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织里资讯 首页 新闻资讯 娱乐圈 查看内容

《风起陇西》:对它的批评,让我感到反智

2022-5-15 01:22| 发布者:我说| 查看:81| 评论:20

摘要: · 这是第4503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4k+ ·· 鲁舒天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三国题材的谍战剧《风起陇西》已经完结,关于它的定位与成色,我曾专文探讨,一言蔽之,质量在国产剧中属于上乘。观剧之

《风起陇西》:对它的批评,让我感到反智

《风起陇西》:对它的批评,让我感到反智


· 这是第4503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4k+ ·

· 鲁舒天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三国题材的谍战剧《风起陇西》已经完结,关于它的定位与成色,我曾专文探讨,一言蔽之,质量在国产剧中属于上乘。观剧之余,集中看到不少批评论调,与剧集实际体现的水准并不相当,对旁观者颇具误导性。

对于一部严厉且有表达的剧,在肯定的基础上批评,是批评;完全否定价值的批评,不是批评,是抹黑。

这一波对《风起陇西》的批评,不但不附带建设性,而且缺乏合理性与必要性,虽不想用“带节奏”“有预谋”界说这些言论,却深感其内核的反智。在我看来,反智论调长此以往,伤害的绝不止是某一部影视作品的风评。

《风起陇西》:对它的批评,让我感到反智
批评者角度之齐,从画面太暗、配乐太满到剧情不知所云,再到央视收视率,甚至都批驳到了原著作者马伯庸的写作水平。以上批评并不都反智,其中存有反智者,可归为两详一略。

第一点,就是批评台词白话、太过现代。

在移动互联网进入下半场的2022年,各人不妨扪心自问:嫌弃台词白话,就好像文言文人人都能听懂一样?

《风起陇西》:对它的批评,让我感到反智
| 老版《三国演义》郭嘉的台词

这种不负责任的批评,只会让以后的古装剧、历史剧越来越难做。我们假设一部历史剧通篇效仿94版《三国演义》文白相间,不要说一般网友,就算是目标受众也可能半路弃剧。

观众能担当94版《三国演义》,是因为它已经是时间检验过的经典,没有人敢贸然责怪经典。但对背面的创新者而言,这么设计台词就和“自绝于人民”没有区别。

要知道大多数国人的文言文水平,不会比他们对英文的掌握更高。英文你碰上埠卯的句子,还能上网去查。但一首生僻的古诗如果不得其解,百度是搜不到标准答案的,毕竟上传的前提是有人得会。这就是为什么几年前李嘉诚要年薪百万港元诚聘“文胆”,招揽精通中国古文的人才,因为这种人太少。

正因为不是每个观众都从小熟背“四书五经”与《古文观止》,正是考虑到观众担当程度的乱七八糟,市面上历史题材的创作才要在台词环节屡作降维。并非创作者力有不逮,多半是市场不答应。这不但是影视剧的道理,也是写作者的道理。

文学评论家纳博科夫有个观点,大意是说:真正好的阅读,未必是令读者感觉最顺畅的那类,艰深晦涩到需要让你不断作停顿的阅读,实际上才是最好的。

我完全附和纳博科夫的观点,正如我不介意历史剧直接古白话或半文言,但可惜让所有人都认同高标准,至今仍然急不得,而且似乎越来越急不得。

实际上,《风起陇西》的降维不但体现在台词上,除了剧中诸葛亮上表时念文言,底下字幕翻译成白话;还包括片尾的“独家情报处”,实际上起的是剧情回顾的作用,生怕这一集的“复杂内容”观众消化不了;另外,每集配角出场时,都要跟一个人名和职务先容,生怕观众看到背面脸盲,忘记了出现过的人物是谁。

这种如履薄冰的心态,集中体现了国产剧的一大困境,不但是古装剧会遇到这个问题,现代剧也会遇到,而且越是剧情烧脑的、制作精良的、不低估观众的剧集,就越会遇到这种困境。那些从一开始就摆烂的剧,反而可以躺平收割“黑红也是红”的关注度。

以是,既然大众无法担当阳春白雪,批评者又有何底气去批评《风起陇西》的权宜之计呢?升维你觉得不接地气,降维你又觉得太过口水,往左往右都是错,这不是鸡蛋里挑骨头,而是骨头里挑鸡蛋。

