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中国某公司发布公告称,其租给俄罗斯的3架飞机因长期无法收回,最终通过保险公司获得超过1.6亿元人民币的赔偿。这一消息迅速引发热议。 更有网友发现,目前至少还有几十架属于中资公司的飞机被扣留在俄罗斯。 这让不少人疑惑:中俄关系良好,为何俄罗斯会扣押这些飞机?其实,这背后的原因并不简单。 首先,这些飞机的产权并非直接属于中国企业,而是中资控股的西方飞机租赁公司拥有。 例如,此次获得赔偿的3架飞机,其现实产权归属一家被中资企业全资收购的加拿大公司。这种跨国产权结构在航空租赁行业十分常见。 比年来,中资企业通过收购外洋租赁公司扩大国际市场影响力,但俄乌冲突的爆发让这种模式面临新的挑衅。 俄乌冲突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了一系列制裁,禁止俄罗斯航空公司获取飞机零部件、维修服务以及国际保险支持。 这种制裁让俄罗斯航空公司运营困难重重。为应对制裁,俄政府采取了反制措施, 要求境内航空公司将租赁的外国飞机重新登记为俄罗斯牌照,并将这些飞机列为“禁止出境战略物资”。 在这一政策下,俄罗斯航空公司即便想归还飞机,也面临政策和现实操作上的巨大障碍。 赔偿问题也值得关注。此次赔付的保险公司并非中国企业,而是一家美国公司。 换句话说,这件事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利益链条:西方保险公司赔付资金,购买中国企业的二手飞机,最终却被俄罗斯航空公司继续使用。 从表面来看,中资企业和俄罗斯航空公司好像都没有直接损失,而西方保险公司成为间接的“输家”。 中俄关系的复杂性也在这一事件中显现。虽然两国有着“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但俄乌冲突显然让双方的经济互助面临新的挑衅。 中国企业在此次事件中通过保险赔偿规避了直接经济损失,但飞机扣押问题袒露了跨国资产管理的潜在风险。 尤其是在地缘政治冲突的背景下,企业如何保护外洋资产、规避风险成为重要课题。 国际社会也对俄罗斯的行政手段表示关注。将租赁飞机重新登记为本国牌照的做法是否符合国际航空租赁合同的法律规定?是否存在国际仲裁的可能性?这些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俄乌冲突不仅是一场军事冲突,更是一场经济制裁与反制裁的博弈。 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统计,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被困在俄罗斯的超过400架飞机。 这不仅让租赁公司面临资产损失风险,也对航空业的正常运行造成了巨大冲击。 对于中资企业而言,这一事件可能促使它们重新审阅外洋投资计谋。 例如,如何在地缘政治冲突中保护资产安全?如何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跨国问题?这些问题都将成为未来的重要议题。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814A03NFC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