纯追求性能指标更具意义。 此次对马海峡的举措,也向日韩及驻日美军发出了明确信号:中国已具备深入其本土防区、精准摧毁关键节点的能力。 随着歼-20的规模化列装,以及歼-35舰载机的成军,中国空军与海军航空兵的协同突防能力将进一步跃升。 放眼亚太,中国隐身战机的数量已超过日韩及驻日美军隐身战机总和。这种“隐身平权”的局面正在重塑地区的空中力气对比。 歼-20的成功不但是一个型号的胜利,更是中国航空工业体系化能力的集中体现。 从设计、试飞、生产到服役保障,中国已建立起完整的隐身战机产业链。 未来十年,随着六代机逐步成军,中国在空天作战领域的领先地位或将进一步巩固。 谁将成为亚太天空的真正主宰?答案大概已经不言而喻。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729A09CYS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