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织里资讯 首页 新闻资讯 军事新闻 查看内容

中国测试高超音速空对空导弹,射程达1000公里

2025-7-31 09:41| 发布者:admin| 查看:35| 评论:0

摘要:当中国科学家宣布测试射程达1000公里的高超音速空对空导弹时,全球军事观察家的盘算器都按出了火星——这个数字是欧洲"流星"导弹的五倍,美国最新AIM-174B的两倍有余。更关键的是,它恰好能覆盖台湾全境和冲

当中国科学家宣布测试射程达1000公里的高超音速空对空导弹时,全球军事观察家的盘算器都按出了火星——这个数字是欧洲"流星"导弹的五倍,美国最新AIM-174B的两倍有余。

更关键的是,它恰好能覆盖台湾全境和冲绳美军基地的作战半径,这种赤裸裸的战术暗示让五角大楼的兵棋推演忽然多了十几个瓦解场景。

(图1)

回望空战史,导弹射程从来都是改写规则的硬通货。

1965年印巴战争时,巴基斯坦F-86携带的AIM-9B响尾蛇导弹固然只有4.8公里射程,却让印度空军不得不保持安全距离,这种心理威慑直接影响了空战态势。

今天中国若将这种压制距离放大两百倍,意味着美军引以为傲的"分布式作战"概念大概还没起飞就宣告破产——当F-35(图1)的作战半径还没对方导弹打得远时,所谓的"前沿部署"就成了活靶子展览。

高超音速与超远射程的组合才是真正的杀手锏。传统超视距导弹如俄罗斯R-37M固然标榜400公里射程,但末端速度衰减严重,给预警机留出至少40秒逃生窗口。而中国这款导弹在大气层边缘以6马赫俯冲时,从被发现到命中大概不超过15秒,这个时间甚至不敷EA-18G"咆哮者"电子战飞机启动全套干扰程序。

更致命的是,配合无侦-8高速侦察机和北斗卫星的实时定位,解放军完全可以在不开启机载雷达的情况下实施"盲射",让隐身战机的电子静默优势荡然无存。

(图2)

美国智库最近模拟的辩论场景显示,若该导弹(图2)部署在歼-20上,嘉手纳基地的F-15J刚起飞就会被纳入杀伤区,而关岛的B-1B轰炸机需要飞行半小时才能抵达发射阵位——这段航程足够被拦截三次。

这种非对称优势正在颠覆传统空战逻辑:过去争夺制空权靠的是战机性能代差,现在却大概演变为导弹射程的算术题。当俄罗斯用射程400公里的R-37M在乌克兰击落MiG-29时,中国显然看到了更极致的办理方案——用射程和速度把敌方战机直接按死在跑道上。

但技能狂欢背后藏着三个实际难题。

首先是制导精度,1000公里外区分民航机与军用加油机需要量子雷达级别的识别能力,而目前公开资料显示中国仍在测试多源融合制导技能。

其次是成本控制,采用稀钍合金热障涂层的导弹单价大概超过300万美元,大规模列装需要重构军工供应链。

最棘手的则是作战体系适配性,现有数据链能否支撑"无人机侦察-卫星中继-导弹攻击"的杀伤链闭环,2022年珠海航展展示的"协同空战系统"或许提供了部分答案。

(图3)

西太平洋的军事平衡正在经历玄妙的化学变化。日本紧急加速的"防区外导弹"项目、美国空军将AIM-260导弹(图3)射程秘密提升至500公里的传闻,以及澳大利亚疯狂采购"忠诚僚机"的举动,都是对这场导弹革命的应激反应。

而台湾"雄风"导弹队伍忽然增加的实弹射击频率,更像是对即将到来的空中封锁的绝望预演。

当俄罗斯用R-37M证明超远距空战的可行性后,中国正在用更激进的方案重新定义游戏规则。这不仅是武器迭代的量变,更是空战哲学的质变——制空权争夺从"战机对战机"升级为"体系对体系"的对抗。

未来评估空中气力时,我们或许该用新的指标:不是比谁家的隐身战机数量多,而是看谁能在敌方导弹射程外先按下发射按钮。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730A06YVA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图文热点

  • 寻忆织里画虎大师吴寿谷
  • @浙E车主,最新消息!明年继续免费!

热门推荐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