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织里资讯 首页 新闻资讯 军事新闻 查看内容

1984年卫星突发“高烧”,孙家栋越权给卫星“翻身”:责任我来担

2021-9-10 16:24| 发布者:我说| 查看:94| 评论:20

摘要: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卫星”到“北斗导航卫星”,孙家栋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与变迁,成为我国国防与科技发展的中流砥柱。世人震惊于这位“航天”大总师的成就,却并未了解到背后的辛酸
1984年卫星突发“高烧”,孙家栋越权给卫星“翻身”:责任我来担

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卫星”到“北斗导航卫星”,孙家栋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与变迁,成为我国国防与科技发展的中流砥柱。

世人震惊于这位“航天”大总师的成就,却并未了解到背后的辛酸与无奈。卫星发射失败、几十年如一日的寥寂与坚守……航天事业是孙家栋的责任,更是他崇高灵魂的终极归宿。

少年立志

自少年起,孙家栋的成功之路就十分崎岖。他曾经是不折不扣的“左撇子”,因此备受嘲笑,自此,孙家栋开始苦练右手写字。

1947年,解放战争发展如火如荼,锦州形势危急,孙家栋被迫辍学。1948年9月,东北恢复和平,孙家栋前往哈尔滨求学。一次意外的经历,让孙家栋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1984年卫星突发“高烧”,孙家栋越权给卫星“翻身”:责任我来担

1950年,孙家栋所在的哈工大的向导忽然宣布:新中国空军正在招飞行员,如果想要参军,可以前往北京试一试。亲眼目睹解放战争炮火纷飞的场景,孙家栋在心中埋下了一颗强国的种子。

少年心怀热血,毅然踏上了空军之路,自此,孙家栋便开启了自己7年的飞行生涯。

日后回忆起参军经历,孙家栋总感叹于自己曾经的运气。学校向导宣布招飞信息,正值春节,孙家栋原本计划回家过年,因为记挂学校食堂的美味红烧肉暂缓归家,却意外得知了空军消息。

孙家栋收拾行囊匆匆出发,甚至来不及同家里人打招呼,终于赶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顺利参军入伍。

1984年卫星突发“高烧”,孙家栋越权给卫星“翻身”:责任我来担

1957年,孙家栋凭借着优异的成绩,成功当选为中国第一批空军学员,前往苏联留学。同年,毛主席前往苏联进行访问,在莫斯科进行了演讲。

也正是在那里,毛主席留下了“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的至理名言。

亲耳听到毛主席教诲的孙家栋十分震撼,内心更是热血沸腾。自此,孙家栋下定决心:为国家建设贡献终身。是以,孙家栋努力学习,在苏联期间获得了金奖章。

建校期间,苏联获得金奖章的人,也不过只有12个,临近毕业的那一年,孙家栋成为第13枚奖章的获得者。

研究之路,一波三折

学成归国后,孙家栋进入国防部,研究导弹。最初在苏联的资助下,中国导弹研究有条不紊地展开。

1984年卫星突发“高烧”,孙家栋越权给卫星“翻身”:责任我来担

然而1960年,中国与苏联的关系持续恶化,苏联撤走了在华专家,我国的导弹研究事业也陷入停滞。假如继续依赖苏联,将是中国导弹研究之路的夭折。为今之计,唯有破釜沉舟。孙家栋临危奉命,率领中国导弹研究员们,走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

最初,中国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更没有精良的装备。孙家栋带领着其他研究员日夜奋战,几乎废寝忘食,终于还原了导弹数据,只有如此,研究工作才能进一步推进。

皇天不负有心人,在众多科学家的努力下,“东风一号”发射成功,众人奋发不已。自此,中国导弹研究彻底告别了曾经的空白期,迈入了新的阶段。

1984年卫星突发“高烧”,孙家栋越权给卫星“翻身”:责任我来担

而今迈步从头越

10年导弹研究生涯,孙家栋率领其他科研人员创造了无数的辉煌成就,或许就连孙家栋自己都没有想到,有一天,所有的研究工作需要从头开始。

事实上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就已经计划研究人造卫星。然而那时技术条件有限,人造卫星研究只能暂时被搁置。

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已经积累了众多新型武器的研究经验,人造卫星计划便再次提上日程。于中国而言,研究人造卫星完全是一个陌生的范畴,相关专业人才更是接近于零。既然如此,中国便只能自己培养。

1984年卫星突发“高烧”,孙家栋越权给卫星“翻身”:责任我来担

1967年,钱学森亲自点将,将孙家栋调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究。此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前往一个完全陌生的范畴,放弃自己曾经的研究,这样的安排难免有些残酷。对此,孙家栋并无任何怨言,正如他所说:“只要国家需要,就去做!”

