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2月5日,科林·鲍威尔(Colin Powell)在联合国大会上,展示了一个装着白色粉末的小瓶子,信誓旦旦的作证,这就是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样本。 也正是从这一天,他戎马一生积累下的荣耀,逐渐灰飞烟灭,以至于当鲍威尔去世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普京总统后来的那个“洗衣粉”的段子。 结果有人讽刺说,这试管里面如果确实属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样本”,鲍威尔可算太心大了,都没做个防护,戴个手套口罩啥的。 到了2004年12月,此时,阿富汗、伊拉克从表面上看,均被美军成功控制,大boss小布什也已经确认连任,鲍威尔却主动提出了辞职。 这番操作,似乎有点像老天子留下的顾命大臣在看到小天子长大后,主动告老还乡一般。 老实说,鲍威尔的一个鲜明的性格特征,用个很“中国”的词汇形容就是.....“忠君”。 鲍威尔在老布什政府时期受到过大力提拔,曾是海湾战争中非常刺眼的美军高级指挥官,他先是提拔了四星上将,后又被提拔为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黑人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在奥巴马总统之前,他就是美政府行政级别最高的黑人。 老布什和鲍威尔 以是,对于有知遇之恩的布什家族,鲍威尔特别忠诚,从老布什到小布什政府,都相当的尽心尽力。即便跟拉姆斯菲尔德、切尼这些小布什“鹰派”的内阁大佬比,鲍威尔是一个相对另类的“鸽派”。 这也是为什么鲍威尔曾经表现出令人迷惑的两面特征——一方面是战前不断尝试劝和,但一开战就会全力以赴,做到极致。 在华盛顿的高官中,军方和政界都曾风光无穷的鲍威尔,他老人家的起点,却是相当低的。 可以说,鲍威尔就是真正吃过“美国梦”红利的这代人。 鲍威尔的老爸来自加勒比海的牙买加(当时还是英国殖民地),在老家日子过得非常艰难。上世纪30年代,为了能吃上饱饭,老鲍坐着运香蕉的船偷渡到了美国,并结识了同为牙买加移民的鲍威尔的老妈。 这对黑人夫妇最终成功入籍了美国,老鲍在航空公司做保安,他的妻子是一名缝纫女工,再加上种族歧视的大环境,老鲍一家属于当年“打工人”里的中低收入群体。 1937年4月,科林·鲍威尔出生在了纽约的一个黑人贫民社区。 从小,鲍妈就对鲍威尔要求非常严格,教导他“知识改变运气”这类的道理。 当周边的很多同龄非洲裔青年整日游手好闲玩社会的时候,鲍威尔总在闷头读书,思考人生。 可惜的是,费了大劲,鲍威尔只上了一个纽约市立大学。 要说这个纽约市立大学,也并非一些网文说得那么不堪,它是纽约市的公立大学系统的总称,是美国第三大的大学系统,还出过十几名诺贝尔奖获得者。 纽约市立大学,成立于1847年,历史悠久 一般说的那个毕业等于失业的纽约市立大学,指的是里面的6个两年制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雷同于咱们的国内大学下属“继承教育学院”里面的成人函授大专。 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区社区学院,这样的社区学院,文凭含金量就低很多了 而鲍威尔读的是四年制的工程类专业,正经的全日制本科。 此时的美国,对公立教育非常上心,像纽约市立大学,每年只象征性地收取10美元的学费,但教学质量和学习环境还是相当不错的。 显然,正是曾经那套接近于免费的优质公立教育,成为了鲍威尔的“美国梦”的起点。 在大学阶段,鲍威尔加入了学校的预备役准军事组织“潘兴步枪会”。由于表现突出,他被特招到了美军现役部队,开始了长达35年的军旅生涯。 此时的鲍威尔正赶上朝鲜战争后,美军取消种族隔离,在军队系统中逐渐实现平权的第一波改革。 鲍威尔算是最早享受到了黑白混编的政策福利的有色人种美军。 他先是在美国驻西德部队服役,后来又参加了越战。 越南的美军兴致勃勃的观看劳军表演——台下的大兵们种族、肤色各异 在越南险象环生的丛林中,什么种族、肤色、家庭背景和收入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鲍威尔战场表现非常出色,一路开挂,成功引起了上级领导的关注。 他被送到了美国军方最高学府国家军事学院深造进修后,开始不断升职。 1979年6月,鲍威尔成为了准将,1986年官至中将,1989年4月被任命为美国陆军司令部司令,提拔为四星上将,他也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黑人四星级上将。 1989年10月1日,52岁的鲍威尔正式就任参联会主席。这使得鲍威尔成为美国最年轻的参联会主席,也是第一位有色人种的参联会主席。 1991年的海湾战争,美军震惊世界的“沙漠风暴”行动,其背后的主要策划、指挥者之一,就是鲍威尔上将。 1991年,时任美国总统老布什授予鲍威尔总统自由勋章 这场战争让美国摆脱了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全国人民的“越战综合症”,为美利坚民族“重塑”了自信,向全世界骄傲的展示了美国超前的信息化装备和战法战术。