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从影戏学院结业的导演被称为第五代导演,这批导演的作品有很强的先锋性、主观性以及象征性,这一点在张艺谋身上表现的格外明显。 作为根正苗红的第五代导演领军人物,科班出身的张艺谋在造型、摄影、美术、音乐等各个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 如果说张艺谋代表的是学院派,那么,和张艺谋同时代的导演冯小刚则代表了另一类“自学成才”式的导演。 最近几年,张艺谋和冯小刚都有不同的作品问世,纵观两个人的导演历程,张艺谋总是压冯小刚一头,这不但仅因为张艺谋是学院派。现在不妨来分析一下,张艺谋为什么总是比冯小刚高级。 在很多观众眼中,张艺谋和冯小刚擅长的影戏类型截然不同,似乎无法比力。但是,擅长不等于好,这是两个概念。张艺谋曾经也拍过一部《有话好好说》,这部影戏在豆瓣上一直保持在8分以上。 作为张艺谋唯一的一部都市片,他用撩乱的剪辑、大特写将小人物在世纪转型期的复杂不安刻画地淋漓尽致,所有的荒诞水到渠成。 冯小刚同样也拍过很多笑剧,乃至开创了“贺岁笑剧”的先河,但冯小刚的作品给我的感觉是,流于外貌,用语言拼凑出的地域性故事,如果少了那些故意思的语言,冯小刚的影戏也就失去了幽默的色彩。 一个导演在行业中的职位不单单是他的作品决定的,更重要的是他在该领域的整体成就, 张艺谋初次担任摄影师时,就荣获了中国良好摄影师奖;初次主演影戏《老井》就获得了金鸡、百花以及东京国际影戏节三座影帝奖杯。初次作为导演拍摄《红高粱》,就获得了中国首个柏林影戏节金熊奖。 而冯小刚似乎总是竭尽尽力地融入商业市场,拍摄了一系列“贺岁笑剧”后,冯小刚也尝试拍摄其他类型的影戏,比如《天下无贼》(2004)、《集结号》(2007)、《唐山大地震》(2010)、《1942》(2012)、《芳华》(2017)等,这些影戏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这背后有强大的编剧团队以及文本创作者。 简而言之,冯小刚的影戏缺乏自己的风格,他太过于精明,太清楚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影戏。所以,他对影戏的探索实在是对影戏市场的探索。《天下无贼》的编剧有王刚、林黎胜、张家鲁。 林黎胜是北京影戏学院影戏学系副教授,也是《情不自禁》、《借枪》、《摩登家庭》等作品的编剧。张家鲁是南方影戏公司专任编剧以及审稿人,其编剧的作品曾经三度获得过“台湾新闻局”优良影戏剧本,也是《风声》、《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寻龙诀》、《转山》等作品的编剧。 《集结号》的编剧是刘恒,他是《北京文学》的主编,也是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北京市文联副主席。他的很多作品都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比如《伏羲伏羲》、《黑的雪》以及《贫嘴张大民》。他也是《金陵十三钗》、《云水谣》、《秋菊打官司》、《菊豆》、《画魂》等作品的编剧。 刘恒和张艺谋互助时期,诞生了很多喝采又叫座的经典影戏。 《唐山大地震》是一部有争议的影戏,作为一部劫难片,冯小刚并没有完全呈现出“劫难”二字,他只是用“劫难”这个壳讲述了一个家庭悲欢聚散的故事,这个故事放在别的劫难中依然成立。 如果看过了王兵拍摄的影戏《夹边沟》,就会发现《1942》是一部“工于心计”的作品。冯小刚依托于刘震云的文本上演了一出“多线叙事”的宏大悲剧,然而,这依然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影戏。 如果对标同时期的张艺谋的作品,会发现张艺谋一直在各种不同的领域进行探索。 2005年的《千里走单骑》,张艺谋用细腻的笔触呈现出了两代人的和解,隔膜与疏离、沟通与理解既在影戏中上演,也在生存里上演。 2006年的《满城尽带黄金甲》用恢宏的气势和浓艳的色彩拍摄了一出伦理悲剧,虽然故事单薄,但影戏依然保持着张艺谋式的美学风格。 2008年,张艺谋将《大红灯笼高高挂》搬上舞台,拍摄了一出芭蕾舞剧。用肢体动作来表现旧社会的悲剧并不容易,但是,张艺谋借助很多中国文化元素表现出了这出悲剧的内核。皮影戏、灯笼、屏风,透过这些元素,我们瞥见的不但是女性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弊病。 同年,张艺谋给全世界呈现出了一台精彩的奥运会开幕式,让全世界瞥见了中国文化美轮美奂的意境,瞥见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并非一句虚言,单就这一场开幕式就足以让张艺谋载入史册。 此后,张艺谋依然在影戏领域进行探索,《金陵十三钗》、《归来》、《影》、《一秒钟》、《悬崖之上》。他从来没有停止在影戏领域内的探索,他也从未躺在功劳簿上以过来人、从业者的身份责怪不喜欢他的影迷,更没有重复自己,复制自己过往的成功。 至高无上的美学风格,横跨影戏、歌剧、大型晚会、实景演出等众多领域的作品,让我们瞥见了一个导演身上的无穷可能。他不但是中国近当代影戏中第一个开创“大片”时代的导演,也是中国近当代影戏历史上获得过最多次国际性影戏节的奖项。 张艺谋让我以为最了不起的就是不断扩展自己的边界,而冯小刚总是在商业市场中的钻营。冯小刚不是不认真,只是他的认真用错了地方,或许,他原来就是一个精明的商人,只是碰巧成了导演。 而张艺谋,自始至终就是导演,一个不断探索影戏广度和深度的影戏艺术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