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问:谈书 我的知识星球有一个闲聊群,平常小同伴经常在内里天南海北的唠嗑。效果近来群里的一段聊天记录不测流出,并被到处转发,其主要内容是讨论美国潜艇与我国海上养殖场发生碰撞的大概性。 很多朋侪大概已经看到了这段转发的聊天记录,由于转发的范围实在太广,完全出乎了我们的意料,乃至还上了热搜。以是我以为有必要专门和大家解释一下,顺便也深入分析一下这次美国核潜艇的事故。 被转发的聊天记录: 在这里必要阐明的是,群友们在群里只是闲聊,聊天的内容并不具备权威性,以是大家看聊天记录的时间也就看个乐就行了。 在这里还是要夸大一句话,段子不可信要相信科学(官宣) 来者何人? ——————————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整个变乱。 根据美国公布的信息,10月2日,他们的“康涅迪格”号核潜艇在南海发生了严重水下碰撞,造成至少11名艇员受伤。 这艘受损的潜艇在10月7日已经偷偷溜回关岛基地。美国对这个事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潜艇具体是在哪里撞的?撞了个什么东西?外壳受到了什么损伤,所有的这些信息一概保密。 吃瓜群众们只能猜测,估计大约大概是在下图这个范围。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艘“肇事潜艇”,此次出事的“康涅迪格”号核潜艇是美国最先辈的“海狼”级攻击核潜艇的二号艇。 “海狼”级核潜艇是美国在冷战末期研发的最贵最高级的攻击型核潜艇。代表了美国不惜血本的最高技术程度。 它的特点是耐压壳直径非常大,艇身粗短,湿表面积小,更接近水滴的长宽比,这使得它阻力很小,最高航速可达39节,也是目前美国航速最快核潜艇。 不过其造价十分昂贵,前2艘造价大约是24亿美元一艘,注意是30年前的24亿美元。大约相当于同时期“尼米兹”级核航母的一半,是其时“伯克”级宙斯盾驱逐舰的两倍。 冷战结束后,由于嫌贵,原计划生产29艘的“海狼”级仅仅生产了3艘就停产了,取而代之的是相对自制一点小一点的“弗吉尼亚”级核潜艇。 更细长的“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 这种“消耗降级”的情况对于冷战后的美军来说很普遍。冷战结束后的美国认为自己已经天下无敌,不再必要那么贵的高端货。不过美国把三艘“海狼”级都摆设在西太平洋的中国方向,足见美国对中国的“重视”。 顺带说一下,美国第三艘“海狼”级潜艇的造价已经高达35亿美元了。 那么为什么美国最高端的核潜艇会犯撞船这种低级错误呢? 这得从核潜艇的特性提及。 为什么潜艇会“撞车”? ——————————————— 核潜艇在水下航行,实在是看不见东西的,而且越往下能见度越差,就算安装水下摄像头也就顶多看个几十米远。 这点可视距离毫无意义,由于核潜艇在水下的航速很快,最高可达30多节(超过55公里/小时),而且水下又没有刹车,几千乃至上万吨核潜艇的巨大惯性会导致它根本停不下来。 因此核潜艇在水下要视力没什么用,水下飙车没法靠眼睛驾驶,它只能闭着眼睛“盲飙”。 这伤害吗?这固然伤害。 为此,核潜艇必要靠自动声呐来躲避障碍物。 “自动声呐”是相对于“被动声呐”而言的。自动声呐是通过自动发送声波信号来探测水中物体;被动声呐则不发送声波信号,而是通过监听其他物体发出的声波信号来探测水中物体。 如果附近的物体本身有声响,那么只必要被动声呐就能监听到;但如果附近的物体不发作声音,那就必要用自动声呐了。 自动声呐会向前发射一道声波,碰到障碍就反射回来,声呐兵听到声音就知道前面有障碍必要避开,这个原理有点像蝙蝠。 自动声呐探测距离比目视远得多,不但能探知十几公里外的障碍,也能探测到敌舰。 海豚、鲸类等水下运动的动物也有这种技能。 但是自动声呐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你发出的声波同样会被对方的被动声呐监听到。这就似乎在暗中丛林中打开手电筒,在探路或探求仇人的同时,也会暴露自己。 以是潜艇要偷偷摸摸服务情的时间,通常会关闭自动声呐。这样对方就无法通过被动声呐监听到你。 但是关闭自动声呐就相当于彻底瞎了,这还怎么“飙车”呢? 在这个时间,核潜艇只能靠已知的海底地形图+惯性导航。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首先要有一张详细的海底地形图,知道什么地方有座山,什么地方有条沟等等。 海底地形图: 然后我再使用“惯性导航体系”这种仪器,通过潜艇航行方向的加快度变革,航行的速度,航行的时间,以及各种其他要素盘算出它的航行轨迹,算出这艘潜艇在海底地形图上的实时位置,这样就可以避开舆图上标注出来的各种障碍物了。现代盘算机可以轻松地胜任这份工作。 不过这种方式也是有毛病的: 一方面惯性导航的误差会随着时间和运动距离的增长而越来越大,另外一方面谁也不能保证海底地形不会发生变革。 万一火山喷发多了一座山呢? 万一突然有条沉船挡住了路呢? 万一有个钻井平台之类的大家伙不知道什么时间挪过来了呢? 这些都是不可控的因素。 海底火山喷发: 2005年,美国“旧金山”号核潜艇就碰到了这种事情。 