让美国人的对手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令人窒息的压迫感和不安。 尴尬的是,鲍威尔堪称励志典型的个人奋斗经历和那些光辉的历史战绩,估计都不会有太多人记得住,而令他真正流传后世的,最终还是那个著名的“洗衣粉”试管。 有句话,细品品,说得还是挺有道理的——美国人中最不愿意开战的,其实就是美军。 政客们坐在白宫、国会的办公室,磨磨嘴皮子,动动笔杆子就能“辅导江山”,他们不在乎战争有多惨烈,反正又不要亲自上前线。 军火集团们,则更是唯恐天下不乱,自己接不到订单。 2002年10月,美国总统布什在白宫签署了美国国会通过的授权总统对伊拉克使用武力的决议 只有真正要拉去打仗的军人,他们见识过战场的血肉横飞,经历过一个个战友消散在自己身边。因为了解,以是,他们对待战争才更加谨慎。 尤其是去过越南战场的美军官兵,很多还都出现了精神问题——他们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何而战,眼瞅着兄弟们一个个被神秘的敌人杀死,看着倒在血泊中的越南平民,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恶心。 以是,在本世纪初的小布什政府时代,在对伊拉克开战的问题上,相比拉姆斯菲尔德、切尼这些“鹰派”政客,职业军人出身的鲍威尔,曾被归为了“鸽派”。 由此还诞生了著名的“鲍威尔主义”——除非符合美国国家长处、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否则绝不动武,尽量采用外交手段解决。 结果,这还曾被白宫同僚们讥讽为了“软蛋”。 鲍威尔夫妇,他的妻子曾经试图阻止鲍威尔从政,她说——这是一个肮脏的行当 那时,小布什政府內部主战派政客占了明显优势,他们不断强化着这么一个认知——如果不去开战,就等于你站在了可怕分子和反人类的独裁者那边。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的军火供应商也极度渴望通过战争去获得长处,派出了游说集团忽悠国会议员和各大媒体支持对伊拉克发动战争。 很明显,以上这两个长处团体,鲍威尔一个都搞不定。 而作为主管外交的国务卿,当联合国要求美国代表去表明战争原因的时候,美国国内的长处集团赶紧把鲍威尔推到了最前线。 后来鲍威尔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曾经写道,当前去去联合国安剖析表明的前一天,中情局局长曾拉着他彻夜长谈。 就这样,出于阵营的限定和职位的“责任”,更为了保障当年美国长处集团的需求,鲍威尔不得不做出这个严重损毁美国信誉度和个人人品的举措。 在安剖析拿着“试管”发言后,有人递给鲍威尔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科林,你讲得很好。” 最终,在小布什政府确定连任后,鲍威尔提出了辞呈。 在之后的美国总统大选中,鲍威尔更是多次出乎意料地选择了为民主党政客背书。 共和党元老鲍威尔和民主党总统奥巴马相谈甚欢 实际上,正如前面讲的那样,鲍威尔的“忠诚”,更多的是对于布什家族的“回报”,而那段国务卿经历,则让他似乎对共和党失去了信心。 历来,按照美国的老规矩,美国的军政是要分开的,不得互相影响——现役军人禁止出任议员或担任政府公职~军人要从政必须先退役。 好比,二战后,计划竞选总统的艾森豪威尔将军,就主动脱下军装,先去哥伦比亚大学当起了一阵子校长。 脱下军装的艾森豪威尔换上西装变身政客 刚脱离军籍艾森豪威尔,还属于一位无党派人士,一时间成了民主、共和两党争先拉拢的对象。1951年,权衡再三之后,他选择加入了共和党,并顺利赢得了次年的总统大选。 因此,在这种特殊的制度设计和传统文化的制约下,一些美国职业军人,对于政党和权术方面的议题,并没有特别强烈的激情。 当然,这其中也有例外,好比西点军校毕业,当过四年军官的特朗普政府最后一任国务卿蓬佩奥,就曾经大大方方的在美国得州农工大学的演讲中“自豪”的承认——我曾担任美国CIA局长~我们说谎、我们欺骗、我们偷窃,我们还有一门课程专门来教这些。这才是美国不断探索进取的荣耀。”如此厚颜无耻,令人瞠目结舌。 跟从没上过战场的蓬佩奥相比,鲍威尔对于美国政府习以为常的说谎、欺骗和偷窃,内心显然还是很不安的。 2005年,鲍威尔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说:“这是一个污点......我是把它展示给世界的人。这将始终成为我人生履历的一部分。从过去到现在我一直都为此而痛苦。” 2011年,“911事件”10周年之际,在接受半岛电视台采访时,鲍威尔曾经表示,他后悔提供了帮助美国开战的误导性情报,再次承认这是 “我(人生)记录上的一个污点”。他说,美国情报部门引用的很多消息来源都是错误的..... 半岛电视台采访采访截图 但同时,鲍威尔在各种场合又坚持认为,总的来说,美国 “还是取得了很多成功”,因为 “伊拉克那个可怕的独裁者已经不复存在了”。 其实,当年鲍威尔拿着试管在联合国做演讲的时候,他肯定充分意识到了,这不仅关系着美国的信誉和形象,也会深刻影响到他本人的以后的声誉。 只是,组织上分配的任务,作为美国外交事务负责人的鲍威尔国务卿,又怎么能轻易说“不”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