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战争影戏的天花板,那肯定是《大决斗》影戏三部曲。影片包括三部六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影戏投资高达1亿,动用了大量部队人员,对解放历史、众多人物,以及复杂的场面进行了鲜明而还原的描画。 正因如此,这三部影片,完全可以用“空前绝后、恢弘史诗、高度还原、鸿篇巨制”等词汇来形容。 当年,《大决斗》一经公映,就得到了天下上下普遍的欢迎,在海外也产生了良好的反响。邓小平同志就曾满意地说:“拍得很好,我每年都要看一遍。” 事实上,一直到今天,这上映于上世纪90年代的《大决斗》三部曲,仍旧是无数民气中,无法超越的战争影片。 影戏《大决斗》的成功,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杨尚昆的关心引导,对于这部影戏的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大决斗》的拍摄时间是在1986年,但事实上早在1950年代,八一制片厂就曾想要将三大战役搬上大荧幕,然而由于条件的限定,比如摄影装备落后,最终没能够如愿。 影戏画面 时间来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时我国的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人民吃饱了,穿暖了,也开始渐渐追求精神娱乐生活,其中影戏就是众人进行娱乐生活的一个重要方式。 由此,中国的影戏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与此同时,中国的影戏拍摄技能也有了飞速的发展,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决定要将三大战役搬上大荧幕。 为什么在那个时候,偏偏选择将“三大战役”搬上大荧幕呢? 除了之条件到过的,早在50年代就开始操持这件事外,另外一个缘故原由在于,“三大战役”是影响中国历史的战役,也是天下战争历史上的经典战役,它不仅体现出了解放军的革命历史,也深刻地体现出了人民的力量。 在决定拍摄“三大战役”之后,中央进行了商讨,颠末研究后决定将这一个任务,交给八一影戏制片厂。八一制片厂接下了这个任务,随后《大决斗》的拍摄活动正式启动。 要拍好一部影戏,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剧本。 为此,八一影戏制片厂订定了“剧本不好不拍”的原则,并在1986年2月,建立了“三大战役”剧本创作组,分别由王军、史超、李平分负责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的剧本创作。 王军、史超、李平分三人,都曾切身参加过三大战役,并且他们照旧八一影戏厂的骨干,因此由他们三人来进行剧本创作是再合适不过了。 中央也非常重视《大决斗》剧本的创作,中央领导杨尚昆多次召见主创人员,进行研究讨论,他对众人说:“《大决斗》拿出来就肯定能站住脚,剧本不好不拍,要改就改剧本,不能在将来拍成的影片上改。” 另外,杨尚昆还对影戏的创作引导思想,以及影片的主题风格,作了明确的指示。他着重强调了4点: 一是要在影片中形象地表现出,我党革命统帅部同国民党反革命统帅部的斗智斗勇; 二是要表现出解放军们是如何万众一心地为革命胜利,而艰苦奋斗、流血牺牲,要着力描写英勇的英雄集体; 三是要歌颂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并把他们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来看;四是要反映出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气势。 编剧以及创作班底,为了写好剧本,尽量还原史实,进行了深入的采访、调查,不断采访当年参加过“三大战役”的老同志。 老同志们都很愿意帮助他们完成剧本创作,比如说聂荣臻元帅就亲力亲为,向主创人员详细地介绍了平津战役的情况,给剧本创作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主创人员还收集了各种史料,光他们查阅的有关“三大战役”的档案和资料,末了加起来都有6000多万字。 甚至为了字斟句酌,主创人员还实地考察了“三大战役”的旧战场。总而言之,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能够创造出一个优秀的、还原历史的剧本。 为了完成《大决斗》的剧本,主创人员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在此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不少的难题。而对他们来说,最大的一个难题,就是该如何塑造林彪。 众所周知,在解放战争中,尤其是在“三大战役”中,林彪都是非常重要的,他指挥了一场又一场的战斗。 