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露面这段时间,去度了个假,结了个婚。”
客岁12月,余男在嘉人盛典红毯上,轻描淡写地宣布婚讯,语气轻松得像在聊气候。主持人愣了一下,余男扬起嘴角,“想试试家庭主妇的日常。”
48岁的她,依然如二十年前初登银幕时一般——冷静、洒脱,带着锐利的真实感。
她曾与王全安有一段长达十年的恋情。从《月蚀》到《图雅的婚事》,他们共同创造了多部经典作品。然而,这段感情最终在《白鹿原》选角风波中画上句点。
分手后,记者问她:“你现在可以重新快乐吗?”她沉默片刻,回答:“还没有,我希望快一点。”
现在,余男已步入婚姻的殿堂,而王全安因2014年的风波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曾经并肩的恋人,在时光的长河中,走向差别的轨迹。

 她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爷爷是潜艇专家,精通7国语言;奶奶是英文老师,是中国第一代留学生。然而,家庭的学术光环并未让她走上“乖乖女”的门路。四岁时,余男在电影《舞恋》中客串出演,展现出与生俱来的表演天赋;高中时,她因出演MTV女主角被导演预言“未来能当演员”。
母亲曾是舞蹈演员,对余男要求极为严格。小时间,她数学考了二三非常,回家就是一顿暴打。余男回想,“我就是不明确,为什么要强迫自己做不擅长的事?”为了少挨打,她曾天真地带同学回家,以为“这么多人看着总不会动手”,结果母亲当着众人面挥起藤条,抽得她小腿青紫。在母亲的严厉管教下,余男过得压抑痛苦。她曾含泪责怪父亲:你为什么给我娶回这样一个妈妈?
余男
上高中后,她开始与母亲对着干,故意晚回家。母亲询问原由,余男一个字也不说。当母亲扬手又想打她,她威胁道,“再打就离家出走”,母亲扬在半空中的手僵住了。每次跟父母出门,别人都挑好路走,她偏要踩着沙堆坑洼,仿佛不这样就不算“出过门”。当同龄女孩学芭蕾弹钢琴时,她着迷嘻哈音乐,用重金属节奏对抗母亲的规训。母亲希望她能当一名老师,但余男一度想当警察,高考时乃至思量填报狱政管理专业,试图以最暴烈的选择撕碎母亲设定的脚本。老师问她,你为什么跟别人差别?她反问,为什么我要和别人一样? 《敢死队2》
1995年,北京电影学院首次在大连设考点,谢园担任主考官。当时,大家不仅对明星谢园好奇,对“北电”这所学校也很感兴趣,班里包罗余男在内的全部女生险些全去了。余男告急得腿发抖,但凭借一段朗诵脱颖而出,成为当年唯一被录取的女生。谢园后来回想,“她身上有种罕见的真实感。”
在美女如云的校园里,她显得格格不入:不爱打扮,常穿磨破的背带裤和旧球鞋;不爱上大课,逃课去资料室看塔可夫斯基的电影;独来独往,点着蜡烛在宿舍听音乐、读书。多年后,谢园回想,在带过的学生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余男。“我在讲课的时间,特殊乐意对学生提问,但余男就敢于反问,说谢老师,你为什么要问我们这么多问题,一下子把我问愣了。”老师曾忧心忡忡:“你看你,也不怎么会说话,也没有那种社交的能力,这样你以后怎么能做演员呢?”那时的她有点胖,加上老师的评价,难免感到失落。直到大四那年,谢园对她说:“你要自信,认识到自己的特点。你已经在缆车上了,别人还在地面上等着。”
 他看见一个女孩正在与老师争执。那种野草般的生命力,让他立即想要选她当女主角。那时,学校号召学生自愿献血。但表演系的老师却规定每个同学都要献血,余男不平气,在教室里与老师争论,双方都有些不愉快。王全安向老师表明来意。老师说,这些学生都有问题。他指着余男说,我就选她。1999年,电影《月蚀》上映,余男一人分饰两角:白天是挨丈夫耳光的温顺老婆,夜里化身酒吧抽烟的艳舞女郎。一场耳光戏拍了十二条,她左脸肿着对镜头笑,“再打重点才真。”《月蚀》在法国多维尔电影节首映,余男拿下最佳女演员奖,王全安则捧回莫斯科电影节评委大奖。因为这部戏,余男有了参与法国商业电影《狂怒》的机会。电影节期间,《狂怒》的副导演在寻找合适的女主角,他借来一台摄像机,为余男拍了一段试镜录像。险些没有太多预兆,余男成为了他们寻找了五年的女主角。当时,余男对这次机会并不抱太大期望。影片的女主角设定在巴黎生活了五年,必须用流利的法语表演,这对余男来说险些是不大概完成的使命。导演给了她一篇先容主人公身世的法语稿,并要求她在三天内能将其背诵流利。余男没有退缩,她找来一位在巴黎大学读书的朋友,开始一边学习一边死记硬背。