更何况,《风起陇西》的台词并没有很现代,总体上看,台词古意甚至高过国产古装剧平均水平,对白除了引用各人相对认识的《隆中对》和前后《出师表》,还有不少是化用的古文。

这里试举两例。

《风起陇西》:对它的批评,让我感到反智
| 尹铸胜饰演的李严

比如第19集,狐忠说李严“思谋周祥,算无遗策”,其中算无遗策这个词,就不是一个今天常用的词,出自曹植散文《王仲宣诔》,本来是曹植对曹魏大臣王粲的悼辞。

正好前段时间看曹魏太尉高柔的传记,清代文人王夫之做评语时也用了这个词——“孟德智有所穷,则荀彧、郭嘉、荀攸、高柔之徒左右之,以算无遗策。”是说曹操想不到的地方,帐下这几位谋士都替他想到了,以是他才操持周密,绝少失算。

这简简朴单一个词,三国味道极浓,不但出处是三国,也常见于后世文人对三国人物的评语。这类复古用典,在《风起陇西》中绝非孤证。

再比如第22集,李严对陈恭说“欲立非常之功,须做非常之事”,这句化用自“建安七子”之一陈琳的代表作《为袁绍檄豫州》,原句是“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这篇文章是官渡之战前,身居袁绍帐下的陈琳所作的讨逆檄文。

以是未必是剧中缺乏古意,更可能是人家已经用了,而大多数批评者识别不出。至于以往“正常古装剧”的戏剧语言,反而既没有古意,也缺乏美感,只是一种假象式的矫情,借以满足当代人自我感觉良好的认知。

需要达成共识的一点在于,台词本就是工具,是为叙事服务的,不谈剧情纯抠这种细节,实在有点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况且最近二三十年来,我们看过几部历史剧的台词是文言文?包括国外的历史剧,岂非全部照搬古代语法吗?哪个说的不是现代语言?

如果“不复原古代人讲话”是一种错,那古今中外的历史类影视剧几乎都错了,何以只将《风起陇西》树为典型呢?

三年前我在OCAT上海馆,看过艺术家胡向前的短片《秘密任务》,这是一个古代杀手受雇杀人的故事,节奏之慢,只能援引杜尚的“观念艺术”来明白。但该片最抽象的不是节奏,而是台词——里面没有一句话是你能听懂的,它甚至不是古音,而是一种杜撰出来的语言。

《风起陇西》:对它的批评,让我感到反智
| 胡向前《秘密任务》

艺术家旨在弱化电影语言的表达,凸显演出本身的可能性。毕竟在历史语境下,古人讲话和今人是不一样的,以是干脆以乱音来代替正常台词,通过言语荒诞来呈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穿越感。

可这种原教旨主义的考古情节,如果不是在当代艺术馆里欣赏,恐怕只会令当代人砸键盘、砸电视。

比“台词网络流行语”的指控更离谱的,还有对称谓不当的指控。比如剧中马岱拒绝参与政治时的口头禅“我是军人”,就被一些网友揪住不放——“那时候就叫军人了吗?”

在2009年的电影《十月围城》里,胡军饰演的阎孝国是满清派来刺杀孙文的鹰爪,在院子里誓师时,他有这么一句台词——“我是军人,诸位也是军人,军人当死于边野,何须马革裹尸。”

阎孝国虽是反派,但电影对他的塑造是鲜活的,他有自己的想法和使命,只不过他的想法错了,导致他实际上是在助纣为虐。而这个角色并非脸谱化的关键,恰在于阎孝国明晰了自己的职业,军人,军人以服从下令为天职,在他这个“好军人”的观念中,格杀乱党就是报国。

《风起陇西》:对它的批评,让我感到反智
|《十月围城》里的阎孝国

这个台词细节引申出的人物设定,其实内嵌了那种框架单薄的剧作力所不及的价值观,“军人”二字恰是出彩之处。同样的用法,到了《风起陇西》这里,竟成了一些人眼中的败笔,试问:马岱不是军人是什么呢?是士、农、工还是商呢?

