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鞍华导演,马思纯、彭于晏主演的《沉香屑·第一炉香》终于定档10月22日,并且发了新的海报和预告片。 为什么说终于定档呢?因为很多人都以为它播完了。 有一次我们公司团建,谈到这部电影,我说没播,同事说已经播完扑街,赌三包辣条的结果是果然没播。我赢了辣条但并不高兴,毕竟作者跟导演都是我喜欢的人,不知道为什么凑到一起那么让人操心。 很少有哪部电影像“第一炉香”这样,从选角开始就承受巨大的质疑、酝酿巨大的失望,以至于“番外”消耗了观众过多的荷尔蒙,于是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没播跟播完一样,没看跟看了一样。 去年9月,出第一版预告片的时候,很多网友吐槽演员拉垮、出戏。 我不太赞成通过预告片去判断一部电影的好坏。觉得这么强的咖位,就算拍不出第二部《色戒》,应该也八九不离十,一定是预告片不行。 时隔一年多,第二版预告片出来,原来是我幼稚了。这部电影已经破罐子破摔到了什么程度?它彻底放弃了书粉,整体宣发上,根据观众对于第一版预告片的差评,做了市场下沉的调整。 既然你们都说马思纯适合演饶雪漫式的青春疼痛,咱们干脆按饶雪漫的作品处理。 张爱玲一生无后,马思纯可还有小姨呢,角色不适合剧本,改剧本就完了。我真是没想到有一天电影主创也开始“吃绝户”了。 一年前流出的电影宣传物料,至少还有黄海的海报是懂张爱玲的。在情欲与物欲的纠缠中,手如莲花,心似蛇蝎,华美的手镯更像一对镣铐,困住了葛微龙的一生。 如今这一版海报,主题变成了“给爱而不得一个纪念日”,讨好年轻观众的姿态,真是欺负年轻人没看过张爱玲。 许鞍华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把《第一炉香》定位为爱情电影,这个定位,不仅造成了选角不合适,而且导致这部电影如今只能破罐子破摔。 我其实特别不解,想拍爱情电影,为什么要选张爱玲的作品?她那么洞悉世事又那么聪明自恋,这样的人是不屑于让爱情做主角的,“给爱而不得一个纪念日”恐怕能让老太太起一身鸡皮疙瘩。 严格意义上,张爱玲的作品除了《小团圆》有几分像爱情小说,其它作品中爱情都只是配角。它是人性的一面照妖镜,是大时代中沉浮人生的短暂经历,更是教人做人的道具。 马思纯在综艺里,把《半生缘》演得过于爱情化,李立群老师就一针见血地告诉她,张爱玲所有的小说,都不是爱情小说,是通过残破的爱情,探讨旧时代女人的处境。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有没有爱情?有。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也有爱情,但你要把盖茨比拍成爱情电影,也得被喷成筛子。 电影好不好看,我先不下结论。可以肯定的是,许鞍华取了《沉香屑·第一炉香》中最讨巧或者说投资方认为最有市场价值的一部分。 美女与渣男的故事,中间夹着恶毒女二梁太太,这种言情小说的配置,容易拍也容易收割年轻人的流量。许鞍华的这个决策不能说错,甚至可以说明智,但就是聪明得很不张爱玲。 张爱玲的小说很难影视化,目前影视化做得最好的是李安的《色戒》。 《色戒》里当然也有爱情,但最终我们记住的不是爱情,而是剧中人物的每一个选择,以及选择背后命运的岔路。 选择是残酷的,因为我们必须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愈是乱世,代价愈大。爱情消解不了这种残酷,它只是幽暗森林中的一粒星光。 “你追求的东西越美,付出的代价越大,最终即使如愿以偿,也不再是当初的模样”是张爱玲小说的母题,《第一炉香》也不例外。 张爱玲说过,人生就像一袭华美的袍,里面爬满了虱子。 张爱玲是冷眼看人间的“捉虱人”。她笔下的人物,彼此挤压、伤害,偶尔亲近、取暖,呈现一种既凉又热、既丑还美的魔性蝼蚁美学。 拍张爱玲的电影,亦正亦邪方得圆满,但正不可太多,邪亦不可过盛,暧昧粘稠得刚刚好才行。 徐枫曾经邀请擅长拍文艺片的台湾导演侯孝贤拍《沉香屑·第一炉香》,侯孝贤说自己拍不来那么幽微的东西,并且强烈推荐王家卫,认为只有他能拍出《第一炉香》那种绕来绕去的风情。 许鞍华不是不好,也不是不可以拍旧香港、老上海,但从她过往的作品看,还是过于实在。她对于《桃姐》、《天水围的日与夜》等现实题材的作品拿捏准确,文艺青年群像《黄金时代》就拍成了流水账。 侯孝贤说自己适合拍朴素的电影,许鞍华同样如此,两位导演的区别是,前者知难而退,后者知难而上。 无论导演、演员还是我们普通人,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其实可以避免许多浪费与不适。 张爱玲在小说《茉莉香片》里写:香港是一座华美的但悲哀的城。而她笔下的香港,是无比华美的袍子上,长着壮志凌云的虱子。 七篇香港传奇小说,写尽7位女子的香港大冒险。她们与纸醉金迷却如浮萍一样飘于海上的这座孤岛一样,慢慢迷失在无根的物欲中。 《第一炉香》,情欲只是幌子,贪欲才是根本。葛薇龙一步步走向深沼,不是爱而不得,而是贪恋姑妈那样的人生:“一手挽住了时代的巨轮,在她自己的小天地里,留住了满清末年的淫逸空气,关起门来做小型慈禧太后。” 