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俄两边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恢复军事商业合作,之后大批俄罗斯先辈军事装备进入国内,在显著提高我军战斗力的同时,干系单位也对其中的优秀型号举行了技术吸取大概仿制。鉴于中方在装备采购之前的充分准备,很多仿制或技术借鉴项目都比力乐成,其中名气最大的当属歼-11/16系列战斗机。鲜为人知的是,有这样一款装备,至今仍是队伍主力,采购时间跨度长达30年,前后采购数量超过300架,时至今日仍在追加新的采购订单,但中方对其仿制却遭遇了稀有的失败,这就是已成为苏俄“符号”的标记性装备——米-171直升机。 陆航米-171直升机主要用于突击运输 米-171的技术起源于苏联在1961年6月首飞的米-8直升机,由于结构简朴,性能可靠,数十年间的总产量超过8200架,广泛应用到苏联军队及民间的各个范畴,其中约4500架由喀山工厂生产(出口1700架),3700架由乌兰乌德工厂生产。1971年,米里计划局为米-8更换了新发动机,并重新计划了形状,推出了第二代米-8——米-8MT,也就是米-17。在随后的阿富汗战役中,米-17极为优秀的表现,让全天下见证了这款直升机的结实耐用的特性。 1985年,米里计划局进一步推出了第三代改进型号——米-8MTV,其出口型一开始被称为米-17V,后续型号被称为米-17-1V,这就是米-171的由来,而中方正是第一批米- 171的用户。其时,国内少量引进并钟爱有加的美制黑鹰直升机已经停止采购,而苏联米-171恰好能满足中方需求。不外,与购买24架黑鹰时的战战兢兢不同,中方第一次购买米-171就下了60架的订单,除了米-171性能可靠之外,还因为其代价着实是非常便宜。 美制黑鹰直升机曾备受陆航青睐 其时国内购买的第一批米-171直升机,单价仅300万美元左右,是美制黑鹰直升机600万美元的一半。而在收到这批米-171之后,队伍发现性能确实非常可靠,维护也很简朴,利用非常方便,并且其载重能力及搭载物资的种类也比黑鹰要强,只是在飞行速度和飞行高度上有所不及,但也基本满足中方需求。因此,陆军在2001年和2003年又分两次引进了总数60架的米-171(米-17-1V型、米-17V-5型),单价仍旧不超过400万美元。 必要阐明的是,这些米-171直升机全部是以民用名义进口的普通民用型号,不仅没有军用版的光电转塔、相应的电子探测装备及武器挂架,以致连油箱和飞行员座舱都没有钢板加固。中方在收到直升机之后,才对其举行了简易改进,从外观上来看,主要是加装了两个短翼挂架,具备搭载六个火箭弹巢,伴随地面攻击举行火力攻击的能力。在其时直-8生产艰难、直-9吨位较小的情况下,这100余架米-171,就成为陆军手中最有效的短距离空中投送和伴随空中支援火力。 武装版米-171火力很猛 到了2008年,国内直升机范畴不足的缺陷已经暴露无疑,使得国产直升机发展获得的资源蓦地增长,有关单位遂萌生了仿制米-171的想法。2009年,俄罗斯媒体报道称,中方正在组装生产米-171直升机。究竟上,其时由空军5701厂、俄罗斯生产厂家及国内制造厂,联合组建了蓝天直升机有限公司,最开始准备在俄罗斯的资助下组装生产米-171,并一度规划进一步发展到仿制生产的高度。但此后令外界大跌眼镜的是,国内在仅仅组装不到10架米-171(米-17V-5)之后就彻底放弃,转而专注于米-171的维护、保养等保障性服务,这种非常稀有的国产仿制失败案例,说起来有两个主要原因。 现在的米-171很少外挂武器 第一个原因,是由于俄罗斯卖出的米-171着实是太便宜了。按照俄罗斯收支口公司提供的数据,米-171在2003年的出口代价在320万到400万美元之间(具体代价按照不同设置举行浮动);相比之下,其时美国黑鹰直升机在国际上的售价在1200万美元左右,欧洲美洲狮直升机的售价超过1400万美元。当然,这只是米-171普通民用版本的代价,性能经过加强的军用版本米-171代价有肯定上浮,大概在500万到600万美元之间,但仍旧不及美国、欧洲直升机代价的一半。 米-171高原性能不错 这种代价巨大差别的原因在于,米-171秉承了苏联一贯追求简朴皮实的计划制造思路,主承力的框梁直接接纳大体积锻件对接,虽然重量比起精加工大了不少,但成本很低,而且制造简朴、结实耐用,倍受用户的喜欢。因此,在俄罗斯军工企业广泛比力艰难的90年代,米-171的生产企业反而过得非常润泽,以致出现生产出来的米-171,被早已期待的各国一抢而空的情况,其中性价比就是最主要的原因。而中方组装生产的型号,代价较之俄罗斯原版大幅上升,因此在经济上并没有继续仿制的动力。 粗犷的米-171非常便宜 第二个原因,在于米-171性能的局限性。米-171的性能经过上万架的检验已经非常可靠,但同时也意味着其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利用,基于60年代的初始计划严重制约了其性能的终极高度。而另外一种型号直-8(以法国SA321“超黄蜂”直升机为基础仿制改进),历经十余年的仿制研发进展较为顺利,且性能满足陆航必要,两者比力起来各有优势,米-171并非不可或缺。因此,在经历了经济效益上的失败后,对米-171的国产化仿制就此告一段落,中方重新走上了向俄罗斯直接采购整机的道路。 米-171虽好却也并非不可或缺 2009年,中方第四次向俄罗斯采购米-171直升机,这次是32架加强过高原飞行性能的米-171E,主要针对其时美制黑鹰直升机利用时间过长的题目,担负高原运输的重任。