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初中学历的见习记者,通过他的观察和报道,改变一亿人运气的故事。”导演贾樟柯在微博这样推荐他监制的电影《不止不休》。 电影里,主角韩东的工作单元是报社。看到这里,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这个故事估计有些年头。 有些年头的另一面是恍惚——国产影视作品里,很久没有正面描写一位“不止不休”的记者了。记者其实从未缺席爆款都市剧,只是形象都没有这般公理。 在《欢乐颂》里,他们堵在安迪楼下要她回应员工由于加班昏倒的事情;在《开端》里,他们闯进“锅姨”的学校,逼问后者“会不会让你的门生服从交通规则”,进而刺激她成为“锅姨”;在《狂飙》里,记者的角色还是官员的女儿、官员的妻子,在剧情里只写了一次报道,还被当枪使…… 要么不义,要么隐身——这是当下记者在影视剧中的两种典型可能。同样在近期上映的电影《保你安全》中,一个多次登上热搜、为抖音博主们贡献许多爆款的造谣事件,全程没有记者的参与,事件的起承转合均在贴吧、短视频、自媒体间发酵和结束。 把故事背景放在了非典之后不久的《不止不休》,带回了一个久违荧屏的形象。也让不少观众惊呼“原来记者是这样的”。 其实多年前,国产影视作品里的记者,就是这样的形象。 《不止不休》的同事们整个90年代到21世纪初,《焦点访谈》是影响力最大的新闻节目之一。这档以“用毕竟说话”为口号的节目,收到过三任总理的赠言。 通常,节目里出现的记者,会顺着观众反映的线索到过种种伤害的地方,记者扛着摄像头冲进官员办公室犀利提问的局面家常便饭,这也是不少国人对“记者”的初印象。 这也成了21世纪初国产剧影视爱用的记者形象:深入观察恶劣事件。《不止不休》里白客与张颂文,同样在做这样的事情。 2002年的剧集《人大主任》里,报社记者撰写了报道《总统套房里的罪过》,曝光了市长与本地一家商业集团之间的勾结,为省人大的反腐败观察工作提供了资助。2006年剧集《浪淘沙》中的记者欧阳童追查了六年前的一起冤案,揭开了受害人、辩护状师、主审法官以及幕后黑手的机密。 观察过程中,记者多次陷于险境,黑恶势力也试图收买他们,但都没有阻碍他们观察的决心。 与黑暗势力缠斗,终极推动了一个公共事件的改革——不少记者们以这个形象,成为叙事里的“铁肩担道义”的英雄,被官方与民间所推崇。2006年,海南省委宣传部牵头拍摄了电影《记者甘远志》,纪录了这位记者冒着生命伤害采访粤海铁通航,以及报道欺压菜农的黑社会“菜霸”团体。真实生活中,这位记者终极因心脏病突发去世,至死未能实现带儿子去北方看雪的心愿。 但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其时普遍描画“英雄记者”的这阵风,也有鲜明的局限性。好比,这些国产剧里的英雄记者几乎都是男性,“女记者”是另一个画风:肤白貌美,追求者众。比起职业生活,女记者们的爱情生活才是故事主线。 一个剧名概括这一时期女记者的故事:《美女也愁嫁》。 女主角与新闻部副主任筹备婚礼,遭到同样敬慕副主任的女同事的妒忌,后来她和多年老友男同事又慢慢有了情愫……这就是1999年剧集《新闻小姐》里的重要剧情。2006年的《美女也愁嫁》请来“万人迷”陈好,一开场就遭遇了未婚夫的“逃婚”,此后更是让她“一年换了4个男朋友”,剧情里与工作相关的部门寥寥。 女英雄记者被影视创作者们选择性忽略了,这是其时的局限与遗憾。这倒不是因为现实中没有参照对象,在其时,无论是非典肆虐时穿着防护服进入医院报道的柴静,还是伊拉克战役时去往前线的闾丘露薇,抑或是黎以冲突时在黎巴嫩都城传回直播画面的陈晓楠,都曾引发过社会层面的关注。 如果一定要论积极面,《新闻小姐》这类剧集,也是一种谁人年代大众对于记者的优美憧憬:职业精英、工作干练、独立自强,是最早进入大众视野的“独立女性”形象之一。 确实有不少记者,是被这样的优美形象影响,进入了这个行业。“萝严厉”创始人萝贝贝曾回忆其新闻发蒙之作,就是《新闻小姐》。 只是小时候追到一半,她在租碟店发现,《新闻小姐》基本是对日剧《新闻女郎》的照搬。 被工具化的记者到了这几年,国产剧里有观察工作的女记者至少在数量上变多了。两部爆款扫黑剧《扫黑风暴》《狂飙》中,深入黑势力团伙中找线索的都是女记者。 《扫黑风暴》里的黄希先是潜入“漂亮贷”,与警员配合查办了这个借着医美项目向女孩发放高利贷的组织,后来又潜入了当地黑恶势力创办的夜店,在夜店里找到了不少还不起高利贷被迫来做“公主”的女孩。《狂飙》里的孟钰工作相对简单,报道了莽村旧村改造项目,随后还与警员配合,抓到了几个购买毒品的人。 