剧中用法并无不妥,只能说一部分现代人头脑中担当的思维定势太多,从根本上失去了举一反三、自我推导的能力。

《风起陇西》:对它的批评,让我感到反智
再来看第二点,就是批评剧情违背历史,误导后人。

这几乎是一个足以令统统历史剧、古装剧百口莫辩的指控,但在真正的有识之士那里,此类指控从来是不成立的。艺术之以是叫艺术,它必然要高于生活,戏剧加工是必由之路。拿着册本知识来非难影视剧误导后人,和上台冒犯喜剧演员一样愚蠢。

说回《风起陇西》,一个对它违背历史的典型指控,是它将诸葛亮与李严的党争刻画得水火不容,甚至出现了后主刘禅的衣带诏情节。

诚然,这一细节不见记载,刘禅也不至于这样做,但看到这段剧情时,我却不感违和。因为在真实历史上,蜀汉内部争斗的确十分激烈,堪称派系云集。

其基本的政治态势,是元老派消散殆尽后,荆州派联合东州派先打压四川本土的益州派,然后荆州派再打压东州派。所谓东州派,即是刘焉治蜀就已起用的益州之外的势力,也多来自荆州。

因此,编剧浓墨重彩地描绘李严与诸葛亮的党争,包括二人关于南征、北伐的分歧,即便不都见于历史究竟,却基本符合历史真相。李严在《三国志》归档,是和刘封、孟达等人同归罪臣传,资料本身就有所删节。故而我认为,《风起陇西》的党争改编均在合理范围内,不能认定为子虚乌有。

《风起陇西》:对它的批评,让我感到反智

既然谈到了李严,不妨多说一句,《风起陇西》真正还原了李严作为托孤权臣的形象,虽然是配角,但非常复杂,绝不是《军师联盟》里曹真、曹爽那样的纸片人。毕竟在真实历史上,李严在刘璋时代被封为护军,在刘备那里又被封为中都护,前后干过两任中心军统帅,虽然最终在与荆州派的斗争中落败,但绝非轻易之辈。

包括剧中对诸葛亮的塑造也是如此,用一个字形容就是:累。

诸葛亮的累有好几重:对属下杨仪,是孺子难教;对后主刘禅,是有口难言;对出师北伐,是夙兴夜寐;对政敌李严,是不得不防。

虽不复《三国演义》《赤壁》中舌战群儒、运筹帷幄的神采,却也一定程度上还原了这位蜀汉丞相的历史真实。

整体看下来,我认为谍战相加权谋的《风起陇西》不但没有违背史实,而且还有不少笔触都转达了以往严厉正剧都很少触及的历史真相。这里也试举几例:

比如降将的惊惧。

很多人总讲,为什么马超从张鲁处归了刘备,好像就没有此前那么神勇了,因为对于他这种无根基又有名望的外来军阀来说,想的不再是建功立业,而是一尘不染。在蜀汉内部,马超地位虽高,但不掌实权,他人生的最后阶段,基本是在战战兢兢中度过,生怕刘备猜疑他谋逆。这种人生观当然也影响了他最后的亲人——堂弟马岱。

以是在《风起陇西》里,无论是高堂秉征询他对朝堂的见解,还是李严拉拢,马岱的态度都非常谨慎,一概以军人不懂政治回绝。

《风起陇西》:对它的批评,让我感到反智
|《风起陇西》里的马岱

比如爪牙的愚忠。

这里不作过多剧透,只想说杨仪对诸葛亮的单向奔赴,在政治牌局上是非常多见的。历代皇帝之以是要玩制衡、防权臣,是因为即便权臣本人没有坏心思,不代表他下面的人也是好人,如果权臣的爪牙主观能动性极强,动不动来个黄袍加身,那皇帝就危险了。

具体案例,可参考对岸的江南案,看看小蒋先生有多被动。

再比如情报工作的不义。

剧中有句台词,戏文是假,代价是真,它涉及到情报高层出卖基层人员的性命,来换取敌国信任。

王朔有次在《锵锵三人行》,就提到了类似史实,讲诺曼底登陆前夕,英国情报机关为了给德国人传一句假话,就派出间谍把法国抵抗构造的据点一个一个全点光了,就是为了让德国人相信盟军会在加莱登陆。以是王朔的评价就是,英国人太坏了,那些被出卖的法国地下抵抗者,被迫活生生地沦为代价。

为了收网捞大鱼,前期随便牺牲小卒,能拍出这种战争残酷性与历史厚黑感的剧,绝不能随便批评它违背历史,真要说它违背,违背的也是那种净化版的历史。

《风起陇西》:对它的批评,让我感到反智
这反智的第三点,就是批评因选某人,拖累全剧。

无论是黑杨颖还是黑陈坤,这种因为讨厌一个演员,而直接预判某个剧肯定是烂剧的行为,本身就“非常饭圈”,在个别时期的个别人身上,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事事以此为定理,则根本不值得一辩。