那时,世界上能够独立制造人造卫星的只有四个国家,中国必须在激烈的航天范畴抢占先机。是以,我国确立了三年后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目标。

接到任务,孙家栋敏捷制定了计划,从各个范畴挑选本领强的人才,2个月后,我国组成了一支全新的造星队伍。

18位心怀梦想与热血的青年投入到人造卫星的研究中,他们慢慢摸索经验,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过程。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那一刻,中国人民奔走相告,举国沸腾。

1984年卫星突发“高烧”,孙家栋越权给卫星“翻身”:责任我来担

1974年,孙家栋和战友们经过几年的攻坚克难,终于自主研发了遥感卫星。11月5日,“长征二号”火箭已在发射场蓄势待发。孙家栋怀着激动的心情发布了发射命令,卫星随即升空,却在上升过程中忽然失去了控制。终极,卫星坠毁于荒漠,只剩一片残骸。

卫星发射失败,于众多研究人员而言,是无比残酷的现实。卫星发射之前,人们曾经立下军令状,研究不成,以命相抵。

卫星坠毁后,所有研究人员震惊很久才缓了过来。正如孙家栋所说:“掉下来,就离你几百米,脑筋里没有一丝一毫的想法。那时候就傻眼了,就蒙了,没有想到这个东西搞上去还会下来。”

望着卫星坠毁时砸出的坑道,人们感叹道:“这个坑是我的,我准备埋在这里了。”

1984年卫星突发“高烧”,孙家栋越权给卫星“翻身”:责任我来担

一直以来,发射失败的遥感卫星都是包括孙家栋在内的中国导弹研究专家的噩梦和无法弥补的遗憾。悲痛只是暂时的,对“一雪前耻”的渴望才是科研人员们接下来的奋斗目标

为了找到失败的原因,孙家栋和其他研究人员行走于茫茫荒漠之中,将卫星的残片收集起来。彼时春寒料峭,荒漠中气温骤降,一路走下来,战士们的身体都已经冻僵。身体上的痛苦尚且能够承受,心理上的压力更加无法疏解。

科学家们徒手挖出埋在沙漠中的残骸,流着泪,忍着痛。孙家栋和其他科研人员必须将破碎的卫星重新拼接起来,这是他们找到失败原因的唯一机会。

1984年卫星突发“高烧”,孙家栋越权给卫星“翻身”:责任我来担

后来,孙家栋反复检查,发现导线的最后一米发生了断裂,这才导致了整个发射任务的失败。孙家栋和战友们痛定思痛,以更加严谨的态度投身于进一步的研究之中。“质量就是生命”,这是以牺牲“长征二号”为代价,给孙家栋带来的警醒。

研究队伍的主心骨

在中国航天研究范畴,孙家栋是技术总负责人,也是整个造星团队的主心骨。“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后,孙家栋又陆续率领团队发射了返回式卫星、遥感探测卫星等。

随后,孙家栋率领团队投入到通信卫星的研究中。

1984年4月8日,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发射成功,我国航天范畴再添新突破。然而此时孙家栋发现,通信卫星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在移动过程中,卫星上的蓄电池失控,产生了卫星“持续高烧”的征象。

1984年卫星突发“高烧”,孙家栋越权给卫星“翻身”:责任我来担

蓄电池是整个卫星的重中之重,持续发烧绝不是小事,如果不尽快解决,整个卫星都有可能就此陨落,众多专家们不禁慌乱起来。

千钧一发之际,孙家栋稳定住军心,敏捷与其他人商量,制造出解决方案:对卫星进行大角度的位置调整,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翻身”。

显而易见,这样的决定太过冒险,一旦失败,卫星将会坠落,损失无法挽回。孙家栋的大胆假设让众人陷入犹疑不定,如果翻身失败怎么办?即便翻身成功,持续高烧征象依旧没有改变怎么办?