但在“记者”之前,她们在剧情中更重要的身份是“美女”和“关系户”。 两部剧都不约而同地让两位记者的“美女”身份,成为潜入夜店“执行任务”的关键。她们与扫黑的人和被扫黑的人,都有紧密联系。黄希的职业偶像是她做公安局局长的小姨,后者是落网的“保护伞”之一。孟钰的父亲升任了区委书记,其丈夫后来也成为“保护伞”。 这种“关系户”身份,让他们深入虎穴的记者形象无形中罩上了一层保护罩。大概编剧也很难编出她们深入黑恶势力后再全身而退的剧情。他们就这样被“工具化”了,记者身份既能好好地“打辅助”,为英雄主角提供部门线索,又能凭借着“关系户”的强情感链接,串联起故事。 可是这样的身份,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关系户”身份让她们在工作中一往无前的态度,看起来天真又莽撞,她们还要肩负起扫黑剧中不多的“情感戏”重任,跟主角“不打不相识”的情感升温中,还要做许多观众看来非常“捣乱”的行为。因此在这两部剧里,这两个女记者的角色都是口碑最差的角色之一。 这种记者形象的“工具化”不单单针对女性。近些年来,只要影视作品中出现记者,其工具性都较为明显。 他们常常是故事里施加舆论压力的背景板。许多国产都市剧中,都会出现主角们遭遇负面事件,到公司楼下就被一群扛着摄像头的记者一窝蜂包围,而且犀利提问的场景,这也是主角们被施加了舆论压力的具象化,全然不顾如今互联网期间,媒体早就有了比这种围堵更高效的工作方法。 偶尔,记者是像《狂飙》里的孟钰一样,成为天真的“被改造者”。《江山如此多娇》中袁姗姗扮演的女记者,常年在城市生活,穿着紧身裙和高跟鞋穿梭在各个报道现场,接到台里的扶贫任务到村里时,时常被农村生活的“恶劣条件”吓到,后来,她放弃了电视台副主任竞选,留在村里继续参与扶贫工作。但她刚到村里时的咋咋呼呼,也成为网友们批评的重点。 有些暴虐的是,在剧情里作为受害者,反倒能够资助这些剧里的“记者们”口碑转好。 近几年口碑最好的记者形象之一,是《缄默沉静的原形》中黄尧扮演的记者。她曾是当年性侵案的受害人之一,十几年后,改名换姓的她成了当地报社的知名记者,并成为策划翻案的主角团之一,完成了从“被保护者”到“保护者”的转换,用自己的方式实践了公理。 惋惜,这样有重量的记者角色并不多。但在国产影视作品中被“工具化”的,并不仅仅是记者。范例化的模板,创作者想偷懒时总能信手拈来,就像现在国产剧中必要一个有钱且独立的职场精英时,总会设定为“投行高管”一样。 从《搜索》到《保你安全》放眼国外,好比美国影视作品里,记者形象并不少见。 有学者专门出书,统计分析不同阶段电影里不同的记者形象。在他们看来,记者在电影中的形象,正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力的反映。 在电视成为美国家家户户重要前言的60-80年代,记者被塑造为对舆论有极大影响的角色,且有不少记者为追逐“收视率”做出恶性行为。而在2000-2019年这段媒体转型期,记者多为在转型里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依然对峙用专业新闻主义追求原形的形象。 只是,记者们对峙追求原形,不一定有好结局。 电影《原形》中,两位记者在报道小布什虚构了自己在越战时期的行径事件时,受到了来自政府的强大阻碍,而对峙说出实话的二人,也被电视台辞退。 以这种映照的思绪来看国产影视作品,也能看到记者在新旧前言瓜代之后发生的变化。 在电影《搜索》之前,国产影视作品里的记者鲜少有负面形象。但《搜索》里的两位女记者,堪称是电影里最大反派,女主角在得知自己癌症晚期后,上公交车时不肯给一位老人让座,被记者拍了下来并作为重点新闻播出,随后联合网站炒作引导大家攻击女主角,还出于热度考虑删除了其道歉视频——而这两位记者的性别,也刚好呼应了前文当中记者职业的性别取舍。 想要在《搜索》里炒热一个话题,传统媒体还是强势方。公交车上女主角不肯让座的视频在本地电视台的王牌节目播出,网站必要获得电视台的授权才能合作发出话题,电视台也会因为这个热门事件短信收入十三万。 但强势之下,传统媒体的工作似乎已经不如过去影视作品中那般光鲜亮丽。同样是女记者,《美女也愁嫁》中的女记者收入高企,装扮漂亮,而《搜索》中姚晨扮演的电视台王牌栏目主编,基本没有妆容陈迹,和男朋友及其妹妹挤在狭窄的出租房里生活,算着还差多少收入才能买房。 《搜索》上映十一年后,一部同样以“网络造谣”为重要情节的电影《保你安全》上映了,但在《保你安全》中,无论是事件被曝光的方式,还是终极被“辟谣”的方式,甚至已经完全没有了记者介入的陈迹,事件完全靠着自媒体和网络社区上的帖子在推动。 