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独家发布于腾讯新闻 作者:灵山北 近期,特朗普政府以公开信函的方式再度对多个经济体单方面加征“对等关税”,分别向日本、欧盟等多个国家发布关税信函,再度加征25%至50%不等的关税,与此同时对其他国家统一征收10%至15%的关税。 另外,特朗普还特别强调要对输美铜制品征50%的关税,对药品类特别征收200%的关税。7月31日,白宫以特朗普总统令的方式公布了互惠关税税率列表,靴子落地,美国大幅度提高各国输美商品关税。新税率覆盖70多个国家,抬高的税率10%至41%不等,综合加权关税税率将从11%抬高到16%。 受特朗普政府再度加征关税影响,全球贸易环境持续恶化。在美国贸易政策高度不确定性及全球地缘政治形势持续紧张的影响下,可以预见,下半年全球贸易经济形势将面对巨大考验。联合国预测:美国经济增速将从2.8%降至1.6%,全球经济增速预计将放缓至2.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未来五年,世界经济增速为3.1%左右,要低于3.3%这一历史均匀水平。这表现出特朗普政府再度加征关税对全球经贸形势造成巨大冲击。但从目前的区域贸易涌现出的新特性来看,特朗普政府再度加征关税已对全球贸易格局开始产生结构性的影响,全球货物流的中轴线开始发生巨变,世界贸易格局出现出格局重塑的迹象。 一、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创收”几何? 特朗普再度当选美国总统以来,持续强化第一任期的众多政策,加征关税、驱逐非法移民、推动减税法案,整体上抬升了美国的债务水平,国内通胀压力持续抬升。关税作为特朗普最为关键的全球谈判本领之一,是特朗普政府借以提升财务收入、推动本土制造业发展、提振服务业和国内消费的关键本领。 短期来看,加征关税为特朗普政府带来了税源激增,会出现“千亿创收”现象。因规避可能抬高的关税,进出口商在关税加征节点前“抢进出口”态势显着。世贸组织数据表现:一季度,全球货物贸易环比增长3.6%,同比增长5.3%。停止2025年5月份,美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15.4%,其中“抢单”造成3月份货物贸易激增32.3%。 特朗普第一任期加征关税“创收”约700多亿。第二任期,特朗普加征的关税辐射了两万亿货物流。2025年一季度美国关税收入228亿美元,二季度关税收入激增至644亿美元,以综合15%关税实行看,从实行结果来看,预计每个月增加美国海关收入约500亿左右,年均关税收入在3千亿至5千亿。显然,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加征关税“创收”已进入在千亿级别。在特朗普关税政策和减税预期刺激下,美国本土投资增加,一定程度上动员了美国制造业复苏历程。 那么,关税“创收”是否能缓解财务压力?显然是否定的。特朗普第一任期加征关税的收入也仅占到财务收入的2%不到。而第二任期通过的“大而美”法案计划未来十年内减税4万亿美元、削减1.5万亿美元支出,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关税收入远无法弥补减税带来的财务压力。 关税更多是促成美国制造业回流的政策杠杆。不少国家未回应美国关税政策,这表现出未来关税政策势必还将进入反复拉扯期。在美国以制造业立国的期间,关税简直一度是美国财务的重要收入,美国关税一度高达60%,关税收入也一度占联邦政府财务收入的90%。但自多边自由贸易规则在全球推广以来,关税已从财务之源转化为市场调节本领,重要功能是维持市场公平、保护一国幼稚产业免受恶意竞争。 20世纪以来,关税收入在美国整体财务收入中占比约为10%至20%,而美国的加权关税税率基本维持在6%左右。2000年之后,美国的均匀关税税率约为2%左右,关税收入对美国财务的贡献占比在2%至5%。在20世纪20年代经济危机诱发的大冷落时期,美国的均匀关税税率基准线也在20%以下。特朗普第一任期加征关税后的关税收入约为七百多亿,占美国财务总收入的2%不到。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全面加征关税带来的整体收入占财务收入约为3%至5%。 特朗普第二任期加征关税的诉求大约将美国的贸易逆差减少约10%至20%,最乐观估计,关税月收入维持在400亿美元至500亿美元这个段位,这会将美国就业拉升大概0.3%。但借助关税收入来弥补财务收入、拉动国内经济的前提是其他国家不采取反制措施。