按照规定,孙家栋如此大的动作应该征求上级的同意,然而卫星发烧依旧在持续,一套审批流程竣事,或许已经来不及。

1984年卫星突发“高烧”,孙家栋越权给卫星“翻身”:责任我来担

深图远虑后,孙家栋大手一挥,发布命令:将卫星的角度调整5度。众人纷纷规劝:这样忽然的决策不符合规定。孙家栋却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责任我来担!”

4月16日,卫星调整后,按照原定计划移动到东经125度上空,发烧征象消失,转危为安,众人着实松了一口气。孙家栋临危不乱,冒着极大的风险,赢得了这场豪赌。

在其他航天人的眼中,孙家栋是不可或缺的存在。科研人员奉命在西昌进行卫星发射,却在检查过程中发现了轻微碰撞。

1984年卫星突发“高烧”,孙家栋越权给卫星“翻身”:责任我来担

那时孙家栋正在北京,队员们一时间不知如何处理,只能给远在千里之外的孙家栋打电话。孙家栋接到电话后紧急从北京返回西昌,前往卫星试验场查看。他钻到卫星下面,仔仔细细地对碰撞处进行研究。

“没事,卫星还能用!”孙家栋话音刚落,队员们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了下来。自孙家栋成为航天总师后,队员们已经习惯于对孙家栋的依赖。正如他们所说:“只要孙老在,就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

盛世的“自我牺牲”

孙家栋常说,自己从事航天研究几十年的时间,亏欠最多的便是自己的家人。从业数十载,孙家栋日日埋头于荒漠戈壁,家中的所有事情都由妻子一人打理。每每提及此事,孙家栋的眼中总是充满着感激。

1984年卫星突发“高烧”,孙家栋越权给卫星“翻身”:责任我来担

1959年,孙家栋与同事计划前往颐和园嬉戏,便来到同学刘恩光的家中借相机。刘恩光的妻子见到年轻有为的孙家栋颇为欣赏,向他介绍了自己的同学:魏素萍。

望着照片中那个笑意盈盈的姑娘,孙家栋第一次明白了一见钟情的奇妙感觉。

刘恩光的妻子见到孙家栋愣神的表情,自是欣喜不已,便将魏素萍的联系方式留给他。孙家栋考虑很久,鼓起勇气给魏素萍写了一封信。孙家栋同样年少有为,魏素萍有所耳闻。二人通过书信联系,一来二去便熟悉起来。

一个月后,孙家栋前往哈尔滨,与魏素萍晤面。那时孙家栋工作繁忙,只与魏素萍相处了20个小时的时间。也正是这20个小时,让两个人坚定了在一起的信心。

3个月后,魏素萍从哈尔滨跋山涉水,来到了孙家栋的身边。

1959年8月,魏素萍与孙家栋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那时孙家栋从事的工作是国家的高级机密,魏素萍只知道丈夫在部队工作,其余的信息少之又少。

后来,中苏关系持续恶化,中国导弹研究进入关键期,孙家栋常常出差,也只能靠与魏素萍通信寄托思念。

1984年卫星突发“高烧”,孙家栋越权给卫星“翻身”:责任我来担

1962年,孙家栋回到北京,得知一家人即将团圆,魏素萍欣喜不已。魏素萍没有想到,短短几天之后,生存的平静便再次被打破。深夜,家中的电话铃声响起,孙家栋接了起来,不一会儿就面色紧张。孙家栋用眼神表示,魏素萍冷静走出卧室。

尽管魏素萍并未言语,内心却十分失望,夫妻二人如此不坦诚,又何谈未来?随后,孙家栋意识到了自己妻子情绪的变化,却因为国家保密规则,无法将此事告知。

第二天起床,孙家栋看到妻子如往常一样准备好早餐,感动不已。夫妻二人的默契,魏素萍的善解人意,不需过多言语。带着妻子的明白,孙家栋继续投身于导弹的研究工作。

1984年卫星突发“高烧”,孙家栋越权给卫星“翻身”:责任我来担

1967年,孙家栋奉命开始研究地球卫星。造星工作刚刚展开,孙家栋夙兴夜寐,几乎无暇顾及家中之事。魏素萍即将临盆,孙家栋没有陪伴在身边。魏素萍难免埋怨,望着孙家栋憔悴的面容,却还是心疼不已。

