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她就活出了女性自由的范本。 一句“中国女人可以更美”,为中国女性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她叫靳羽西。 01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庆典,美国电视台将同步直播,这是中美汗青上史无前例的合作。 可美国电视台的制作人冒了一身盗汗:他发现卫星传来的阅兵仪式的测试信号里,一句英文都没有。 而彼时离庆国大典只剩最后2天。 他急忙找到靳羽西,问:“你能不能做我们现场直播的英语主持?” 自3岁在香港长大的靳羽西只会粤语,对平凡话一窍不通。 这项高难度的使命,换其他人可能直接摆烂,但她却在短短2天内,把所有涉及的内容背得烂熟于心。 于是国庆当天,无数与祖国阔别多年的老华侨,一边听着讲解一边潸然泪下,而靳羽西不仅收获了华侨同胞的一致好评—— 还收到了中央电视台的橄榄枝,极力邀请她制作、主持一档为国人拓展视野的节目《世界各地》。 时机千载难逢,却也困难重重。 由于当时中央电视台实在太穷,甚至都没钱报销往返世界各地录制节目的经费。 相当一个「钱少事多」的烫手山芋,换谁也不肯意干。 但偏偏靳羽西答应了,而理由很简单:“我想拿出有生命力的作品,我就要用我的生命去干。” 她在燃烧生命的同时,经费也在燃烧:拍摄要配最好的,团队要用最好的。 在当时很多人看来,这不叫魄力,而叫「乱花钱一女的」。 在拍摄的两年半里,靳羽西踏遍5大洲25个国家,整个团队永远在时差中,总在路上马不停蹄,总在与时差抗衡。 于是饿了啃蔗,困了睡车里。 不仅路途颠簸,预算窘迫,中间还有语言的隔阂,摆着优渥的工作不做,却跑去受苦受累。 越来越多人觉得,她不仅年轻,还很傻。 只有靳羽西相信自己能做到: 经费不足,她开创了央视商业广告的先河,拉来了适口可乐、宝洁、祥瑞等等赞助商,雀巢也借此成功落地中国市场。 路途颠簸,她便跟官方联系,团队在英国拍摄时,更是得到了住宿、交通等全方面的待遇。 这时团队猛地意识到: 眼前这位小姑娘,会做生意、会打交道,她不是盲目地挑衅自己,她挑衅的是人们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固然她的心里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以至于《世界各地》首播当天,靳羽西刚看完前30秒的开场,就已经哭成泪人,个中辛酸只有她自己知道。 直到现在,还有当初收看节目的观众袒露:“我是由于她才想走出去看看世界。” 《纽约时报》在后来评论道:“很少人能把东西方两种文化融为一体,但靳羽西小姐凭她的智慧和风度做到了。” 人红是非多,枪打出头鸟,在靳羽西成名后,质疑声铺天盖地而来: “3岁就能在香港生活,肯定很有钱吧” “那个时代能去美国的,家境肯定不会很差啊” 但事情的真想并非如此: 靳羽西出生在广西桂林,3岁靳家定居香港时,还被歧视为二等公民。 靳羽西16岁赴美求学时,身上只有150美元。然而八十年代1美元约等于现在20美元,按现在汇率计算,八十年代150美元也只不过是现在18000人民币而已。 靳羽西之所以能这么「傻」,是由于她有一个非常好的父亲。 靳爸爸是一位艺术家,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当艺术家,家境并不厚实。换其他父母,家里穷要么让孩子死读书,要么赶紧让女儿出嫁拿彩礼—— 只有靳爸爸这样跟女儿说: 永远不要做第二个登月的人,由于人们只记得第一个。你想做什么就去做,即使是没人做过的事情,你都可以去做。 父亲对女性突破传统陋习的观念,给予了靳羽西从小应有的恭敬和培养。 也由于父亲那句话,让靳羽西在每一次“傻乎乎”的挑衅中,不仅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也启蒙了越来越多中国女性。 她被美国盛赞为「当代马可·波罗」,是「中国最有名的女人」,取得了连马爸爸也无法追赶的成就。 02 如果说主持节目只能算个人荣誉,那么开创中国第一个化妆品牌,启蒙中国女性对美的自信,才是她作为标杆的开始。 在长达20年的春晚镜头里,你总能在一堆黑色服装中,看到一位时尚优雅、妆容精致的女性向观众展示一种「东方美」的自信。 