实际上,从美国与贸易伙伴的谈判推进情况来看,特朗普加征关税的实行情况并不乐观。虽然关税带来了“创收”,但同时也增加了更多制度型成本。 二、关税“创收”的长期代价:全球贸易结构加快重构 综合各方统计来看,因美国大幅抬升的关税所影响的全球货物贸易额约为2.2万亿美元。但美国特朗普政府四月份的“对等关税”政策就遭受了其他国家的反制,造成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全球货物贸易流的中轴线开始偏移。 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政策引发多国反制连锁反应,非美市场贸易量抬升。以最为显着的中美贸易为例,中国出口的货物流出现出全球多点开花态势,中美直接贸易大幅下滑。海关数据表现,上半年,中国对美货物出口额同比下降10.9%,进口额同比下降8.7%,中美货物贸易占总比降至9.5%。与此同时,中国与非美市场贸易出现较快增长。2025年前六个月,中国对非洲、东盟、拉美出口分别增长21.6%、13%和7.2%。 非美区域贸易重构加快,供应链持续“当地化聚焦”。特朗普7月份再度掀起加征关税风潮,加剧全球贸易形势的不确定性,虽然已有部分国家积极与美谈判,但大部分国家仍在观望。以欧盟为例,欧洲开始通过数字税等新税制来增强自身谈判权重。但全球重要经济体为应对不确定性增强了双边相助,美国以外的多边市场、多双边贸易伙伴关系加快形成。 以欧盟为例,欧盟自2025年以来的贸易协定谈判全面加快,欧盟先后单独与墨西哥等国完成自贸协定谈判,6月份欧盟启动与加拿大的数字贸易协定谈判,7月与印尼敲定贸易协定谈判(CEPA)框架。荷兰重启“新汉萨同盟”谈判;瑞士、挪威以小自贸联盟与泰国、马来西亚单独谈判;英国单独与印度在5月份敲定双边自贸协定。 中日韩三国重启搁置了已久的贸易谈判,中国与东盟升级协议有望年底落地。除全球重要经济体开始绕开美国开启多双边谈判外,全球供应链也进入转型加快期。为应对可能出现的高度不确定性,加工贸易企业重塑供应链的速度也在持续加快。 以非洲为例,因非洲在全球多边贸易领域中享有“最不发达国家”特殊政策,不少加工贸易、加工制造企业选择在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等国设立贸易中转站,加快供应链转移。越南、印度等关键东南亚、南亚国家更是迎来供应链转移浪潮。以印度为例,印度仅24/25财年的外国直接投资增长了14%,凌驾八百多亿美元。全球劳动密集型产业再度重塑历程加剧。 区域贸易的重构反而加剧了美国全球秩序的运行成本。虽然特朗普自第一任期就开启“美国优先”政策,削减美国在全球秩序中的承担成本,但反而导致隐性成本快速增长。其中一项最关键的制度成本是双边协定整合成本。以特朗普政府7月份的加征关税公开信为例,特朗普就任总统以后,采取的是“轴辐式关税谈判”,也即美国对其他国家展开“一对一”单独谈判。这种谈判方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已经签订的合同会对后续的谈判造成巨大的影响。 从目前谈判来看,可以预见,未来美国的关税谈判依然碰面对长期拉扯,会以20%(上下浮动5%)的标准来继续谈判,这造成了后续谈判的被动。同时,因为当前全球海关系统的独特管理模式导致最后美国达成多个双边协定后面对整合压力,还需将面对多个双边协定整合成一揽子谈判协议的过程,即便特朗普政府的关税信函都能达成预期,后期也要为协定整合付出巨大的制度成本。另一项所必要付出的成本就是美国作全球贸易制度主导国的信用成本。 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的高度不确定性不仅影响了货物流,更为重要的是影响了美元、美债的避险功能,加剧国际金融市场颠簸,多样化、分散化的全球资产设置逐步成为共识,去美元化趋势加快。以欧元为例,2025年以来,受益于美元的结构性疲弱,欧元持续走强,提升了欧元区的进口购买能力。 整体来看,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政策虽然短期通过关税实现了“创收”,但整体“创收”总体量不仅无法弥补其新出现的财务漏洞,更动摇了美国全球体系本身的威信,加剧了区域贸易结构化重构历程。 腾讯新闻的朋侪们,我是一位研究国际政治的青年学者,关注全球贸易、跨国企业、区域安全、非传统安全。欢迎腾讯新闻的读者朋侪们关注我的作品!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808A08XAD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