你甚至很难说,这样一个职业,在影视作品当中“常常成为负面形象”更好,还是在本该出现时“彻底消失”更好。 然而,从作为话题的强势引导方,再到完全隐身于一件事情的舆论发展,期间终究在推着人往前走。积极参与到热门事件中的人,已然从“持证媒体”到了“自媒体”。 从行业的角度,这与前言厘革的浪潮息息相关。2014年起,传统广告市场规模初次出现负增长,《东方早报》《北京晨报》《京华时报》《法制晚报》等报纸相继停刊。部门意识到潮水转向的媒体,鼓励旗下的记者建立公众号,不少后来的头部自媒体,都曾是传统媒体的知名记者。 国内影视作品也试图纪录过这一段阵痛期,但这切肤的痛感似乎并不能让更多媒体从业者以外的人共情。2022年播出的剧集《艳服》,以2016年时尚杂志社为背景,讲述杂志《艳服》在转型之时意外面对主编空缺时的一系列故事。其中不乏有媒体人对优质内容的服从、在期间转向前的思索。 但豆瓣5.4的评分还是透袒露,这种“痛感”对多数网友来说还是悬浮的。 “自媒体,也是媒体哈?”让主角回到21世纪初做主角的《不止不休》,有了7.5分的豆瓣开分。最高赞批评写道:“张颂文一出场我就泪目了,看他风尘仆仆穿个旧皮夹克,带着报业黄金期间的气味回来,为自己失落的遥远的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新闻理想,哭。” 那是观众曾经十分熟悉的一种记者形象。而到了《保你安全》故事发生的现下,即使是故事中的角色都对记者感觉到茫然。 大鹏扮演的主角伪装成记者到福利院里扣问事项,问完后,福利院的阿姨问:“你刚刚说你是哪个媒体的记者?”主角愣了一下,回了一句:“自媒体。”阿姨有些迟疑地问:“自媒体,也是媒体哈?” 这一刻,阿姨与当下的创作者们共茫然。 他们清楚地知道如今是自媒体期间,短视频才是强势前言,也知道记者仍然向陌生人提问、寻找线索时最合理的身份。影视作品必要记者,但,又应该以何种样貌出现呢?从记者到自媒体,从一个概念到另一个概念,除了肉眼可见的流量红利之外,还有哪些信息传递的导向? 这种熟悉又陌生,落到影视作品的具体创作里,就是大部门记者形象都模板化、工具化的现实:一方面,这些人物的思维准则与行事风格的怪诞程度,是让观众与从业者都不能直视的存在;另一方面,怪诞的另一面是变化自己,毕竟上,不论是否是从业者,许多人也逐渐接受起了某些变化的发生。 凛冽的阵风在呼啸,而后,空气里留下的都是“适者生存”的味道。 譬如,“融媒体”大旗下,确实有不少带着传统媒体背景的“新晋网红”与期间共进。隶属于四川广播电视台的“四川观察”,其抖音粉丝超过4700万,其策划的内容多次登上热搜榜。不同于其他地方媒体以本地新闻为主的传统思绪,“四川观察”发布的内容从国际形势新闻到搞笑娱乐视频,无所不包,也被网友戏称为“四川观察,四处观察,就是不观察四川。” 我们也风俗了那些非传统的信息方式。只是多数时候,自媒体期间所伴随的,是相比以往更简单的切入点、更激烈的情绪点,这一点,不论是否官方出身,都已经渗入延髓。 在接受《GQ》报道时,浙江电视台民生休闲频道《1818黄金眼》的一位记者曾得意地说,“是阿里巴巴,绿城,吉祥,浙江本地三巨头。除了1818,谁敢碰?”可见其报道之深入。但这档自2004年开始就在本地颇具影响力的民生节目,《1818黄金眼》近年来上过多次热搜,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发际线小吴”。 这篇报道还写道,《1818黄金眼》有21位常驻记者,也多次为了观察观众提供的线索涉身险境,且敢于报道大企业的负面。但能上热搜、能给节目带来热度与效益的,往往还真得只能是类似小吴这样的故事。 2020年,《1818黄金眼》甚至创办了黄金眼MCN,其重要业务包括短视频孵化、账号代运营、电商直播、网红直播培训、品牌全案打造等。在凭借略显奇葩的民生新闻捧出几位网红后,《1818黄金眼》似乎想把捧人的主动权,以及捧出网红后的流量均握在手中。 一定意义上,《1818黄金眼》的话事人们相信,MCN的建立,并不影响节目仍然积极回应着本地民众的投诉与需求,成为当地强有力的“监督者”。 从观察监督到孵化网红,你已经很难分清,他们是“逆流而上”,还是顺流而下——这种拧巴,一如这些描绘当下的国产影视作品当中,在那些已不甚追求知识的编剧笔下,荧幕里表面上还在“铁肩担道义”的记者们,继续天真,继续怪诞。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30327A052T9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