比如说,1946年,林彪在解放军装备劣势的情况下,指挥我军毁灭了在秀水河子的国民党军1500多人,缴获了各种火炮38门,轻重机枪将近百挺,步枪800余支。 此次战斗,是解放军在东北打的第1个胜仗,也是解放军打的第1个毁灭仗。从天下来看,此次战斗也是解放军首次战胜了,有着全副美械的国民党军,打破了所谓的“美械部队不可战胜”的神话。 而之后“三大战役”中的“辽沈战役”,更是林彪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独自完成的一场大战。林彪用52天的时间,指挥部队,毁灭敌人部队共计47.2万人,得到了战役的胜利。 这一场大战的胜利,使得中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新的迁移转变,毛主席曾说,原本估计需要五年左右的时间,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但这场战役后,只需要一年就可以完全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了。 由此也可以看出,这场战役的重要性,而这也更加体现出,这场战役的总指挥林彪的重要性。 现在要拍摄大决斗,林彪这个人物自然是无法略过的。然而,因为一些缘故原由,林彪却成为了编剧难以着墨的一个人。 当时主创人员中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声音认为,既然要还原历史,追求完美,那就按照史实如实描写林彪,如实描写出他解放战争中做出的贡献。 另一种声音则主张,干脆在剧本中不描写林彪,在辽沈战役的剧本中,把林彪删除掉,如果要写那也不要具体描写林彪,一笔带过就好。 但这两种声音谁也没有说服谁,一时之间,主创人员对林彪的荧屏形象,有了严峻的分歧和顾虑。在剧本创作的过程中,只要一遇到与林彪有关的情节,众人就不知所措,到底写不写、拍不拍林彪,主创们谁也没有定论。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不处理好这个问题,那么它将会严峻影响到《大决斗》剧本的创作和拍摄。 这时,就有人提到当初编写四野军史时,也发生过这样的争论,当时编纂这本书的人,也因为要不要将林彪写进其中而争论不断。末了照旧陈云拍板肯定要写,这才使得四野战史更加真实、丰富。 因此根据这段往事,有人提出照旧应该描写林彪,不过也有人认为军史毕竟和影戏不一样,影戏的受众更加广,所以末了争论照旧陷入了“死结”。 最终,在无法抉择的情况下,众人把这个问题上报给了杨尚昆。当杨尚昆得知这一情况后,他立马给在主创成员做了重要的指示:“剧中肯定要有林彪,如果不写林彪,那当时东北战场的仗是谁打的?” 杨尚昆还表现:“描写林彪,肯定要注意实事求是,不能因为后来的事,就把他这个人描写得从头到脚都是不好的。” 是的,在杨尚昆看来,客观还原林彪的历史贡献是很有须要的,要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件事,客观地看待一个人。毕竟实事求是一直都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实事求是地看待人、事、物,我们党才能发现事物的客观真实性。 林彪对中国的整个革命史,都是有很大的贡献的,不论是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照旧解放战争时期,他的贡献都是有目共睹的。 所以虽然林彪后来有错误,但不能因为他的错误,就抹杀掉他全部的功劳,这样的做法是不可的,是无法服众的。 杨尚昆的这一表态,即是是给林彪的荧屏形象松了绑,主创人员立马松了一口气,他们可以放开手脚去创作,去真实的还原很多同林彪有关的情景和细节。 而也正因为如此,末了《大决斗》的剧本,才能够如此优秀,《大决斗》才能够拍得如此震撼民气。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没有杨尚昆至关重要的表态,那么毫无疑问的《大决斗》的真实性和艺术性就会差很多,并且人们也就没有机会,在大荧幕上看到一个生动的、切合历史的林彪了。 解决掉这一个最为棘手的问题后,主创人员的创作轻松了不少。而后,颠末一番艰苦而又认真地写作,到了1987年年底,《大决斗》三部曲的剧本终于完成了,随后进入了筹拍阶段。 大决斗影戏场面 在筹拍阶段,杨尚昆等中央领导人尽心尽力支持。 众所周知,拍摄大型战争片,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而有了中央的支持,各项物资和资金都得到了充分的保障。与此同时,各级领导部门,包括军区在中央的指示下,也提供了支持,比如动用了大量的坦克、飞机、火炮等。 一部影片涉及如此多的部门和领导,这照旧新中国影戏史上的第一次。而也正是因为各方的努力和支持,末了才给观众们呈现出这部优秀的战争影戏。 1991年,《大决斗》正式上映,并得到了无数好评,而这些好评都是杨尚昆对这部影戏关心引导的检验和最好印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