它在一次航行任务中以为自己是位于一片一马平川的海底大平原,于是就以30节的高速撒欢狂奔,效果突然撞到一座大山。 这就好比时速55公里的公交车突然撞到个水泥墩,内里的官兵全部人仰马翻,该事故造成98人受伤,其中1人还由于伤势过重去世。 等浮起来一看,人们发现该潜艇前面10米的非耐压壳段已经被撞得稀巴烂,所幸坚固的耐压壳并未破坏。 过后观察发现,核潜艇是撞到了一座152米高的海底火山,由于几年前这里发生了海底火山喷发,凭空多出了一座山。 而该潜艇用的这一带的海底舆图还是1989年绘制的过时海图。船员们固然就不知道这里有座山,毕竟全世界大洋那么大,很难保证每个角落都能及时更新信息。 就此类撞击事故而言,核潜艇的伤害特殊大,由于它在水下的航速快;相反常规潜艇倒是安全得多,由于它在水下开得慢(速度仅为2-4节,和人的步行速度差不多),就算磕碰了也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类似的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的核潜艇水下碰撞事故实在有很多: 2001年,美国“格林维尔”号核潜艇撞沉了一艘日本渔船: 2009年,英国“前卫”号战略核潜艇与法国的“凯旋”号战略核潜艇在大西洋水下相撞。双方都没开自动声呐,瞎子撞瞎子: 2009年美国“新奥尔良”号核潜艇在霍尔木兹海峡与水面船船底相撞,把脑袋都撞歪了: 大海虽大,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蒙眼飙车久了总会碰到不测。以是想要依靠海底舆图来准确地导航,就必要经常去对目标区域进行测量,及时更新海底信息。比如说美国每年都会派海洋测量船来测绘南海海底舆图 总结下来核潜艇撞山无外乎有以下几个缘故原由,首先为了偷偷摸摸干坏事而不开自动声呐,然后: 1、潜得太浅,撞到水面船只 2、海图没绘制到这一带海底地形 3、海图没来得及更新这一带海底地形,而这里又突然凭空多了一座山 4、海图是更新了,可问题是这里不知道什么时间多了一个人造的庞然大物……比如说海上养鱼箱(段子) 那么养殖箱从布局上来说,有没有大概真的和在海底潜行的潜艇来个亲密接触呢? 如何防住潜艇? —————————————— 对付潜艇的关键固然就是发现它,而我们知道雷达波在水下无法传播,只能靠声呐来探测监听潜艇的噪音。 用来探求潜艇的声呐和潜艇上面的声呐实在差不多,都由自动声呐和被动声呐构成。
用自动声呐探测潜艇: 整个声呐按种类又分为: 球艏舰壳声呐: 安装在船首球鼻艏内,不过由于有自身机械振动干扰,相对来说探测距离不够远。“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硕大的球鼻艏里就装载了舰壳声呐。 拖曳式拖体声呐: 从舰尾放下一个水滴状的拖体声呐,用缆线连接母舰。母舰用缆线拖着声呐运动搜索潜艇。 拖体声呐远离母舰后可以避免受到母舰机械噪音干扰。 线列阵声呐: 母舰屁股后面开释一根长长的电缆线,线体内部有电子元件可以监听声信号。拖线阵列可以长达1公里,拖线越长,越容易定位潜艇位置。 拖体声呐和线列阵声呐一起使用的效果很好,只不过这么高的配置自然代价不菲。目前只有中美两国的海军舍得大量地在自己的兵舰上同时配备这两种声呐。 固然了,光靠海上力量还不够,反潜还少不了空中和海底的立体支援。 航空磁感搜潜 反潜机的“长尾巴”是磁非常探测仪,钢制潜艇在水下会有磁性非常,反潜机扫过发现磁性非常可以判断下面有潜艇。不过磁感应有用很近,只有不到1公里,反潜机必要反复犁地式的地毯式搜索才有几率找到潜艇。 声呐浮标 反潜机大概直升机可以在疑似敌潜艇运动海疆撒下反潜声呐浮标。声呐浮标可以海上漂流工作一两天,守株待兔式监听,当监听到水下有非常潜艇噪音的时间会发信号陈诉基地。 不过声呐浮标比力贵,而且是一次性用品,不到关键时间一样平常不舍得大量撒。 海底声呐阵列 (上图原作者:李彦)在海底铺设声呐缆线阵列,敌潜艇途经时间会被监听到。 总的来说搜索潜艇如同大海捞针,确实有运气身分,加入搜潜的军力越多,搜索密度越大,就越容易搜出来。说白了还是拼钱,有钱才能烧得起密集反潜网。 结语 ——————————— 由于美国一直不公布事故的原委,以是围绕此次潜艇事故的各种猜测估计还会持续一阵。不管是撞到什么东西,都阐明来了不是一两次了,次数多了才会碰上发交易外的概率。 要掩护我国的海疆,关键还是要看我们自己反潜部队的硬气力。段子大家听听图个乐就好了 目前中国正徐徐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近海密集反潜网体系,域外潜艇已经很难在我国的海疆掀起什么风浪;一旦战争发作,反潜力量的发作式投放就会让各路潜艇无所遁形。 不过南海的关键职位决定了纵然在和平常期,各方的水下博弈也不会克制。 客观上来说,潜艇在和平常期确实会有更多的运动空间,这是由于没有哪个国家会在和平常期每天烧钱去地毯式搜索自己的周边海疆。 以是在和平常期,对方的军用设备和我们的民用设备发生亲密接触的大概性确实是存在的。而南海一直都是中国渔民的传统作业区域,以是无论对方什么时间来,他们都要面临中国渔民构成的汪洋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