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网消息报道,越南总理苏林与韩国总统李在明在首尔握手言欢的画面还带着交际场合的余温,两国在8月13日发布的联合声明中,明确将越南耗资670亿美元的南北高铁项目列为重点合作方向。 这条筹划时速350公里、贯穿河内至胡志明市1541公里的"世纪动脉",承载着越南破解铁路运力瓶颈、重塑经济版图的国运之梦。 然而就在四个月前,越南刚与中国签署三条跨境标准轨铁路协议,其中老街—河内—海防铁路更敲定今年底开工,中越"车同轨"的汗青性突破犹在面前。 殖民时期遗留的米轨体系犹如镣铐般束缚着越南经济——从河内到胡志明市1500公里路程,火车需摇晃30多小时,跨境货品因中越轨距差别更需耗时一周"换装"。 2025年春天,越南终于按下轨距革命按钮:三条采用中国1435毫米标准轨的跨境铁路启动建设,其中老街—海防线获中方53.5亿美元贷款支持,将昆明至海防货运时间从30小时压缩至6小时,越南榴莲得以72小时直达重庆。 越南总理范明政曾直言这是"融入全球供应链的入场券",但关乎国家命根子的南北高铁,河内却对交给中国踌躇不前。 当670亿美元的天价预算遇上越南GDP仅1.3%的年度投入能力,资金与技术缺口迫使苏林当局全球"询价"。德国西门子因拒绝技术转让率先离场;日本虽承诺当局贷款却因20年合作未果渐失信托;法国以"50年高铁经验"为饵却难掩融资短板。 韩国此时抛出"技术转移+本地化生产"组合拳:现代Rotem已在越设厂,李在明更承诺运营成本比日本低35%。这种看似诱人的条件背后,实则是越南"竹子交际"的经典演绎——通过制造多国竞标态势争夺议价权,既避免过度依赖某一大国,又为本土产业升级换取筹码。 只管越南在南北高铁上摇摆,中国在区域铁路网的主导职位却日益清晰。中老铁路通车两年货运量突破2300万吨,跨境成本骤降40%,成为东南亚的"黄金走廊";中越跨境班列2025年一季度货运量激增488%,电子元件与热带水果在48小时内穿梭两国。 更关键的是,无论韩国或日本中标越南高铁,其采用的1435毫米标准轨距已与泛亚铁路网无缝兼容。 这意味着当老街—海防铁路2030年贯通时,越南的"战略平衡术"反而将加速中国构建的欧亚陆路网络——从重庆出发的货品可经越南港口转运全球,东南亚制造更将借中欧班列直抵欧洲。 技术合作的面纱下,河内真正钻营的是战略自主与经济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但对区域格局而言,中越边境"车同轨"的物理连接早已埋下伏笔。 当钢铁脉络纵贯中南半岛,纵使越南试图以"第三选择"暂缓中国的基建影响力,泛亚铁路的齿轮却已随着统一轨距的铿锵声,不可逆转地咬合成型。这条1541公里的高铁之争,终将成为大国实力天平上的微小砝码。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813A04WDU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