且不说杨颖如今的演技是否真有一些人臆断的那么糟,非要因一人影响全剧,那个人也应该是编剧或导演,而不是任何一位演员。

就像古有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无论影视还是实际,绝没有反过来的道理。

《风起陇西》:对它的批评,让我感到反智


  • 作者:90后,专栏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我说 2022-5-15 10:28
我相信这部剧以后会越来越受人喜欢。就好像当年的《大明王朝1566》,当时也没多少好评价,可非常值得反复观看。因为都有真正的艺木魅力,不是那种看看热闹无厘头的剧。
引用 我说 2022-5-15 09:59
这部剧很好!需要静下心来去看,越看越好看。所有角色演的都到位,不过柳萤的结局没有接待,莫非还有第二部?很期待,给马伯镛一个大赞
引用 我说 2022-5-15 09:20
喜欢这种基于历史又大胆想象的权谋剧情。三国机密,长安十二时辰,风起洛阳再到风起陇西。看完之后感觉湮没于史籍记载中的古人都变得鲜活起来。准备追完再去品读原著。
引用 我说 2022-5-15 08:57
写的很中肯,此片实属佳片,剧本绝佳,全员演技在线,除了台词的小问题,不知为何收视率如此惨淡。。。感觉可能在爱奇艺等网络平台上应该收视率好一些吧
引用 我说 2022-5-15 08:23
完全同意作者的观点。《风起陇西》是一部精良之作,豆瓣评分7.2是大大的冤枉好剧了
引用 我说 2022-5-15 08:16
别的不说,我就觉得陈恭手刃黄预那段戏,场景的配乐,绝对是国产剧的巅峰配乐,史诗级的,看的好悲壮,好凄凉,让人热泪盈眶。陈坤这段戏的演技简直可以封神。
引用 我说 2022-5-15 08:03
很少看到这样的编剧、演技、服道化、光影均在线的剧,而且一共就24集,剧情紧凑不拖沓。《风起陇西》相当精彩。
引用 我说 2022-5-15 08:00
收视率高不一定好,反之亦然。这部剧看了,头两集有点不明白,搞清人物关系就会进入剧情,很好看啊,再看一遍应该更好。
引用 我说 2022-5-15 07:41
这部剧其实是今年以来除了人世间之外最好的剧了,台词主要考虑通俗化,但剧情紧张,没有那些唠嗑延长剧情,是个所有瑕疵但好看的剧。
引用 我说 2022-5-15 06:23
招黑的原因就是:在烂片横行利益至上的时候出了一股清流,影响了他人的流量。全剧24集结束,注水剧标配都是48集起步的。本年度良心大作,服化道一流,不接受反驳。
引用 我说 2022-5-15 06:16
你不看是你的损失,风起陇西是近年来一片良心好剧,值得一看,当然喜欢肥皂剧无脑的建议不看,因为这剧烧脑
引用 我说 2022-5-15 05:59
非常好看的一部剧,正在追。千万不要被喷子误导,建议自己看两集吧
引用 我说 2022-5-15 04:47
看抗日神剧的人你无法把他按着在那里看一部严谨的正剧,那是对他的折磨
引用 我说 2022-5-15 03:44
这部剧灯光绝对有问题,尤其是对看电视的观众来说太不友好了,所以收视率不高。
引用 我说 2022-5-15 03:40
杨颖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她拍过的片都是烂片,虽然我没看这部剧,所以不能给出评价,但是就冲着杨颖,烂片概率太高,我选择不看。
引用 我说 2022-5-15 03:32
就像批评莫言的人可能连莫言的任何一本书都没有看过
引用 我说 2022-5-15 03:27
我觉得这部剧挺好的,不知道为啥这么招黑
引用 我说 2022-5-15 03:11
赞,写的好
引用 我说 2022-5-15 03:09
艺术创作其实可以理解,不过衣带诏这个太颠覆了,让人难以接受,
引用 我说 2022-5-15 02:31
原著就是基于史实进行了一次有自己想法的探讨,电视剧更强化了这一点

查看全部评论(20)

图文热点

  • 春节长假收官,湖州交警一直守护
  • 市领导春节前夕分赴各地开展走访慰问 把党

热门推荐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