1985年,“长征三号”的壮举在电视台循环播放,与他相伴30年的魏素萍,第一次知道孙家栋的具体工作。1999年,国家为孙家栋颁发了“两弹一星”的荣誉勋章,孙家栋将它挂在魏素萍的胸前。孙家栋的所有荣誉,皆是两个人的共同荣誉。

2004年,已经75岁的孙家栋再次挂帅出征,担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他同其他科学家一起,制定了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实施计划,明确了未来月球工程的目标、方向。

1984年卫星突发“高烧”,孙家栋越权给卫星“翻身”:责任我来担

2007年,在孙家栋等一众科学家的努力下,“嫦娥一号”成功发射,举国欢庆。没有人知道,付出众多心血的孙家栋独自一人走到角落,悄悄抹起了眼泪。50年航天之路,孙家栋背后的辛酸,只有他自己知晓。

2009年,80岁的孙家栋收到了钱学森的贺信。信中说:“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战告捷起,到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您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如今的孙家栋已经90多岁,依旧奋战在中国航天一线。7年飞行之路,10年导弹研究,50年航空探索,孙家栋将自己一生的时间交付给国家。

世界惊叹于中国航天几十年来飞速发展的成就,而辉煌背后,是无数同孙家栋一样,坚守着的大国脊梁。他们,原本就是古迹本身。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wx_t0o5JOG6 2021-9-20 09:08
孙老是中国航天工业的元勋,是中国航天工作者的榜样。[赞][赞][赞][赞][赞]
引用 幸福雪儿 2021-9-19 09:22
这才是青少年应追的星啊!
引用 幸福雪儿 2021-9-19 07:04
伟大的科学家,祝孙老健康长寿!
引用 幸福雪儿 2021-9-18 10:17
处理故障最重要的是知识,在充分了解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去分析就会在大方框图中找小方框图,最后验证故障点。如果不充分的懂工作原理,那就是盲人摸象。
引用 月亮潮汐 2021-9-18 09:52
这才是国宝!
引用 我说 2021-9-17 19:40
为了国家牺牲自我向孙老至敬!
引用 wx_Lz0G9yHl 2021-9-17 14:31
不愧姓字家栋,国家之栋梁!!!
引用 wx_Lz0G9yHl 2021-9-16 09:16
孙老,国家栋梁
引用 wx_t0o5JOG6 2021-9-15 16:29
向孙老致敬![赞][祈祷][玫瑰]
引用 wx_Lz0G9yHl 2021-9-15 15:17
什么是中国的脊梁?这就是!
引用 幸福雪儿 2021-9-15 13:59
人民的脊梁,中国的脊梁
引用 wx_Lz0G9yHl 2021-9-15 11:59
一看孙老就是埋头苦干的忠厚人,向您致敬!祝您身体健康!
引用 wx_Lz0G9yHl 2021-9-15 11:18
你们的贡献。世人不会忘记。[祈祷][祈祷][祈祷]
引用 幸福雪儿 2021-9-15 10:41
这样的军事科技专家应该享受国家级待遇
引用 我说 2021-9-15 10:04
狭路相逢勇者胜,担者更胜!祝孙老爷万寿无疆!
引用 我说 2021-9-14 11:51
中小课本应多宣传这样国之栋梁
引用 我说 2021-9-13 18:51
老人真真是中华人的骄傲!
引用 wx_Lz0G9yHl 2021-9-12 14:56
一代航天界泰斗,您们的丰功伟业铭记史册!
引用 幸福雪儿 2021-9-11 09:18
航天事业是他的责任,更是他崇高灵魂的最终归宿。致敬!
引用 wx_t0o5JOG6 2021-9-11 07:32
孙老是中国航天人支柱。是中国的骄傲。

查看全部评论(20)

图文热点

  • 寻忆织里画虎大师吴寿谷
  • @浙E车主,最新消息!明年继续免费!

热门推荐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