如果许导决定走捷径,把《沉香屑·第一炉香》拍成华美的爱情袍子,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她会选择马思纯与彭于晏,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两人的咖位和知名度在爱情电影里算是顶配。 马思纯拍青春爱情电影起家,虽然演技忽高忽低,但资源稳稳当当,还有当年也是许鞍华塞给她的半个金马奖在手。 彭于晏形象好、人努力,难得两岸三地导演都喜欢他,不仅演过陈木胜、林超贤、张艾嘉等知名导演的作品,更合作过张艺谋、姜文这样的中国顶级大导演。 许鞍华上一部剧情片《明月几时有》里,彭于晏也有份出演。一身正气的神枪手,这个角色很适合他,就是不太明白为什么许导能从这个角色身上,看出彭于晏可以演乔琪乔。 想想许导也不容易,如果不想费力冒险培养新人,年轻一点的男演员里,相貌与名气与彭于晏在一个level上的电影咖,还真想不出太多。 彭于晏最早也是靠青春偶像剧起家,《听说》、《我在垦丁天气晴》至今还是许多80后的青春回忆。 有人调侃许鞍华版《第一炉香》是“第一炉钢”,因为彭于晏、马思纯过于壮实。在我看来,这种“壮实”感,既不是彭于晏的肌肉,也不是马思纯不够瘦,而是两人身上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这两个年轻人不仅脸上有正义光明,身上更充满了奔向未知生活的活力,想演绎出旧香港上流社会的虚伪与孱弱、颓废与糜烂。确实很难。 马思纯、彭于晏不符合原著,俞飞鸿恐怕要加一个“更”字。 梁太太是什么人?年轻时宁愿与家人决裂,也要嫁给有钱的老头子。老头死后,她继承遗产,老幼通吃。床上既有相好十几二十年的老情人,也有亲侄女的小鲜肉同学。 与其说梁太太是一个女人,不如说她是一具被欲望支配的、毫无底线的行尸走肉。她如果不住在半山大宅里,就是《倩女幽魂》里的树精姥姥。 小说里最毁三观的情节,是梁太太劝乔琪乔跟葛薇龙结婚,让葛薇龙援交养他。 梁太太说:“你要钱的目的原是玩,玩得不痛快,要钱做什么?当然,过了七八年,薇龙的收入想必大为减色。等她不能挣钱养家了,你尽可以离婚。在英国的法律上,离婚是相当困难的,唯一的合法的理由是犯奸。你要抓到对方犯奸的证据,那还不容易?” 说这段台词的人,可以是惠英红,也可以是邬君梅,甚至可以是刘嘉玲,但俞飞鸿,她美丽的脸上只有美、仙、正义、正气,如果没看过原著小说,只看预告片,梁太太看上去就是一个阻止晚辈早恋的封建大家长。 更要命的是,梁太太还极度市侩,这可能是俞飞鸿更难驾驭的一面。 做个小试验,预告片里的这场床戏,梁太太勾引与葛薇龙互生好感的男同学,只要带入俞飞鸿的脸,大家是不是立刻出戏了? 马思纯、彭于晏、俞飞鸿本质上都属于正面型人格,与张爱玲的幽暗宇宙格格不入。 这三人都是随时会端出一碗鸡汤的人,而《第一炉香》里的人们,无不喝着迷魂汤,今朝有酒今朝醉。 演员与角色之间需要互相成就,再好的演员,演了不适合的角色,也会“硌得慌”。而演员与观众之间最好的纽带是一个“信”字,如果观众信,角色就成了,如果观众不信,用再多的演技也没用。 选择与角色贴合的演员,是影视剧成功的第一步,其次才是演技。 在写作上,张爱玲无疑是百分百的天赋型选手。她写《沉香屑·第一炉香》,不过二十二三岁。 张爱玲聪明到什么地步?她知道写一园子的花,不管用多少笔墨去描摹都很难惊艳;但如果是烂泥里的一朵花,必定惊鸿一瞥,过目难忘。 张氏小说往往全员恶人,她有本事将生命中最冷酷的东西,描摹得极为精致,竟莫名地让那些冷酷,生出些许的暖意。 演张爱玲小说里的人物,底色要冷、消极、颓废、充满不健康的苍白,生命之光只是他们人生意外的惊鸿一瞥。 这种消极气质,当年被汤唯、梁朝伟拿捏得死死的。可惜汤唯已经42岁了,上个月参加活动的照片虽然还是很美,但演少女葛薇龙恐怕困难。 年轻时的周迅,也适合葛薇龙。周迅与邬君梅的这张合影,是我心中完美的葛薇龙与梁太太。 而完美的乔琪乔,是他—— 是他—— 还有他—— 然而这些美人啊,即使最年轻的邱泽,今年也40岁了。 一代人正在老去,而总有人还在年轻。虽然我并不喜欢,却理解许鞍华的选择。 无论是她还是她背后的资本,一方面想蹭张爱玲这个“老”IP的流量,另一方面又担心适合张爱玲作品的演员与观众都已步入中年。而资本总在教育创作者,年轻人才是消费的主力。 在经典与市场之间,主创团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市场。 但有时候人算不如天算,你以为你知道韭菜心里想啥,却不知道韭菜不仅更新换代,而且不断成长,更大的可能是,他们对张爱玲根本不感兴趣,甚至马思纯、彭于晏都是明日黄花。 韭菜的花心程度,是远远超过韭菜花的。 艺术创作者的痛苦在于他们必须拿出真心,而无捷径可走。如今看来,许鞍华的《第一炉香》似乎尴尬地骑在了书粉与颜粉、经典与爱情、中年人与年轻人之间,既没讨好到左边,很可能也无法俘获右边人群的心。 希望《第一炉香》采用的这种“自毁式”的宣传手法,是一种先抑后扬,电影上映能有惊喜。经历了去年的《喜宝》,真的不想再看到自己喜欢的作品,一旦影视化就面目全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