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回到《甄嬛传》系列啦! 《甄嬛传》真不愧是神剧。 即使是我这样的老粉,也有常看常新的感觉。 这一次我想说说舒太妃,果郡王的生母。 之前对于舒太妃,我感觉没有什么可写的内容。 因为果郡王这个男二的故事和人设,都有硬伤,更别说她这个边缘脚色。 如今我的看法有了变化。 第一次看《甄嬛传》,无论是原著还是小说,会觉得舒太妃过于隐忍,过于「不争」,才导致母子俩后来不得不仰人鼻息的尴尬局面。如今看来,「不争」对她来说,是性价比最高并让本身全身而退的最佳策略。 一、舒太妃的前世今生舒太妃是先帝的宠妃。 说她作为妃嫔,盛宠一时,都小瞧了她和先帝的感情。 她是先帝实打实最爱的女人。 为了让舒太妃进宫,先帝不仅处置了一群反对册封舒太妃的妃嫔,还和当时的太后闹翻了。 这主要是舒太妃的身份太特殊了。 舒太妃是摆夷人,也就是傣族人。 我们如今讲究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但当时可不是如此。 汉人和其他民族之间,有着严苛的华夷之分。 舒太妃的出场,遭到大臣和皇室的集体反对。 面对皇帝,众人对此敢怒不敢言,于是集体排挤舒太妃,舒缓怨气。 舒太妃在后宫的日子看似得宠,其实过得非常艰难。 此时,唯一对她伸出援手的人,只有太后,当时的琳妃。 太后和舒太妃成为姐妹,先帝乐见其成。 他把后宫管理权交给太后,就是让太后更加照顾舒太妃。 这一照顾,就照顾到把舒太妃逼出皇宫,终生不得出道观一步。 二、舒太妃的公关策略先帝死后,舒太妃再无掩护伞。 她的儿子,还未成年。 孤儿寡母还要面对周边人积攒多年的怒火。 因为她盛宠一时。 因为她是异族出身。 因为她的儿子曾经是皇帝最疼爱的皇子。 面对如此不利的局面,舒太妃终于聪明了一回。 她数次尝试追随先帝而去,但关键时候,都被人救了回来。 在所有妃嫔中,她表现得是最悲痛的一个。 这种悲痛,九成发自真心。 因为她没有了爱人,儿子没有了父亲。 母子二人,今后只有任人宰割。 但舒太妃把这种情绪,变成了一场成功的危急公关。 大家对舒太妃的敌意,少了几分。 “看,她对皇帝是真心的,起码没有辜负皇帝多年的盛宠。” 舒太妃始终没有和昔日好姐妹的撕破相互的面具。 她选择以退为进。 于是她说她必须出家为先帝祈福,唯一的牵挂,只有未成年的儿子, 她把儿子交给昔日和她最要好的琳妃——今日的太后。 舒太妃放弃后宫中的一切,孩子和名分,只换母子能在世间活命。 太后同意了。 于是,太后给舒太妃建了一座囚牢——安栖观,非大事不得出,唯一能来此走动的人,只有她的儿子。 三、舒太妃对甄嬛的辅导果郡王的死讯误传回来,舒太妃再无生存的动力。 舒太妃三天水米未进,她的侍女积云只能向还在凌云峰的甄嬛求援。 甄嬛来看舒太妃,说她怀了果郡王的孩子,让太妃振作起来,以待来日,并告诉了舒太妃,皇帝已经让她回宫。 舒太妃又经历一次大惊大喜。儿子虽然走了,但起码另有遗腹子在。 一开始舒太妃指责甄嬛不该拿果郡王的儿子去为本身争宠,当她知道甄嬛的目的,立即变化了太后,同意甄嬛的计划。 她此时的脑子,已经转得很快了。 甄嬛回宫既能保全亲孙子,还能给敌人的儿子戴绿帽子,她何不乐见其成呢? 根据她自身的故事,她给了甄嬛两个建议。 一是让甄嬛一定要抓住权力。 舒太妃悔恨本身当时占尽风光宠爱,但始终不曾沾染权势。她是摆夷人出身,想要染指权势,只会让本身的处境恶化。 但甄嬛有这个机会和条件。 舒太妃再三提醒甄嬛,帝王之爱并不牢固,她要走得恒久,必须通过宠妃之路,染指权力。 二是小心应对太后。 甄嬛觉得太后还算疼惜本身。但舒太妃的话,让她瞬间清醒过来。 她忽然意识到太后不仅仅是一个避开世事、只顾养病和礼佛的老妇人。 因此,回宫之后,甄嬛对待太后,非常谨慎。 四、甄嬛认同舒太妃的建议吗? 我个人认为,甄嬛是认同舒太妃的建议的。 第一个细节是甄嬛回宫后,在皇帝眼前走温婉大气风。 皇帝都笑言,嬛嬛以前另有些小女儿之态,怎么如今变得如此温柔懂事! 嬛嬛笑而不语。此时皇帝绿帽又亮了好几次! 第二个细节是甄嬛面对太后,比面对皇帝更加谨慎小心。 甄嬛先在眉庄的陪伴下,去面见太后,以“对胧月的相思之情”和“悔恨当初过于年轻气盛”为说服理由,成功让太后相信她是真心知道错了,对当年出宫之事没有怨言。 如今种种,不过是想和皇帝过安分日子。 接着,甄嬛又出手整治祺嫔,博得太后赏识,这才在太后眼前站稳脚跟。 可以说,舒太妃的见识,是经过多少不眠夜,才总结出来的反思。 她曾经政府者迷,但不算笨,末了找到了核心要点。 她把这两个核心要点倾囊相授,希望下一代宠妃不要走她的老路。 甄嬛比舒太妃荣幸的地方是,她经过一场身心俱疲的宫斗,成功保住了本身的孩子和家人。 舒太妃对甄嬛的提点,是根据自身经历总结出来的经验教导,对甄嬛的意义不小。 起首她告诉甄嬛不要搞错当宠妃的目的;其次她比任何人都相识太后,让甄嬛对太后这个上一届宫斗冠军在战略上保持足够的器重,没有掉以轻心。 这也算是两任宠妃的惺惺相惜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