而队伍在利用之后发现,米-171E的高原性能确实非常可靠,因此在2012年又采购了52架米-171E,并在2014年全部交付。相比第一阶段采购的米-171,第二阶段的米-171E是强化高原性能的特殊改进型号,在国内高原面积大、空中运输困难的情况下,这些米-171E缓解了国产直升机可靠性不能满足需求的困境。因此,80余架米-171E的采购,并没有引起太大争议。真正让军迷感到不解的是,中方在2019年向俄罗斯一口吻采购了100余架直升机,其中就包罗68架米-171(含14架米-171E),以及18架经过升级的米-171Sh。在其时直-20已经批量服役的情况下,这项价值约10亿美元的军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一度成为质疑直-20性能的证据。但究竟上,直-20与米-171在陆航的定位用途完全不同。 高原地区的米-171E 从外貌上来看,直-20与米-171都是中型运输直升机,但两者的计划思路有着显着不同。直-20本质上是中方在长期利用美国黑鹰直升机的基础上,吸取其计划理念研发的一款中型通用运输直升机,主要是通过搭载全副武装的作战人员,伴随武装直升机或紧随厥后举行军事办法,突出高速性能和快速机动能力,因此在形状上显得紧凑流畅,机舱没有后方通道,人员及装备运输均需通过侧门收支。相比之下,米-171原型是配合苏联大规模地面作战思路的型号,除了运输人员及简易火力支援之外,还承担着运输轻型装备的任务,其机舱后部设有坡道,可以运输武装车辆及轻型装备(拆除座椅),对速度的要求不高。国内真正与米-171定位比力重合的其实是直-8系列直升机,更准确地来说,是其最新宽体改进型号直-8L,正是直-8L进度滞后和产能不足,才使得中方不得不于2019年再次大批采购米-171,而这也恰恰反映了国内在直升机范畴中存在技术和产能上的不足。 国产直-8L直升机 就目前来说,军用运输直升机型号最完善、利用经验最成熟的当属美国陆军,其运输直升机大抵上可以分为轻、中、重三个系列。其中,轻、中型主要承担不同级别的人员运输及伴随火力支援任务,而重型直升机主要负责重型装备,大概远距离、大批量人员的输送职责,其中最典范的就是CH-47重型直升机。而国内的发展思路与美国大抵相似,主要的题目在于,国内目前及短时间内并没有可用的重型直升机,但装备运输的需求又是天然存在的。因此,国内一方面在直-8基础上衍生出宽体型直-8L作为过渡,也为研发重型直升机积聚经验;同时,又向俄罗斯采购了肯定命量的米-171直升机济急,除了14架用于高原的米-171E,其余54架的采购都源于这一原因。 实际上,在国产重型直升机诞生之前,米-171将与国产直-8L一起承担运输“山猫”系列轻型作战车辆、伴随步兵办法的任务。为此,国内已经将早期型直-8与米-171混编,以实现车辆与步兵同时运输作战的理念,只不外现在是将这种作战思路展示的更加明白清晰而已。 米-171的后舱门方便轻型车辆收支 真正让人非常意外的是18架米-171Sh,这是俄罗斯在米-171基础上强化火力支援,主要是强化反坦克能力的武装运输型。究竟上,这也是国内总计购买的300架米-171中,仅有的18架军用型号。在目前国内已经有武直-10、武直-19等武装直升机的情况下,早已不复从前在米-171上加装火箭弹用于伴随支援的窘态。因此,一样平常认为采购米-171Sh主要是装备于特殊作战队伍,以包管在投送队伍的同时,能够伴随相应火力,尤其是反坦克火力支援。但鉴于这批米-171Sh的状况尚未向外界公开,具体的目的用途仍旧只是推测。 米-171Sh大幅度加强了火力 无论怎么表明,国内从1991年开始至今的30年中,持续不断购买俄罗斯米-171直升机是不可争议的究竟。前后总计超过300架的购买数量,使得米-171成为向俄罗斯购买整机数量最多的型号,加之近期传出还将采购俄罗斯卡-52K重型舰载武装直升机的消息,更凸显了国内在直升机范畴的最大短板——重型直升机。目前,直-9轻型直升机和直-20、直-8系列中型直升机,以及武直-10武装直升机已经构成了陆航的核心体系,其中又以直-20、武直-10性能最为优秀,也都是应用范围最广、灵活性最强的中型机。然而,仅仅有这两者是不敷的,就如同空军纵然有歼-20隐身战斗机,但仍旧必要歼-16、轰-20,以致运-20衍生型号辅助一样,无论武直-10和直-20的性能达到什么高度,都不可能分身全部任务,重型直升机在远距离作战任务和大件装备运输范畴的作用不可替换。国内之以是外购卡-52K重型武装直升机,以及米-171这种侧重型的直升机,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卡-52K是一款重型武装直升机 国内比年来在直升机范畴的发展敏捷,但仍旧无法与隐身战斗机范畴的成就相提并论,毕竟隐身战斗机的重要性,是任何直升机都无法比拟的,能获得的资源更是天差地别。国内在本身技术较为薄弱的情况下,选择能够实现的关键型号,譬如直-20、直-8L等,集中精力举行突破攻坚,也完全可以理解。但在重型运输直升机范畴的不足,以及带来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唯一有所欣慰的,是中俄合作的AHL重型直升机项目仍在蹒跚前行,这个腾飞重量38.7吨的机型后续如何发展尚待观察,但相比于美军CH-47、CH-53等重型机枝繁叶茂、蓬勃发展的态势,中国在重型直升机方面要走的路还很远。 中俄合作的AHL重型直升机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