此后十年,余男和王全安成为华语影坛最耀眼的创作共同体。2003年拍《惊蛰》,余男在零下20℃的窑洞住了三周,跟着房东大妈学纳鞋底。达成时,大妈抹泪,“二妹要走了?”最终,“关二妹”一举拿下了4个最佳女主角奖。
《惊蛰》
2007年,《图雅的婚事》在柏林电影节斩获金熊奖。为了演好当地人的状态,余男特地在开拍前在阿拉善生活了三个月。学习蒙古语时,她认识了一个叫图雅的女孩,因为认识了这个女孩,拍的那部电影就被命名为《图雅的婚事》。电影起源于一个发生在四川的真实故事,一个女人要带着残疾的前夫去改嫁。电影在内蒙古拍摄,换到一个更奔放的环境,有草原,有马,有骨子里的血性,有一种情绪开释的张力。
这部电影除她以外的其他演员,都是本地人,她在其中却完全不显得违和。可以自如地体现当地人骑马、骑骆驼、赶羊、熬奶茶、切奶豆腐的日常生活。在草原上,她对一切布满好奇,内心又很踏实,好像就地生了根。体验生活的3个月,她穿着半新不旧的蒙古袍,围着头巾,和当地人一起生活,每天放羊、熬奶茶,脸也晒黑了。其他演员都是当地的牧民,她渐渐和他们没有区别。 末了一场戏拍完,剧组在收拾装备器材,准备回北京。余男还坐在蒙古包里,看着夕阳下的草原,舍不得走,觉得留下来生活一辈子也可以。在柏林电影节的首映礼后,余男准备上台发言,却被保安拦住。因为形象反差太大,保安没认出眼前这个时尚性感的明星,就是电影中的主角。在颁奖典礼时,王全安激动地拥吻了余男,两人的恋情也因此曝光。然而,故事的走向让人意想不到。2009年,两人宣布分手。“这十年,不管是在电影、生活以及审美上,他想要的是我能给他的,我想要的是他能给我的。我决定分手,原因不方便讲,但如果换成他人,做出这个决定一定比我还早。”记者问:“那你现在可以重新快乐呢?”她沉默片刻,回答:“还没有,但我希望快一点。”2010年柏林电影节,余男以评委身份将银熊奖颁给王全安的《团圆》。颁奖词中,她说道:“这个世界真的很小,我们大概在同一个地方分开,又在同一个地方相遇。”有人将两人比作张艺谋和巩俐,影视上共登巅峰,现实却不得不分道扬镳。凭借几部文艺电影,余男在出道后的10年里,拿了8个影后。 后来,她在《可凡倾听》中谈起这段感情,“我特殊感谢他,在我一无可取时,在全部人都不认同我时,他看到了我差别寻常的地方。觉得’这个女孩一定可以’,并把这份差别引了出来。” 离开王全安后,余男开始尝试新的角色类型,商业片成为她演艺生涯的下一站。从《杀生》《无人区》到《战狼》《智取威虎山》,她逐渐摆脱了“文艺女王”的标签,开始挑战更多元的角色。这种转型曾引发外界争议,但余男从不刻意回应。她认为,演员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而不是被标签束缚。 “我喜欢那些能立刻打动观众的角色,那种让人看一次便忘不掉的存在。”她身上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能让每个女性角色瞬间深入人心。无论是《杀生》中运气多舛的哑巴寡妇,还是《战狼》中冷峻果敢的龙小云,她总能将角色的生命力注入银幕。“我回想起来的角色,往往带有一种情绪。她们的生命力,留在了谁人地方。”拍摄《杀生》时,余男饰演一个被村民视为“祸患”的哑巴寡妇。她无法说话,却用眼神和肢体语言传递出复杂的情绪。这一角色的成功,给了她前所未有的自信。“以前我总是质疑自己的演技,特殊轻易自我怀疑。直到演完《杀生》,我才意识到自己可以驾驭更复杂的角色。” 在宁浩的《无人区》中,她饰演一个发廊舞女。为了贴近角色,她与发廊妹朝夕相处两周,观察她们对未来的迷茫与渴望。宁浩要求她抛开文艺片的表演方式,体现出“有意思的真实”。等到正 |