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爷 2019年,豆瓣评分9.1(近8万人评分)的《俗女养成记》被各大榜单列入必看神剧榜。时隔2年,第二季回归再次刷新纪录,以9.6的成绩开分,一连了近几年台剧复兴的迅猛势头。 39岁的女主角陈嘉玲,从台南到台北修业工作已经20年,眼下有一份过得去的工作和一个家庭条件还不错的男友。按照套路,接下来等候她的大概是两条线:一条是结婚、生娃和鸡娃;另一条则是调教妈宝男和“手撕”婆婆。但在光鲜白领生活的背后,陈嘉玲却深切感受到了套路中的人生危机。 工作稳固的代价是要面临老板的种种破事,未来也不见得有上升空间。感情稳固的实质是男友变成室友,婚后还要面临宛如第三者的婆婆。这样的生活,要,还是不要?你可以说是激动,也可以说是躲避,总之,陈嘉玲选择了拜拜,拎包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第一季结束时,陈嘉玲买下疏弃的“鬼屋”,在这里和小时间的本身相遇,感情与生活全部重新开始。第二季开始,陈嘉玲的生活依然状态百出,但还是一样的可笑又温馨。 是的,你没看错,这部所谓的神剧完全没有百转千回的剧情,有的只是当下和回忆交织的家长里短。完全没有流量担当,有的只是一众虽是实力派,但本地观众恐怕并不太熟识的演员。这大概也是很多朋友内心的迷惑,台剧毕竟有什么魅力,凭什么动不动就“神剧”了? “反人设”与好人物 固然高分剧频出,但很多台剧实际上都有点儿“慢热”,有时间要好几集才能真正入戏。对于不熟悉台剧风格的朋友来说,第一观感也通常是“天啊,他们好浮夸哦!”对此,国产剧表现十二分的委屈,明明都是浮夸,怎么到本身这里评分就“全场五折,还满减折上折”呢?总的来看,台剧的“浮夸”主要是表演方式与类型风格(style),而国剧的“浮夸”则通常在人物设定与剧情走向(story),这恐怕也是二者虚实之差的主要缘故原由。 甚至可以说,这些年,台剧的突破恰恰在于“反人设”。所谓“反人设”,并不是没有人设或不要人设,而是不以人设来迎合观众。陈嘉玲的普通白领人设一开始并不讨喜,拒绝到手的老公和房子也让不少弹幕表现跳脚惋惜,但恰恰是这种“作”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到末了才能由衷赞叹,陈嘉玲的人生真是精彩! 在《我们与恶的间隔》(2019)中,执意为杀人犯做辩护律师的王赦也不讨喜,但从他的执着中,我们得以重新思考怎样才能真正减少社会悲剧;在《她们创业那些事儿》(2021)中,三句话不离“人家”、一心只想嫁个有钱人的美季一开始差点儿劝退不少观众,但终极美季却成为全剧最受欢迎的角色之一,朴拙的美季给各人展示了女性可以怎样自在地做本身。 对创作者而言,固然要为剧中人物找到适当的独特的人设;但对观众来说,如果也以人设来看角色,拒绝发展的眼光,反而是对代价观的限定与矮化。好的影视剧应该是人物大于人设,只创作“讨喜的”“受欢迎的”“带流量的”人设,对影视剧的发展从来不是好事。也正因如此,《俗女养成记》才显得格外好看。在我们挣扎着“二十不惑”还是“三十而已”,纠结着怎样保持少女感和冻龄的时间,陈嘉玲已经大大方方地四十了。 固然,她也不是大无畏,她也渺茫失落过,也反复纠结,也曾经因为在意别人的眼光而饰演本身。是的,她从不完美,但却如此可爱,就像我们本身,是做“淑女”还是“俗女”?都可以,但说到底还是要做本身。社会伦理对于女性的规范与女性对自身的等候,二者之间是有显着偏差的。影视剧固然不是学术研究,不必理性深刻,但每一部剧所呈现的生活、所塑造的女性,说到底着实也就是社会想象力的展示。在这一点上,台剧走在了前面。 “反爽剧”与真发展 更重要的是,陈嘉玲并不是从天而降的,她是从一个温暖的家庭中自然地生长出来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各有各的小算盘,也各有各的可爱。都说这是一部展现女性发展的剧,但很多时间我们对女性发展与女性主题的理解都有点儿误会。所谓女性发展,不是说只有女性在发展,也不是除了女性,别人都不能发展,更不是只有一种发展(乐成)模式等候我们验证。所谓女性发展,是指社会给予了她富足的空间,在这里她可以自然生长。 正是因为有家庭的力量,陈嘉玲才能在面临人生危机的时间清醒地意识到,代价危机绝不是时间危机,不是把40岁前“该做”的事做了,人生就不困惑了。人生的答案也不是非此即彼,我们从小被教诲要乐成,却经常忘了试错也很重要。《俗女养成记》的乐成也在这里,它所寻求的是双重发展,剧中人物在发展,剧表面众也要发展。至少,你要用发展的眼光,才能读懂陈嘉玲和她的一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说,在国剧、韩剧、美剧都在全面爽剧化的时间,台剧还留下了一点“反爽剧”的希望。 比起陈嘉玲,也许有朋友会更喜欢陈氏一家的欢乐如花。且不说是否是中国版的《请答复1988》,《俗女养成记》至少给我们带来了家庭剧的新思路,家庭剧也可以不是家庭抵牾剧,而是家庭温馨剧。女能人不代表不能可爱,独立自主不代表就要告别各人庭,爸爸很好不代表妈妈就要很糟,二元对立的观念和靠吐槽才能骂上热搜引流量的环境,或许正在成为一些国剧的慢性毒药。 也许各人还记得《欢乐颂》(2016)里的樊胜美妈妈,《都挺好》(2019)里的苏明玉妈妈,《安家》(2020)中的房似锦妈妈,如果有爱好,还可以再看看《柔情史》(2018)和《再见南屏晚钟》(2019),妈妈对女儿的压迫和剥削正在成为新的“伤痕文艺”。固然,不是说妈妈就必须温柔善良,就只能是正面形象,但值得我们追问的是,为什么是“妈妈”成为了女性结构性困境的最大敌人?与此同时,“爸爸”正在寂静抹去“有妈的孩子像块宝”,书写着新的歌谣。 正因如此,陈嘉玲才如此让人羡慕,她有永远充满童趣的爸爸,另有可以谈心的妈妈。固然爸爸妈妈也吵架,但他们的爱绝不冲突。一部好的发展剧就是误解与释怀,恰到长处。固然,陈嘉玲的回家之路大受好评,也许恰恰是因为我们回不去了。对于绝大部分跟随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离乡打拼的都市青年来说,发展的意义是终极接受“他乡似故乡”,而不是重写一部“返乡记”。但《俗女养成记》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展望未来和理解本身的可能性,那就是放弃拥抱绝对性,坦然面临发展、改变、困境与息争。这既是电视剧的未来,大概也是我们本身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