这夸张的差距让电视经验老道的她也察觉出端倪:彼时女性身上之所尽是黑、白、灰的色调,不是由于她们不勇于尝试,而是不守旧的观念让她们不敢绽放自己的魅力。 于是她向全国女性发出调盘问卷:你们想不想让自己变好看一点? 结果只有一个统一答案:想! 她开始到各地举行讲座、出书,普及女性根本礼仪和交际规范,教各人化妆的本事和色彩知识,手把手叫醒中国女性对自身独一无二的魅力与自信。 她的外国丈夫表示不解:“全中国都没有女人用化妆品,你为什么要做?” 而靳羽西的回答非常坚定:“正由于没有人用(才需要去做)。能用小小工具把脸上不满意的地方改掉,那还有什么不能改变呢?” “中国女人可以更美!” 但频繁往返于纽约和北京,时差导致她身体衰弱,常常发着烧忍受呕吐欲的折磨。 更难的是,当时全世界的美妆都是欧化的,市场上根本就没有适合亚洲人的美妆——于是她投入大量资金研发,还要亲自测试,那段时间靳羽西的脸上隔三差五就长水泡。 是的,她很傻,但当她作出第一只口红,拍下照片递给病床前的母亲时,靳妈妈固然说不了话,可还是用力握着女儿的手—— 1992年,「羽西」化妆品一经问世,慕名而来的人几乎踏破门槛,以至于上海不得不出动警力,控制汹涌的人潮,销量更是居高不下。 再后来,九十年代的中国大街上,在那个胭脂仅属于高官达人的年代,由于靳羽西对传统枷锁的突破,越来越多靓丽的色彩开始绽放。 当外媒称赞:“靳羽西仅用一只口红就改变了中国的形象”时,她只是觉得:“气质和修养从不是名人的专利,它属于每一个女性,每一个人。” 她的优雅散发着一种东方女性的秘闻,又以一种谦逊的姿态带动中国女性的魅力,她告诉中国女性:“女人可以自己提升自己。” 她是中国女性的启蒙老师,也是那个年代实至名归的女性标杆。 03 事业如火如荼,感情却遭遇背叛。 靳羽西的先生,马明斯是一位产业高出航空、地产、酒店、广告、餐饮的商业巨子。 当初喜欢她的权贵富豪只会说:“羽西啊,你这么忙,能有时间陪陪我吗?” 只有马明斯说:“羽西啊,你这么忙,我可以怎样帮到你吗?”比起其他家庭观念淡薄的美国人,马明斯对她的家人也是关怀备至,于是两人步入婚姻。 婚后,靳羽西拒绝在先生的财富上躺平,更是提出了「三不原则」:不肯成为坐享其成的阔太,不肯做温室里的花朵,不肯放弃对事业的追求。 马明斯非常欣赏这份独立的人格,甚至不消她冠夫姓:“你不是马靳羽西,你就是靳羽西。” 两人一同到中国观察,一同创建化妆品公司,两人还把公司看成是他们的孩子。 可惜后来,年近花甲的马明斯语言不通,不懂中国文化,常常不肯意来中国。他只想停下来享受生活的乐趣,他需要一位以他为中心的女子,陪他航海、滑雪、打高尔夫。 靳羽西也为了事业两地奔波,两人聚少离多,渐行渐远。 道不同注定会散场。靳羽西发现马明斯有了婚外情后,没有过多的留念,这段持续5年的婚姻最终和中分手收场。 后来美国的亲友也常常善意地给靳羽西泼冷水:“你先生这么有钱,何苦疲于奔命半辈子,不做专职太太享福气呢?” 道理是对的,只是羽西放不下自己的执念:“马明斯对中国的感情不深,他初衷变了,但我不能对「孩子」不负责任呀。” 但她还有更大的野心,她盼望「羽西」化妆品是真正适合亚洲人,并有朝一日成为一个国际品牌。 于是2004年,欧莱雅从宝洁、资生堂等牌子中脱颖而出,成功和「羽西」联姻。靳羽西知道专业人做专业事,欧莱雅在国际化上可以做得更好。 功成身退后,靳羽西依然没有停下脚步,她回到电视节目的制作当中,与与西班牙的情歌王子胡里奥对歌,和法兰西冰山美人凯瑟琳·德纳芙促膝长谈…… 担任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推广大使,凭借自己豪华的朋友圈,邀请诸多国际巨星。 也致力于慈善事业,参加公益项目,回到故乡广西,建小学成立基金。 如今70岁的靳羽西,依然穿梭世界各地,每天行程满满当当,拥有一个年轻16岁的男友,她已经不在乎世俗的婚姻。 某个采访中,主持人脱口而出:“女人一生中最紧张的是选择好老公。” 靳羽西不急不忙地反驳:“实在女人最紧张的,是经济独立。” 她回顾人生,发现最大的自由是:可以从自己的口袋里掏钱买书、买喜欢的衣服。 当被问到成功有什么法门,她想起靳爸爸跟她说的那句话:“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如果要对20岁的自己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靳羽西不假思考:“盼望你再努力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