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娱的诈骗行为几时休? 曾经的娱乐圈,四大天王、周王陶林、四大中生代,欣欣向荣。 现在的娱乐圈,流量充斥、负面漫天、还有不少犯罪、卖国行为,世风日下。 现在娱乐圈盛行的偶像模式与四个人有关。 通过超等女声出道的李宇春,缔造了粉丝经济元年,让全民造星成为可能。 借着天涯四美再次大火的钟汉良,让经纪公司看到了做数据换资源的可行性,一部《宫》让杨幂大火,流量变现有了途径。 从SJ退团回国的韩庚,当时拥有无可对抗的高人气,纵然没演技也可以当演员,他们四人完善了造星的模式。 到了2014年,初代流量明星的出现更加验证了四位前辈们的方法屡试不爽。 而后偶像便如雨后春笋,各领风骚两三年,他们要能力没能力,要脸蛋,有些偶像也没有,私德更是随意突破底线。 可是他们在粉丝的吹嘘下,各类通稿、热搜的狂轰滥炸下,这些偶像们好像都是不出世的天才,唱跳rap样样精,演戏、篮球个个专。 然而事实却与之相反。 标榜原创歌手,华语乐坛领军人,传唱度高的歌曲一首也没有,就连同在《王牌对王牌》录制了四季的沈腾都说不出他的三首歌。 自己创作的歌曲像流水线的产品,先低声吟唱,后饶舌铺垫,再高亢高音,最后行为艺术收尾,靠着这项技能成烈?王。 但这个歌王,在节目上,硬凹自己大男孩,有才气的人设。 与小沈阳拼高音拼不过,与汪峰比才气比不过,却还一直拥有固定的表演环节,让一众粉丝颅内高潮,不仅说他才气横溢,还吹他盛世美颜。 偶像唱歌不可,演戏应该可以吧。 以前大家老说初代流量面瘫演技,在影视剧中除了会说话,跟树桩没区别。 可有时候就怕货比货,他们之后的那些偶像,业务能力更差,演戏更加敷衍,随便搪塞一下就过去。 《雨中曲》中女主对男主说:“表演离不开出彩的角色,优美的台词,还有演员的台词功底。” 换句话说,表演的根本功是演和说,但在现在这些偶像身上根本看不到“演技”二字,更别提含糊不清的台词了。 近些年热度很高的电视剧,《王牌部队》《余生请多指教》。 剧中giegie的演技已经分不清是表现派、方法派还是体验派了,自成一派的念台词,自我感动的表演体系,连威尔·史密斯看了都要忍不住上台给个大比兜。 偶像唱歌、演戏不可,跳舞应该可以吧。 毕竟他们粉丝都在夸赞他们偶像的绝绝子舞台表演,还多次谴责内娱没有舞台。 从韩国镀金返来的女偶像,在国外时是女菩萨,微笑常挂脸上,回国后,酿成个人solo,菩萨不当了,微笑也没了。 双标行为暂时可以不提,跳舞够格就行,在《偶像练习生》里当舞蹈导师,教的舞蹈与广播体操无异,都是拿来主义。 厥后人家连舞都不跳了,直接升级为演员。 出演了5.2分的《天醒之路》,3.0分的《你微笑时很美》,4.8分的《良言写意》,最后被人记住的只剩《唐探3》里的一个侧空翻。 纵然人家什么都不可,路人还不能说,因为粉丝会化身叶良辰,有一百种办法让你认为你是尬黑,人家偶像很专业。 在这种乌烟瘴气的环境下,资源推出了一个又一个偶像,人设是才子、才女。 这种诈骗的方式,让观众审美的不断下降,底线被频繁突破,偶像们演了部将将合格的剧都能被普及成传世名作。 庆幸的是,期间差别了,媒介更加发达了,观众也终于擦亮了眼睛,以前的偶像,随便出一个都能打得现在的偶像满地找牙。 偶像很火? 周杰伦与蔡某坤的数据大战,撕开了他们做数据的虚假繁荣,网上一片盛世,现实无人知晓。 周杰伦出道二十年了,音乐榜单上依旧被他制霸,孙燕姿是冷门歌手,开个线上演唱会,没怎么宣传都能刷爆朋友圈。 偶像懂唱跳? 王心凌当年的定位是甜心教主,也就是说走的是偶像派,而非实力派。 可当年的偶像派到了现在竟然成了无人可打的实力派,参加了个《乘风破浪第三季》,唱了首《爱你》,再度大火,说明有作品才是硬实力。 偶像会演戏? 黄渤在出道第五年和第六年,已经凭借《生存之民工》中的薛六和《疯狂的石头》中的黑皮被业内和观众认可。 周星驰在出道第八年凭借《霹雳先锋》中江湖小弟一角得到金马奖最佳男配,此前一直在当主持人,1986年才被调入戏剧组。 何冰在出道第六年凭借话剧《雨过天晴》得到梅花奖。 出道第四年参演冯小刚喜剧片《甲方乙方》被观众喜好,混了个脸熟。 老戏骨给时间,他们能成为老戏骨,流量偶像给时间到头来还是流量偶像,可是他们的粉丝却把责任推到路人身上。 既然偶像什么都没有,为什么还能成为偶像? 因为国内关于偶像的定位差别于日本,是两种职业,因为背后资源产业链的铺设,更容易赚快钱。 自金融入场影视圈之后,偶像便不再是文艺工作者,而是一批批残次的金融产品。 资源信奉互联网+金融+电影/电视剧的模式,只要流量偶像参演的电影,从制片到发行都充斥着“资源运作”的味道。 资源依托电影+偶像进行资源运作。 在电影制片期通过众筹、P2P、政府基金多样化融资,发行期巧用保底发行、票房证券化运作,资源可以赚得盆满钵满。 纵然电影的口碑很差也无关紧要,因为金融产品已经卖了出去,份额销售一空,股价也涨了几番,钱已经到手了。 就算口碑差致使路人抵制,票房没有到达预期也没有关系。 票房低意味着亏本概率大,归于散户的利润就少,乃至没有,何乐而不为。 反正买单的是他们的粉丝,届时营销一波被人恶意黑,粉丝又会哭鸡鸟嚎地为giegie喊冤,更加认真地为giegie做数据。 这也是那些偶像没有才艺却愣装才子的原因。 你买的理财产品会给你唱歌、跳舞、演戏吗?它只会包装的年化收益率很高,然后让你掏钱,最后导致你血本无归而已。 你血本无归了也无所谓,因为这是你为偶像做的真心实意的事,偶像会记住你的情,下次还卖你年化收益率高的产品。 内娱的这种诈骗行为需要一场阵容浩大的扫黑风暴。 以金融业为代表的非电影行业在参与电影资源运营的时候,每每忽略电影产品自己,改变投资的“初衷”。 同时,过快的发展给行业带来了大量泡沫,其中复杂的资源运作方法中可能包含了违法的手段。 究竟电影产业的资源运作是否能做到正当且合理,如何做到正当且合理,仍旧有待时间的检验,但目前来看,似乎不那么合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